新型布尼亞病毒

新型布尼亞病毒

新型布尼亞病毒,衛生部門從蜱蟲中毒者體內分離出的病毒。或將被認定為一種新型病毒。從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傳播,且可以治療,病死率很低。目前未發現人傳染人的病例。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可感染小鼠,並能在一些哺乳類、鳥類和蚊細胞培養中生長;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病、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有蚊媒、蜱媒、白蛉媒3種傳播類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型布尼亞病毒
  • 昆蟲蜱蟲
  • 特點:可以治療,病死率很低
  • 傳播: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
鎖定元兇,蜱蟲近照,分離病毒,致病因素,防治措施,病例與傳播,治療方法,最新研究成果,傳染性,

鎖定元兇

“河南蜱蟲叮咬事件”的元兇或將鎖定為一種新型的布尼亞病毒,而衛生部也正在組織專家制訂“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從臨床診斷和治療方法上,對發現的感染病例,進行有效的界定和治療。
9月12日,專家表示,從目前來看,這一病毒主要由蜱傳播,是可以治療的,而且病死率很低,公眾不必恐慌。

蜱蟲近照

河南小小蜱蟲竟然能致人死亡!什麼毒蟲這么危險,我們帶你近距離看蜱蟲。2010年的夏天,在河南省商城縣有很多人被一種名叫蜱的蟲子咬傷,情況嚴重者竟然死亡。一時引起了當地居民的恐慌。
蜱蟲蜱屬於寄蟎目、蜱總科。成蟲在軀體背面有殼質化較強的盾板,通稱為硬蜱,屬硬蜱科;無盾板者,通稱為軟蜱,屬軟蜱科。全世界已發現的約800餘種,計硬蜱科約700多種,軟蜱科約150種,納蜱科1種。我國已記錄的硬蜱科約100種,軟蜱科10種。蜱是許多種脊椎動物體表的暫時性寄生蟲,是一些人獸共患病的傳播媒介和貯存宿主。

分離病毒

已從病人身上分離出病毒
9月12日,記者了解到,中國疾控中心有關部門已經從病人身上分離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
專家組成員對醫生進行培訓專家組成員對醫生進行培訓
衛生部正組織專家制訂相關診療方案。此次專家組成員不僅來自中疾控以及北京的醫院,河南、山東等地的基層醫生也加入其中。昨日,記者聯繫到專家組成員之一、北京大學醫學部傳染病系主任、北大第一醫院徐小元教授,徐小元證實相關部門已經分離出病毒的說法。
有專家稱,“布尼亞病毒”是一個大類,而“新型布尼亞病毒”可能會被認定為一種新病毒,根據公開資料顯示,布尼亞病毒自然感染見於許多脊椎動物和節肢動物(蚊、蜱、白蛉等),對人可引起類似流感或登革熱的疾出血熱(立夫特谷熱和克里米亞─剛果出血熱等)及腦炎(加利福尼亞腦炎)。
病毒未現人際傳播
據《第一財經日報》報導稱,2010年5月,衛生部組織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及臨床等有關專家,編寫印發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監測方案(試行)》。根據方案要求,衛生廳進一步組織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監測。重點發現並證實可能同樣引起臨床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症狀的一種布尼亞病毒。
發病機理發病機理
此次衛生部正在組織專家編寫的“診療方案”中,已暫時使用了“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這一說法。但這是否是這一病毒的最後名稱,記者並未得到明確證實。
徐小元說,方案中將包括病毒的監測、診斷、鑑別、治療等內容,他強調,這一病毒仍然需要按照“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進行監測,並且這一病毒通過蜱傳播,目前未發現人傳染人的病例。
對於此病毒的“致病力”的問題,徐小元認為,河南這么多年有疑似500多人感染,18人死亡,死亡率很低。
徐小元強調說,這種蜱傳疾病具有地域性的特點,而且感染多在3—11月份,在治療上,只要對症治療,如果出現了細菌感染的情況,使用相應的抗生素,都能達到不錯的效果,所以公眾沒有必要因此恐慌。
熱點
9月12日下午5時25分,衛生部專家組與河南省疾控部門在商城縣召開技術工作會,多家媒體旁聽並提問。專家組組長、中國疾控中心病毒所主任王世文介紹了專家組這兩天在商城的調研情況,並稱今後相關蜱傳疫區的醫務工作人員將在崗前接受無形體病的防治知識培訓。
專家組成員之一、北京大學第一醫院感染疾病科主任王貴強稱,目前調查工作正進入到系統研究階段,於昨日正式啟動對病人的血液樣本進行檢測。

致病因素

李德新進一步介紹說,“2009年發現一些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的病人當中,有一部分人沒有‘無形體’感染的證據,提醒我們除了無形體以外,可能還有別的病原體”,“為了監測和疾病防控工作需要,我們用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的概念。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指的是一類疾病,其臨床症狀比較接近,如:發熱、血小板和白細胞減少,可能還有個別病人會出現出血症狀。這一類疾病由不同病原體感染引起,比如無形體感染,病毒感染等。如果是感染了病毒,到現在為止,我們還沒有特效的治療藥物。”
關於這次的蜱蟲致病問題,鄧海華介紹說,目前,它還屬於一種新發現的致病因素,不管是無形體也好,還是布尼亞病毒也好。按照有關規定,它還不是一個法定報告的傳染病,診斷標準、治療方法等都在進一步研究之中,發病情況包括發病率、致死率,都還需要時間來進行統計和分析。
此外,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楊維中介紹,到目前為止,我國有39種傳染病,有一些蜱傳疾病已經被規定為國家法定傳染病,比如流行性出血熱,它可能是經蜱來傳播。有的蜱傳疾病也可能傳播的是一種新病毒,目前還在認識它的過程中。

防治措施

衛生部專家組培訓一線醫生
據悉,專家組一行自來到商城後,多次趕赴當地疾控中心和縣醫院以及商城縣多個鄉鎮,對商城縣蜱傳疾病的防控和治療進行了督察和技術指導。專家組成員於到達當日,在河南省商城縣人民醫院對一線醫生進行了一次培訓。這次培訓共召集了商城縣19個鄉的醫生,包括商城縣醫生以及信陽市治療蜱蟲叮咬病例較多的幾位主治醫師。
蜱蟲蜱蟲
王世文表示,這次商城之行的調研成果將為衛生部門制訂修改相關防控方案提供依據,其中包括今後相關疫區的醫務工作人員將在上崗前接受無形體病的防控培訓。但王世文同時也稱,蜱傳疾病疫區的劃定還沒有明確。
至於這次商城蜱傳疾病致死事件,能否使得相關部門對我國整個防疫體系的法律法規進行修改和突破,王世文表示,只能等他向衛生部匯報之後,等待研究決定。
疾控部門回應瞞報質疑
昨日會上,有媒體記者問道,商城當地有民眾反映,一些被蜱蟲咬過之後死亡的人,當地官方並沒有上報,“當地疾控部門確定蜱傳疾病致死病例的依據是什麼?”
河南疾控部門負責人表示,流行病學病例的確定與老百姓的直觀認識並不完全相符,譬如蜱傳無形體病,疾控部門必須確定死亡病例有發熱及血小板減少以及出血等症狀,而且還要排除其他死因,才能最終確定為該種病例。
本報記者提問稱,本報掌握了兩例死者的部分病例資料,顯示商城縣鮎魚山鄉農民龔正成和伏山鄉農民雷呈華,分別被確診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和無形體病,兩人最後都不治身亡,卻沒有出現在商城縣上報的死亡病例之中,原因何在?
河南省疾控中心副主任許汴利解釋說,像龔正成這樣的患者,因為在家中死亡,給疾控部門的數據統計造成了困難,而對於其他媒體所反映的未列入統計數據的個例,已責成商城縣有關部門進行調查。
許汴利稱,在2007年信陽發現3名疑似無形體病病例後,當地疾控部門立即加強了對醫護人員的培訓和病例的監測,並制定了診療的方案。

病例與傳播

商城縣平均每村一個病例
據王世文介紹,2009年,商城縣發現疑似無形體病病例87例,死亡5例;今年截至目前,共發現120例,死亡1例,當地平均一個村一個病例,發病時間多集中在4月份至8月份,94.2%的患者為農民,其他則為學生和商業服務人員等。病患相對集中的年齡是50歲以上,其中男女的比例為1:2.7,發病地點則集中在淺山丘陵地帶。
但王世文指出,因當地三分之二的青壯年農民都外出打工,留下村民以老人和婦女居多,所以上述數據並不具備精確的流行病學價值,還需要進一步調查和修正。
河南省自2007年5月信陽市報告了首例疑似無形體病例以來,截至2010年9月8日,河南省共監測發現此類綜合徵病例557例,死亡18例,重點集中在信陽市商城縣、溮河區、光山縣平橋區。目前專家組已將“人感染新型布尼亞病毒病診療方案”上報衛生部。
病原體傳播率與蚊子差不多
王世文還介紹說,經過衛生組專家對當地村民和村醫的調查,發現當地的宣傳已經有一定成效,基本上村民和村醫對無形體病有一個基本的認識。
王世文還稱,這次調研幫助其糾正了之前的一些學術觀點,比如這次他發現家禽身上並沒有蜱蟲,蜱蟲多集中在發毛較細的家畜身上,這將為其修改相關防控方案提供了新的依據。下一步,有關部門將重點研究蜱傳病原體原宿主的情況。
王世文表示,商城縣出現的疑似無形體病病例基本上可以肯定為蜱傳疾病,但民眾不需要對蜱蟲過於恐慌。蜱的病原體傳播率與蚊子差不多,根據其傳播特點和傳播途徑而言,這種病是可防可控的。

治療方法

輕症者可自愈重症者試用“病毒唑” 在談到河南商城和信陽的患者時,王貴強教授對本報記者表示,現有的患者中,輕症者其實是可以自愈的。
王貴強教授說:“就像普通的感冒一樣,有時候不吃藥也是可以痊癒的。”而一些被貽誤治療的病情稍重的患者也可以通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康復。
“在抗病毒治療上,沒有特效藥,只能對症治療。”王貴強教授表示,以前曾有一種治療出血熱的注射劑“病毒唑”,僅在體外實驗過,對於蜱蟲病有一定作用,準備在臨床上對重症者進行試用。

最新研究成果

2010年3月17日電:近兩年來,我國部分地區相繼發現一些蜱蟲叮咬所致的病例。中國疾控中心經研究,確定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是這類“蜱咬病”的元兇。
17日出版的國際權威醫學刊物《新英格蘭醫學雜誌》刊登了中國疾控中心的這一最新研究成果。這是國際上首次發現這一布尼亞科病毒。目前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布尼亞病毒(SFTSV),簡稱新布尼亞病毒。
中國疾控中心主任王宇說,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是繼SARS冠狀病毒發現以來全球在病原學研究領域中的又一個重大突破,得到了國際科學界的重視和認同,表明我國病原學及新發傳染病的研究達到一個更高水平。
近兩年,我國部分地區陸續報告了以發熱、胃腸道症狀、血小板減少和白細胞減少為主要臨床表現的感染性病例,少數患者因多器官衰竭死亡的情況。針對這一可能的新發傳染病,在衛生部的組織下,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開展了探索研究工作。2009年,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通過國家“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畫”(“千人計畫”)引進的旅美學者、德克薩斯大學於學傑教授的研究小組經過多方探索,首先發現了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2010年5月,中國疾控中心將該類病例定義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並開展了病例的主動發現、搜尋等監測工作。
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所長李德新帶領實驗室科研人員,從來自湖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和遼寧6省病人血清中分離到一株病毒,並完成了病毒的全基因序列測定和同源性比較,通過對病毒基因結構和形態特徵的詳細分析,確定該病毒為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
同時,中國疾控中心病毒病所檢測了600餘份患者或健康人的血清,用大量病例證明了新布尼亞病毒和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的因果關係。
李德新介紹說,研究明確了新布尼亞病毒致病的臨床和流行病學特徵。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為發熱、消化道症狀、血小板減少、白細胞減少、肝腎功能損害,部分患者有出血表現。該病主要發生在丘陵、山區,患者以從事農業生產的成年農民為主,部分患者被蜱叮咬。流行期為4-10月,流行高峰為5-7月。
“對於發現不同以往的傳染病病例時,能否準確及時明確病因、鑑定病原體,是有效控制傳染病、防止疫情擴散的關鍵。”李德新說,新布尼亞病毒的發現首先得益於我國的傳染病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網路直報系統,其次得益於疾病預防控制系統實驗室建設。
據了解,中國疾控中心已對全國疾控系統專業人員進行疾病檢測和診斷培訓,並製備了大量的實驗室檢測試劑分發到各省,使各省都能夠開展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的實驗室檢測。

傳染性

衛生部昨天首次披露,研究發現,新型布尼亞病毒所致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也就是俗稱的蜱蟲病,患這種病的急性期病人及屍體血液和血性分泌物具有傳染性,直接接觸病人血液或血性分泌物可導致感染。確診病例如有出血,要入院儘量單間隔離。
2009年至2010年,中國就發現了“蜱叮咬病”。當時在河南、湖北、山東、安徽、江蘇、遼寧等地出現了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例,經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研究證實,這是由一種新型布尼亞病毒感染所致,該病毒被命名為發熱伴血小板減少綜合徵病毒,因和蜱蟲叮咬相關,所以冠以“蜱叮咬病”。
衛生部昨天發布通知,對於確診的蜱蟲病病例,家屬要密切觀察病人有無嘔血、咯血、牙齦出血、血便或血尿等出血表現,有出血表現的病人應住院治療,醫院儘量單間隔離並張貼明確標識。病人診療用品專人專用,診療醫務人員相對固定,儘量減少探視,所有進出人員做好個人防護。
對接觸過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且未採取適宜防護措施的接觸者,進行醫學觀察,自停止接觸後觀察14天,如出現發熱等症狀應立即前往醫院診治。
對於醫護人員,衛生部也作出明確要求,醫療、流調、採樣、陪護及轉運人員應按預防接觸傳播類疾病的原則進行防護。在接觸病人血液、體液、血性分泌物或排泄物等時應戴乳膠手套;離開隔離病室前,應摘除手套,洗手消毒。從事氣管插管或其他可能產生噴濺的診療操作時,應穿隔離衣並戴外科口罩和護目鏡(或防護面罩);離開病室前,脫下隔離衣,置專用包裝袋並進行消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