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構造

新全球構造Maruyama,Kumazawa等日本學者通過P波在地幔中傳播的層析方法,研究了各種地幔構造,認為海洋板塊可以俯衝到670Km深處,岩石圈物質在那裡滯留下沉,一直沉到地幔底部,動搖核幔邊界的穩定性並激發地幔柱向上運動。熱幔柱的上升引起大陸的打開以至裂解,直到俯衝帶的形成。俯衝帶形成後,板塊構造將獨立於地幔柱構造。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全球構造
  • 地球圈層: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
  • 地球外圈: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
  • 各圈層: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
概述,結構,地球圈層,

概述

一系列的地幔柱會導致超大陸的裂解,而冷幔柱可能形成於新的複合大陸下,並明顯控制地幔對流的方式,直到形成新的超級大陸。
這些日本學者認為,板塊構造只是一個非常表面的現象,控制地幔物質對流,岩石圈板塊活動的主導因素是地幔冷柱(見下圖,紅色代表熱柱,粉色代表冷柱,藍色為岩石圈板塊)。

結構

人們對於地球的結構直到最近才有了比較清楚的認識。整個地球不是一個均質體,而是具有明顯的圈層結構。地球每個圈層的成分、密度、溫度等各不相同。在天文學中,研究地球內部結構對於了解地球的運動、起源和演化,探討其它行星的結構,以至於整個太陽系起源和演化問題,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地球圈層

地球圈層分為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兩大部分。地球外圈可進一步劃分為四個基本圈層,即大氣圈、水圈、生物圈和岩石圈;地球內圈可進一步劃分為三個基本圈層,即地幔圈、外核液體圈和固體核心圈。此外在地球外圈和地球內圈之間還存在一個軟流圈,它是地球外圈與地球內圈之間的一個過渡圈層,位於地面以下平均深度約150公里處。這樣,整個地球總共包括八個圈層,其中岩石圈、軟流圈和地球內圈一起構成了所謂的固體地球。對於地球外圈中的大氣圈、水圈和生物圈,以及岩石圈的表面,一般用直接觀測和測量的方法進行研究。而地球內圈,目前主要用地球物理的方法,例如地震學、重力學和高精度現代空間測地技術觀測的反演等進行研究。地球各圈層在分布上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即固體地球內部與表面之上的高空基本上是上下平行分布的,而在地球表面附近,各圈層則是相互滲透甚至相互重疊的,其中生物圈表現最為顯著,其次是水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