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全球史

新全球史

新全球史由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傑里·本特利著,《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從2000年出版發行以後,受到廣泛歡迎,成為美國上千所大學的教學參考書目。最近,這部書已由北京大學出版社翻譯出版。

基本介紹

  • 書名:新全球史
  • 又名:新全球史:文明的傳承與交流
  • 作者:傑里·本特利
  • 譯者:北京大學出版社
  • 類別:歷史
  • 出版社:北京大學出版社
作者,簡介,

作者

傑里·本特利,是美國夏威夷大學教授,美國《世界史》雜誌主編,是當今全球史觀最重要的代表人物。
赫伯特·齊格勒,美國夏威夷大學副教授,兼任《世界史》雜誌書評編輯。

簡介

《新全球史》之所以名之為新,首先是因為它體現的全球史觀已經有別於全球史發展的早期階段。上世紀60年代,隨著全球一體化的趨勢日益明顯,19世紀以來的“歐洲中心論”受到越來越多的歷史學家的批判,他們希望超越民族和地區的界限來理解整個世界,由此,全球史觀成為觀察世界的一種新方法,斯塔夫里阿諾斯的《全球通史》和W.H.麥克尼爾的《世界史》就是體現著這種全球史觀的世界通史。但當時兩人對“歐洲中心論”的批判都有一種不徹底性,還沒有達到對“歐洲文明史觀”的全面顛覆。從上世紀70年代至今,在差不多四十餘年的時間裡,全球史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一批較有影響的世界史教科書陸續問世,如腓南德·阿梅斯托的《世界史》、傑克森·斯比瓦格爾的《世界歷史:人類的漂泊》以及皮特·斯特恩斯等人合著的《世界文明:全球經歷》等,都是其中的代表作。而更為重要的是,在這四十餘年的時間裡,西方的全球史學家們對非西方世界歷史文化的認識明顯加深。他們儘管也承認跳出自身的局限是很困難的,但在編纂世界歷史的過程中,仍然試圖完全超越“歐洲中心論”,建立“全球普適性的歷史話語系統”,“使歷史學本身全球化”。而這一點相對於斯塔夫里阿諾斯和麥克尼爾的不徹底的全球史觀來說,是一種創新。
其二是由於它全新的全球視角。在《新全球史》中,世界五大洲凡是有人類活動的地域都納入到七個不同階段的敘述中。每一部分都分出專門的章節來描述非洲(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地區)的發展。大洋洲相對較小且相對孤立,但本特利卻認為大洋洲能微觀而清晰地反映整個世界的歷史,因而對這裡的移民、文化傳播、人類社會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係以及文化交流帶來的後果和影響等內容非常關注。對歐洲人到來之前的美洲,也採取了這樣的方法,討論中美洲龐大帝國的同時,也沒有忽略北美不同社會的發展。這一點相對於斯塔夫里阿諾斯把人類歷史認為是“幾乎等於歐亞文明史”的觀點形成了鮮明的對照。或者說,他以一種平等對待異質文化的心態對“歐洲中心論”進行了較為徹底的傾覆。
其三是因為《新全球史》關注的焦點新。上個世紀80年代以來,全球史的指向漸漸集中於不同地區之間的關聯上,本特利率先提出了跨文化互動的命題,指出不同的社會或文化作為一個共同體無論如何是獨立存在的,然而獨立不等於封閉,不同文化的獨立性與不同文化間的交往是並存的。所以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寫了兩個主題,一個是傳承,一個是交流和碰撞。他的著力點並不在描述各種文明的興衰,而在於說明不同文明間的互動以及互動過程中各個文明的變型。他認為,文化傳播的總趨勢是核心文化從文明中心向外擴散,但擴散相當緩慢,而且在擴散過程中原有的核心文化也會不斷融入新的文化因素。另外,全球運動的總趨勢表現為互為因果、互相影響的三個因素:人口增長、技術不斷進步與傳播、不同社會之間的交往日益密切,而斯塔夫里阿諾斯更注重技術的進步與傳播。從這些觀點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對斯塔夫里阿諾斯等人的超越。在《新全球史》里,本特利還對互動過程中的一些主題特別關注,如移民、社會發展、商業、帝國主義、生物交換、文化融合等等,這些主題也越來越成為全球史觀學者們共同關注的話題,在最近幾年中,對國內的學術研究也有影響。
如何構建世界歷史體系,一直是我國世界史學界討論的熱門話題。上個世紀80年代吳於廑先生提出,對世界各地之間橫向聯繫的研究不足,是我國世界史學科的薄弱環節,他因此主張以世界為一全局的巨觀視野來進行世界史的研究,並身體力行地進行了世界通史的編撰工作。在此之後,國內學者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在全球史方面取得的進展似乎不是很大,希望《新全球史》能為我們國內世界通史的編纂提供一種參考。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