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兗鎮

新兗鎮

新兗鎮位於兗州區城區周圍, 東經116°46′~116°51′,北緯35°29′~35°35′。北接谷村鎮,西鄰泗莊鎮,南連王因鎮,西南和黃屯鎮接壤,東南、東北分別與興隆莊鎮和曲阜市時莊鎮隔泗河相望,內與兗州鎮交錯銜接。鎮機關駐地在城區西南郊,距兗州市政府所在地3公里,濟(南)微(山)公路西側。 自然狀況 該鎮地處魯西南平原的東北部,屬泰沂山前傾斜平原,地勢由東北向西南傾斜。 東西最大距離5.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2.7公里,總面積413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1821公頃。 主要河流泗河、府河,境內流長18公里,流域面積9平方公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新兗鎮
  • 所屬地區:山東濟寧
  • 地理位置:山東西南部
  • 面積:60.3平方千米
  • 人口:4.06萬人
  • 方言:中原官話兗菏片 
  • 氣候條件:暖溫帶季風氣候
  • 著名景點兗州興隆文化園興隆塔
  • 機場:濟寧機場
  • 火車站:兗州站
  • 車牌代碼:魯H2、魯HF
概況,行政區劃,歷史沿革,經濟狀況,強鎮由來,大事記,經濟發展,1949年,90年代,建國前,90年代後,建國初期,建國前,社會事業,1904年以來,建國前,建國前夕,1986年以來,1998年以來,組織建設,地方組織,基層政權,民眾組織,歷史人物,劉不息,牛夢英,牛運震,張洪友,馬世駿,胡玉忠,王福連,王峰,馬立志,李洪信,牛宜順,張勝明,代碼分類,

概況

新兗鎮與省級開發區山東兗州工業園區鎮園合一,轄86個行政村居,總面積103平方公里,人口8.1萬人。先後榮獲“中國投資環境百強鄉鎮”、“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全國文明村鎮”、“全國新農村建設明星單位”、“全國環境優美鄉鎮”、“省級科學發展園區”、“山東最佳投資園區”等40餘項省級以上榮譽稱號,被濟寧市委、市政府確定為首批新型鄉鎮建設試點鎮,2018年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鄉鎮。
堅持大集團引領、大項目帶動、大開放促進,園區經濟實現跨越發展。現有企業530家,其中規模企業50家,培育了太陽紙業、華勤集團兩家銷售過300億企業、齊魯工裝、翔宇化纖兩家銷售過100億企業,形成了造紙包裝、橡膠化工、裝備製造、化纖紡織、生物醫藥等國內優勢產業。圍繞發展提升優勢產業、拓展延伸產業鏈條、培植打造千億園區,堅持開放推動、項目帶動、創新驅動,深化轉型升級,推動工業持續增量提質、做大做強。太陽紙業食品包裝卡紙、華勤集團鋼絲簾線二期等一批大項目好項目`建成投產;機車胎、永豐國貿、恆茂商都、炬德機械等項目正在加緊建設;希爾康泰新上比阿培南、阿撲西林製劑項目,一舉填補兩項國內空白;曜暉太陽能積極轉方式調結構,新上槽式光熱發電高溫集熱管項目進軍新能源產業;紙製品深加工、太陽能草坪燈等招商引資項目正在加快推進。2012年,完成規模固定資產投資91億元,規模工業銷售收入884億元。
堅持工業化城鎮化雙輪驅動,按照拆除平房建樓房,合村並點建社區,節約土地建園區”的思路,規劃建設了華勤馬青、太陽吳村、牛樓、金村、泗莊5個萬人大社區,累計建成入住住宅樓116棟、3593套,即將上房21棟、560套,社區內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服務、商貿、醫療、文化等服務實施達到 “十有”標準,民眾居住條件大改善、生活質量大提高、生產方式大轉變。 集中開展環境衛生綜合整治,清理積存垃圾5萬餘方,柴草堆2000餘處,沙石等建築材料300餘堆,查處各類違法建築20餘處,完善了“戶集、村收、鎮運、市處理”的垃圾處置模式,鎮容村貌煥然一新。 堅持統籌發展,民生事業發展水平得到全面提高,救助、養老、教育、農業等各項利民實事落到實處,實現了應保盡保。同時,鼓勵具備條件的村興辦社會福利,全鎮人民盡享普惠政策及經濟發展成果。
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地瓜大豆花生棉花芝麻及白菜、蘿蔔、瓜類、 豆角、芹菜等。植被面積2271.5公頃,占總面積的約約55%,林木覆蓋率約23.3%。境內居住著回族、滿族、 土家族、壯族、蒙古族、朝鮮族、彝族、瑤族8個少數民族。少數民族人口為505人,占全鎮總人口的1.25%。居民有張、劉、王、李、趙、馬、楊、高、陳、牛等237個姓氏,其中張姓最多。

行政區劃

轄演武廳社區、山拖社區、新義村、趙家村、吳家村、劉家村、王魯村、易村村、孟村村、土樓閘村、八里舖村、鮑家林村、代家村、官莊村、李樓村、馬家橋村、小馬青村、牛家樓村、大雨住村、大馬青村、前楊村、後楊村、前寨子村、後寨子村、倪家村、於家橋村、喬家村、沈官屯村、牛廠村、於村村、楊莊村、齊王廟村、泗莊村、沙崗村、王莊村、肖街村、廣街村、六股路村、姜高村、徐營村、南王屯村、順德樓村、程村村、蔡行村、牛行村、張行村、葉行村、東稻營村、西稻營村、楊廠村、東張莊村、老府莊村、金村村、前道義村、後道義村、張坡村、夏村村、牛屯村、辛北莊村、張陳村、夏廟村、穆廟村、武村村、牟屯村、坊里村、大徐村、五爐村、尹村村、官路口村、王村村、張村村、韓村村、劉村村、周樓村、曹窪村、大胡村、前吳村、小徐村、宋廟村、閆村村、楚窪村、高廟村、宋村村、朝陽村、董村村、大南鋪村村、煤機廠等87個行政單位。

歷史沿革

1949年稱第一區,1958年改工風公社,1966年與城關鎮分治,設城關區,1986年改城郊鄉。1994年9月7日,撤銷城郊鄉,設立新兗鎮。1996年,面積39.2平方千米,人口5.6萬人。
原泗莊鎮1949年稱第七區,後改泗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6年改鄉。1995年,面積46平方千米,人口3萬人,轄泗莊、牛廠、於家、沈官屯、六股路、廣家街、肖家街、沙崗、南王家屯、徐家營、姜高、順德樓、王家莊、程家、蔡家行、張家行、牛家行、葉家行、董家、高廟、宋家、齊王廟、楊家莊、六里井、范家堂、范家莊、薛家廟、曹陽、東韓、韓家樓、李家廟、劉官莊、任老莊、東孟家、李家灣、王魯、五里莊、土樓閘、易家39個行政村。1996年8月,撤銷泗莊鄉,設立泗莊鎮,其行政區域不變,政府駐地由泗莊遷至薛廟西兗顏公路3.5千米處。
2000年12月,撤銷泗莊鎮,將其行政區域併入新兗鎮。2005年8月,將黃屯鎮東稻營、西稻營、楊廠、東張莊、老府莊、金家村等6個村劃歸新兗鎮管轄。2008年5月,將新兗鎮龍橋、西關、舊關、六里井、牛王、李廟、韓家樓、東韓、五里莊、范家莊、范家堂、薛家廟、劉官莊、任老莊、李家灣等15個村劃出設立龍橋街道;將新兗鎮古城、陳家、傅家樓、琉璃廠、豆腐店、天仙廟、三河、諸天寺、東關等9個村劃歸酒仙橋街道管轄;將新兗鎮永豐、南關、劉家崗、紅花、北關等5個村劃歸鼓樓街道管轄;將新兗鎮楚家窪、高家廟、宋家、董家、朝陽等5個村劃歸大安鎮管轄。調整後的新兗鎮與兗州新兗工業園實行鎮區合一的管理體制,轄51個行政村(共劃出34個村),總面積60.3平方千米,人口4.06萬人,鎮機關駐地遷至官莊村。
2013年1月,《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兗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魯政函民字[2013]2號)同意將大安鎮牛家屯、武家村、張家坡、穆家廟、夏家廟、辛北莊、前道義、後道義、牟家屯、大南鋪、夏家村、張陳、大徐村、坊里村、大胡街、宋家廟、西韓村、五爐村、曹家窪、周家樓、官路口、劉家村、小徐村、閻家村、張家村、尹家村、前吳村、王家村、宋家村、董家村、曹陽村、高廟、楚家窪等33個行政村和山拖社區劃歸新兗鎮。

經濟狀況

建國後,經過土地改革,農民生產積極性提高,1955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為126.9萬元,1978年為516.5萬元,2000年為43.2億元。2000年一、二、三產業比為4∶67∶29; 完成地方財政收入1.23億元,年末各項存款餘額2.43億元。該鎮以工業發達聞名。境內有山東省農機公司、山東省生產資料公司、山東省第二水利工程公司、山東拖拉機發動機廠、山東省魯南地質工程勘察院、山東地質礦產第三地質大隊、鐵道部第十四局第三工程處、山東省地方煤礦建井工程處、臨沂礦務局古城煤礦、山東省基本建設物資集團兗州公司、濟寧電業局馬青變電站等16個省部屬及濟寧市駐兗單位;有兗州市楊莊煤礦、兗州市興隆酒廠、兗州市第二麵粉廠、熱電公司、化工廠等11個市屬工業企業。90年代,鄉鎮企業迅速發展,形成了以造紙、化工、冶金、醫藥、電子、機械、建材、食品為主的八大工業體系,建立國家級企業集團2家,省級企業集團4家。 上述大中型工業企業促進了新兗鎮農業、工業、交通運輸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等各業的快速發展。

強鎮由來

兗州素有“九省通衢、齊魯咽喉”之稱,是兵家必爭之地,商賈雲集之埠,在國內外頗有知名度。新兗鎮位於城市四郊,甚得其利。農村經濟總收入名列全市鄉鎮第一名。全鎮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首屆中國鄉鎮投資環境100強鄉鎮、 全國發展鄉鎮企業好貢獻大鄉鎮、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齊魯鄉鎮之星、山東省鄉鎮企業示範區、山東省科技星火示範鄉鎮、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文明單位;濟寧市小康先進鄉鎮、濟寧市經濟強鄉鎮、濟寧市百家功勳單位、濟寧市規模化建設模範鄉鎮、濟寧市安全文明鄉鎮、濟寧市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濟寧市特色農業鄉鎮、濟寧市鄉鎮企業強鄉鎮等。該鎮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六年位居濟寧市鄉鎮第一名,連續三年位居全省十強鄉鎮行列,2000年列山東省第三名。2018年位列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第77位。

大事記

1800-1900
清鹹豐三年(1853年) 4月,境內因連年遭受水、旱災害,饑民紛紛求食,攀轅乞丐、男女老幼十百成群,“少壯具已逃亡,老稚不能相顧,十室九空”。
清鹹豐十年(1860年),張樂行率捻軍到兗州城郊活動,大批窮苦農民為生活所迫參加捻軍。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德國傳教士安治泰以“巨野教案”清政府賠款在兗州城西南隅永豐村內建教堂。占地8萬餘平方米,主樓大聖堂高21米。1899年建成。後,天主教總堂由陽穀遷至兗州。
1900-2000
清宣統元年(1909年) 4月,津浦鐵路濟(南)兗(州)段及兗州府站動工興建。1911年,泗河鐵路大橋始建,單行線,鋼架石墩結構,全長300米。翌年11月6日,全線竣工通車。
1931年12月16日, 滋陽、 曲阜、 濟寧、泰安等7處中等學校2000多名學生組成“南下抗日請願團” 會集兗州火車站,臥軌截車南下請願,津浦鐵路中斷4天,震動全國。
1942年4月, 日軍強迫萬餘名農民挖溝,引泗河水灌稻田。溝自南關村南至竹亭窪,長10餘公里,占地166.7公頃。秋,水稻收穫,全被日軍搶走。
1945年10月,縣抗日民主政府第三區派工作隊到境內南部的大雨住村、前、後楊莊村、 喬家村、前、後寨子村、於家橋村、倪家村等地開展工作。於翌年4月發展了一批中國共產黨黨員。
1948年7月12日17時, 人民解放軍從境內的趙家村、西關村、龍橋村、舊關村等處向兗州城國民黨守軍發起總攻, 13日16時30分解放兗州。全殲駐兗國民黨軍2.8萬人,生俘國民黨將級軍官8人。
1950年10月25日, 全區開展“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運動,有348名青年報名參加中國人民志願軍。
1953年春,全縣第一家農村信用合作社--牛家樓信用合作社成立。
1956年2月, 西關農業合作社女社員張蘭芹經培訓留中匈友誼拖拉機站工作,成為全縣第一名女拖拉機手。
1957年7月19~24日, 連降暴雨,泗河水猛漲,河堤欲決,全民進行防洪。為保城市和鐵路安全,被迫在馬家橋村後炸堤分洪。境內南部一片汪洋,村莊及田苗全部淹沒。
1965年11月19日, 濟寧電業局小馬青變電所在小馬青村東北處破土興建,翌年6月建成投運。
1975年11月,會戰寨子窪,壓沙改土,全社整平土地,進行園林化建設,同時建寨子農場。
1976年6月, 水電部部長錢正英在省委副書記李振的陪同下到倪家村視察農業生產。
1978年5月20日,楊莊煤礦在牛家樓村南破土興建,1979年5月緩建,1984年10月10日開工再建,1987年10月1日試產成功,設計年產原煤20萬噸。
1983年2月27日, 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主任、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到寨子窪林場視察林業生產情況。
是年6月, 城郊鄉設立史志辦公室,開始編纂志書。1988年11月《兗州縣城郊鄉志》出版發行。
1985年12月,國家計畫生育委員會授予城郊區“計畫生育先進集體”榮譽稱號。
1987年11月27日, 境內突降雨雪18.3毫米,24小時氣溫下降10.8℃,持續5天,歷史罕見。小麥、白菜受凍嚴重。
1990年, 建設工貿小區,面積5平方公里。1999年被評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2000年,小區擁有企業34家,對鎮財政貢獻率達90%。
1992年11月12日,兗州造紙廠與美國太陽國際公司合資興建兗州太陽紙業有限公司,契約簽字儀式在北京舉行。
1994年夏,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費孝通到新兗鎮視察工作,題詞:“走協調發展之路,實現由小康向現代化跨越”。
是年9月23日, 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錫銘在市人大常委會主任張月志、市長鬍桂龍陪同下視察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
1995年10月20日,中國輕工總會會長於珍、副會長傅立民率參加“全國輕工業思想政治工作現場會”人員到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視察。
1996年6月11日, 省長李春亭視察馬家橋、小馬青村麥收和銀河橡塑集團、合金鋼股份有限公司及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生產情況。
是年11月14日,省委常委、政法委書記張惠來在濟寧市委書記王修智陪同下視察該鎮綜合治理工作。
1997年5月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共山東省委書記吳官正在省委秘書長王修智、濟寧市委書記王仁元陪同下視察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和小馬青村。
是年11月18日,國務委員宋健陪同美國科技代表團到該鎮代家村考察秸稈氣化工程。
1998年2月18日,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姜春雲在省長李春亭陪同下視察該鎮農業生產情況。
是年6月11日,省委副書記吳愛英視察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生產情況。
是年7月1日,銀河橡塑集團與法國德普勒公司合資成立銀河德普膠帶有限公司,總投資3億元人民幣,系濟寧市最大的合資企業。
是年9月11日, 省人大常委會主任趙志浩率省人大環保執法檢查團一行13人,到新兗鎮檢查環保工作。
1999年11月5日, 國家檔案局局長楊公之在省委常委、省委秘書長王修智、副省長陳抗甫陪同下,到太陽紙業集團總公司參加耐久性公文檔案、辦公系列專用紙鑑定會。
是年12月4日, 省委副書記陳建國、省委常委、組織部長姜大明到新兗鎮檢查基層組織建設工作。
2000-2100
2000年3月3日,省委常委、宣傳部長陳光林到新兗鎮視察精神文明建設工作。
是年4月, 私營工業園管理委員會建立。私營工業園規劃66.7公頃,總投資2400萬元。是年,入園企業6家。
是年12月,泗莊鎮和新兗鎮合併,稱新兗鎮。
2008年根據山東省人民政府《關於同意調整兗州市部分行政區劃的批覆》魯政函民字[2008]13號、濟寧市人民政府《關於調整兗州市行政區劃的通知》濟政字[2008]88號、濟寧市新型鄉鎮建設試點工作領導小組《關於公布新型鄉鎮建設試點單位及政區劃調整方案》濟新鎮發[2008]1號檔案精神,經市政府研究決定調整,新兗鎮調整後共劃出34個村,保留51個村,沿用新兗鎮名稱,與兗州新兗工業園合為一體。新兗鎮機關駐地牽至官莊村。

經濟發展

1949年

境內耕地面積3356公頃,人均耕地0.17公頃,糧食平均畝產74.5公斤,總產342.6萬公斤。1978年耕地面積2571公頃,人均耕地0.08公頃,糧食畝產510.5公斤,總產1437.5萬公斤,實現農業總產值56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了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解放了生產力,調動起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調整了農作物種植布局,實行科學種田。在穩定糧田面積,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搞立體化、多層次種植,實行糧林、糧棉、糧菜、糧糧等間作套種,提高複種指數,增加產業效益。大搞了以農田林網化為主體工程的農田基本建設。 進行土地整平,增加灌溉面積。1986年有效灌溉面積達到97.9%,農業機械總動力1.63萬千瓦。全鎮糧食平均畝產735.5公斤,比1978年增加225公斤,總產2046萬公斤。

90年代

在發展糧食生產的同時,逐步調整農業結構,發展高產、優質、高效農業。1991年,糧食畝產突破1000公斤大關。種植業結構不斷最佳化,至2000年,全鎮共發展良種培育基地100公頃,優質專用糧1333.3公頃,露地蔬菜400公頃,各類蔬菜、食用菌、 珍果大棚690個。畜牧養殖規模不斷擴大,建起了金鳳種禽公司、舊關種雞場等專業養殖場和9個養殖小區,畜禽飼養總量760萬隻(頭)。林業生產按照“農田林網化、河堤溝渠林果化、村莊園林化”的要求,累計植樹140萬株,林地面積達344公頃,林木覆蓋率23.3%,林木蓄積總量8.08萬立方米,建成高標準生態林網156公里,生態示範區1533公頃。通過改善生產條件和推廣農業科技,全鎮農田作業機械化水平達到95%, 節水灌溉率達80%,農業科技推廣套用率達96%。機械總動力3.03萬千瓦。建設了小馬青村和濟寧市農業高科技示範園, 成立了5家農業專業技術協會,引進推廣實用技術30多項,引進新品種20多種,發揮了其示範帶動作用。同時大力扶持了太陽紙業集團、田野食品有限公司、金鳳種禽有限公司等農業龍頭企業,推進產業化進程, 增加農民收入。2000年,全鎮耕地面積1821公頃,人均耕地0.045公頃,糧食畝產1004公斤, 總產1904.7萬公斤。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30775萬元,其中種植業17728萬元,林果業684萬元,畜牧業12189萬元,漁業174萬元。

建國前

只有少量的紅爐、紡織、磚瓦窯、石灰窯等零星手工業作坊。合作化時期,一些手工業作坊組織起合作社(組),開展小型加工、生產業務。1958年開始發展社辦工業,先後建起大五金廠、麵粉廠、液壓機械廠、農機廠等小型企業。1975年以後,工業發展迅速,相繼建立了鍋爐隊、纖維板廠、磚瓦場、被服廠、銅合金鑄造廠、 建材廠等小型企業。1978年,從業人員410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0 0萬元,利稅85萬元。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實行改革開放,推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和落實各項經濟政策,解放了生產力,越來越多的剩餘勞力轉向鄉鎮企業,形成鄉、村、聯戶和個體等多種形式辦企業。1982年,纖維板廠改建為造紙廠,購置1092單網造紙機、打漿機各一台,年產普通包裝紙540噸。1986年,合金鋼廠建成投產,年產模具鋼300噸。是年, 鄉辦工業企業17家,從業人員1305人,實現產值1146萬元,利稅192萬元。1988年, 產業用布廠建成投產,年產礦用阻燃輸送帶整體帶芯和工業帆布7萬米。1989年,阻燃帶廠建成投產,所產輸送帶廣泛用於煤礦、工廠、碼頭。1990年,造紙廠、合金鋼廠、產業用布廠、阻燃帶廠四大骨幹企業的產值均突破1000萬元。

90年代後

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由資源型、加工型向市場外向型經濟轉移,按照“工業立鎮、骨幹企業強鎮”的工作思路,外引內聯,加大技改力度,最佳化產業結構,逐步形成了以造紙、化工、冶金、醫藥、電子、機械、建材、食品為主的八大工業體系。按照“連片發展,集約經營,塊狀隆起,統一管理”的思路,規劃建設了占地5平方公里的工貿小區。 實施園區帶動戰略,以企業為主體,以項目為載體,推動工業產業升級。 區內共有企業34家,對財政的貢獻率達90%。工貿小區被評為省級鄉鎮企業示範區和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八五”以來,濟寧市委、市政府連續十年在該鎮召開濟寧市發展鄉鎮企業現場會,篩選一批科技含量高、產品附加值高、市場效益好的新上技改項目,在資金、土地、電力、項目審批等方面進行重點扶持。實施龍頭帶動戰略, 重點培養強中強,建設制高點,鎮村企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1995年, 全鎮共有工業企業160家,從業人員1.3萬人,實現工業總產值21.3億元,利稅2.1億元。 1996年提出了“控制新上,減少個數,壯大個頭,擇優扶強”的鄉鎮企業發展思路。1997年後深入開展了鄉鎮企業二次創業,全面實施鎮村企業改制,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九五”期間,全鎮企業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7.3億元,共實施新上技改項目126項, 其中國家級星火計畫項目6項,省級星火計畫項目8項。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力度,加快結構調整步伐,提高了技術裝備水平,增強了發展後勁。2000年,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30家, 其中國家級企業集團2家,省級企業集團4家,中外合資企業21家;銷售收入過10億元的企業1家,過億元的3家。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逾40億元,擁有國際先進水平的生產線36條,從業人員15568人,產品達320多個品種、2000多種規格。 高檔塗布白板紙、牛皮卡紙、合金工模具鋼、高強力阻燃輸送帶4種產品銷售收入過億元,機製紙、輸送帶、膠囊製藥、腸衣、保鮮蔬菜等12種產品已銷往法國、澳大利亞、 東南亞、非洲等幾十個國家和地區。是年完成工業總產值29.85億元,利稅4.68億元。

建國初期

房舍建築大多依靠當地泥瓦匠班。泥瓦匠班常以師徒關係組合,也有臨時湊班的。1975年12月,建立城關公社建築隊,有職工40人,從事民房建築及修繕,年產值10萬元。70年代末,逐步配備了井字架、龍門架、砼攪拌機、沙漿攪拌機等施工設備,能獨立承建樓房、水塔及大跨度車間。1980年,建築隊與鍋爐隊合併為城關公社建築公司,1984年改稱兗州縣第四建築公司。1985年,建立南關建築工程公司和北關建築工程公司。90年代,各建築公司機械化程度、施工能力普遍提高,開始承建一些結構比較複雜、施工難度較大的大中型工程。共完成省優良工程17項,濟寧市優良工程59項。2000年,全鎮建築公司(隊)發展到35家,從業人員3290人,實現總產值1.99億元,利稅2116萬元。

建國前

境內有東關、西關、南關、北關4處集市,錢莊及商號200多戶。建國初期, 城關區組織民眾入股建立了6處供銷合作社,主要經營生活、生產用品,同時代購糧食、 花生、大豆,組織貨郎擔串街到戶。全區共有私營商業者472戶,從業人員840人,資本總額43.5萬元。1953年,對私營商業通過加工定貨、委託、經銷、代銷、組織聯營合作社等多種形式進行社會主義改造。1956年大多數私營商業納入合作化軌道。 1978年後,集體和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得到迅速發展。1 986年,有集體網點20處,個體工商業者1082戶,從業人員1780人。90年代,集體和供銷社商業服務網點在試行承包經營的基礎上,全面實行“經營、定價、分配、用工自主”政策和“公有民營”等多種經營方式。1996年以來,在實施“三產帶動戰略,加快商城建設”的總體構想指導下,規劃建設了總投資5000萬元、營業面積10萬平方米的富居家具城,建成總投資1200萬元、占地33.33公頃的永豐建材城,建設了營業面積4萬平方米的龍橋商貿路、東南環商貿路、金橋商貿市場、金口壩舊貨交易市場和舊關、南關農貿市場。構築了以專業市場和商貿路為載體的現代化商業網點和批發市場新框架。發展了小馬青村、代家村、新義村、南關村等種植、養殖、加工專業村,有力地促進了全鎮第三產業的發展。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3878戶,從業人員8584人,實現營業收入9.68億元,利稅1.15億元。
新兗鎮是工業主導型鄉鎮,堅持“工業立鎮,骨幹企業強鎮”的發展思路。 全鎮共有工業企業230家,其中國家級企業集團2家,省級企業集團4家,中外合資企業21家,企業固定資產總額逾40億元。形成了以造紙、冶金、化工、醫藥、機械、電子、建材、食品為主的八大工業體系。工貿小區內八大骨幹企業對財政的貢獻率達到90%。鎮內一、二、三產業圍繞八大骨幹企業發展壯大並為之服務。

社會事業

1904年以來

境內有私塾50處, 學生320人。1912年之後,限制私塾,倡導學校教育。 1935年辦起3處初等國小,學生350人。至1948年境內有國小6處,學生56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為19%。1949年,恢復國小6處,在校學生810人,教師25人。校舍多是破廟宇、舊房子,校具破爛不堪。建國後,教育事業發展迅速,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展開。大村開辦農民夜校,開展掃盲運動。80年代,對校舍、設備全面進行改造,學校“六配套” (校舍、課桌凳、操場、院牆、大門、廁所六配套)均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投資620餘萬元建成高標準中學兩處和成人教育中心校,培養農村各類技術人才3000多人。1997年以來,實施“科技興鎮、教育強鎮”戰略,大力發展教育事業,投資160萬元,建一流中心幼稚園和綜合高中--兗州市第五中學。形成了從幼兒教育到高中教育的完備教育體系。 2000年,全鎮共有各類學校1 9處,其中國小15處, 在校生2787人,教職工182人。中學3處,在校生3559人,教職工208人。 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均達到100%。政府投資300餘萬元對國小校舍進一步改造,全鎮學校實現樓房化。該鎮被評為山東省創新教育實驗基地、濟寧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1549名,其中本科245名,大專418名。
該鎮大力實施科技興鎮戰略, 科技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0%。“九五”期間,該鎮企業共投資17.3億元,實施技改項目126項,其中國家和省級星火計畫項目14項;引進國內國際先進設備23台(套),先進工藝26項,先進生產線12條。共開發出科技含量高、 經濟效益好的160餘種新產品,其中有16種填補國家和省內空白,12種銷往國際市場, 4種產品單項收入過億元,19種產品單項收入過千萬元。太陽紙業集團、銀河德普膠帶公司、雲龍機電工業集團被評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各村都配備了科技村主任,成立了科技服務隊。發展農民技術協會5家,科技示範服務基地7處,推廣無土栽培、節水灌溉、秸稈氣化等實用新技術30多項。被濟寧市政府確定為唯一的“社會可持續發展試驗區”,被國家農業部命名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園區”“省級星火示範鄉鎮”。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3200人,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75項。
新兗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龍燈、竹馬、獅子舞、地方戲、曲藝、書法、繪畫、雕刻等代代相傳。1968年建廣播站,1977年建電影隊,1980年建文化站和檔案室,建圖書閱覽室25處,共藏書兩萬餘冊。1983年6月,成立史志辦公室。經史志工作者6年的辛勤勞動,城郊歷史上第一部社會主義新方誌--《兗州縣城郊鄉志》於1988年11月出版。全書13.5萬字,著重展現了城郊人民一個半世紀的革命鬥爭風雲、歷史名人和革命先烈的英雄事跡及改革開放後第一、二、三產業的發展。1998年以來,健全了鎮、村、戶三級文化網路,成立文藝演唱隊, 成功舉辦了農民文化藝術節。鎮電影管理站被國家文化部等6家單位評為“全國農村‘農林科技電影匯映月’活動先進單位”,該鎮被評為“濟寧市社會文化先進鄉鎮”。2000年,全鎮共有文化大院40個,圖書室56個,閱覽室52個,調頻廣播入戶率100%,有線電視入戶率98%。購置文體器材及文化用品360件,開展文體活動156次,極大地豐富了民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建國前

境內只有少數中醫和幾家中藥鋪。1952年組織聯合診所3處。1956年建立聯合醫院,下設6處門診部,各村成立衛生室,有衛生技術人員62人。1958年9月改為公社衛生院。1969年,實行合作醫療制度,對鄉村醫生進行培訓。1975年公社衛生院新建門診樓一座,平房一排,有房屋44間,醫護人員42人,設內科、外科、婦產科、牙科、理療科等15個科室。1983年,經縣人民政府批准公社衛生院易名為兗州縣傳染病醫院, 1993年8月改稱城郊鄉衛生院,1994年經市人民政府批准更名為兗州市第三人民醫院,屬鎮醫院。1998年以來,累計投資144.5萬元,新建門診樓1400多平方米,購置了胃鏡、 腸鏡、腦電地形圖機、B超機、心電監護儀等醫療設備。1998年,該院率先開展的支撐與置入支架治療“布加氏”綜合症的研究成果,獲濟寧市科技進步三等獎。鎮衛生院被評為濟寧市“初級衛生保健示範鄉鎮衛生院”,濟寧市“一級甲等醫院” ,國家級“愛嬰醫院”。2000年,鎮衛生院有醫務工作者109人,開放床位80張,年門診量2.3萬人次,住院1386人次;有村衛生室28處,鄉村醫生和衛生員98人,床位56張。

建國前夕

年人均糧食60公斤左右,經濟收入不足3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 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56年,人均糧食207公斤,經濟收入45元。70年代以地瓜、玉米為主糧。80年代以小麥為主糧。90年代以麵食加雞、魚、肉、蛋,生活講究營養。穿著方面,70年代穿著顏色單調,多數是棉布,且計畫供應數量不足。 90年代穿著顏色鮮艷,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80年代普及腳踏車,9 0年代機車、 汽車逐步成為代步工具,有車輛993輛。1994年實現了戶戶通電、通自來水,村村通程控電話、通油漆路、通有線電視。2000年,民眾生活達到小康水平,90%以上的農戶建設了磚混結構的新房, 人均住房面積31.2平方米。全鎮電話裝機總量18326部, 行動電話2869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98%,60%的農民加入了社會保險,農民人均純收入3619元。

1986年以來

社會福利逐步提高,鎮政府每年撥出資金,救濟特困戶。定期向烈軍屬、傷殘退伍軍人等優撫對象發放優撫金,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困難。1998年以來, 對70歲以上的老人全部減免“三提五統”。小馬青、龍橋、永豐、琉璃廠等12個村每月向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30~60元的生活補助金, 90%的村實行了獎學金和助學金。1996年,投資80萬元,建起了鎮敬老院。1997年7月,又投資450萬元,將敬老院擴建成高標準老年人公寓, 有120多位孤寡老人入住。老年人公寓連續兩年被評為省級文明單位。
1964年部分村開始規劃排房,加寬街道,磚瓦房增多。
1974年秋,開始對村、田、路等實行統一治理,村內主要街道擴為8-12米,鄉村道路通暢。
1978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4.2平方米。
1986年,修築省道濟(南) 微(山)公路,境內段鋪修柏油路竣工通車。
1987年12月,山東省小城鎮工作理論研討會後,對境內道路、村莊建設進行規劃並逐步實施。
1994年,委託蚌埠市建設規劃設計院、省城市規劃設計院、濟寧市建築設計院設計“新兗鎮村鎮規劃”,制定了舊村改造優惠政策,鼓勵民眾拆舊房建樓房。 小馬青、馬家橋、楚窪村被山東省政府評為“村鎮建設明星村”。

1998年以來

投入城鎮建設資金2.22億元,新建樓房面積40.74萬平方米;拓寬改造9條鎮村主幹道,總長21.9公里;硬化村莊街道60條,總長37.5公里。小馬青村、馬家橋村、倪家村等12個村建起了高標準小康樓。其中小馬青村成為小康樓新村。按照鎮村建設與經濟、環境協調發展的原則和“規劃先行、政策啟動、突出特色、完善功能”的思路, 把小城鎮建設納入社會發展總體規劃,詳細規劃覆蓋率達95%。統籌安排了工業、商業、居住、文化、環境保護等各項建設。2000年,完成太陽廣場、私營工業園、 小馬青文化廣場等重點工程建設,總投資1418萬元。開發商業街區3個,營業面積4.4萬平方米,建成各類市場6個,營業面積30萬平方米。建成中心村10個,生態示範村2個,園林化村莊17個,小康樓3076棟,秸稈氣化站3座,人均住房面積31.2平方米,綠化覆蓋率達23.3%。新兗鎮被濟寧市政府命名為“規模化建設模範鄉鎮”。

組織建設

地方組織

1945年秋, 中共兗濟縣委在城郊南部村莊開展工作。1946年4月喬家村的張玉修加入中國共產黨,是該鎮第一名中共黨員。此後,董家珍、姜振東等14人先後加入共產黨, 同時在喬家村、寨子村、大雨住村3個村建立黨支部。1948年12月, 在城區建立中共滋陽縣第一分區委員會,下屬4鎮和公安派出所聯合成立一個機關黨支部。 至1950年建立了南關、永豐、吳村、馬家橋村4個農村基層黨支部。1955年11月, 第一分區委員會改稱中共城關區委員會,有黨員205人,黨支部10個。1956年8月,城關區委員會改名為中共城關鎮委員會,1958年8月更名為中共東風人民公社委員會, 11月易名為中共曲阜縣兗州人民公社委員會,1962年1月改稱中共兗州縣城關人民公社委員會。1966年8月更名為中共城關區委員會,有黨員269人,黨支部32個。 1970年12月,改稱中共城關人民公社委員會,有黨員644人,黨支部42個。1978年有黨員852人,黨支部48個。1984年5月改稱中共城郊區委員會。1986年12月20日,成立中共城郊鄉委員會,有黨支部55個,黨員1127人。1994年11月18日撤鄉設鎮,成立中共新兗鎮委員會,是年,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1996年、1998年和2000年, 新兗鎮黨校3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1999年新兗鎮被評為“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單位”。2000年被評為“山東省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鎮黨委被評為“全國先進基層黨組織” 。是年12月,新兗鎮黨委轄企業黨委1個,黨總支24個,基層黨支部164個,中共黨員總人數發展到3369人。
新兗鎮

基層政權

1948年12月城關區人民政府成立,1950年11月改稱為第一區公所,1955年11月易名為城關區公所,1956年8月改稱城關鎮人民政府,1958年8月建立東風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是年11月易名為曲阜縣兗州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2年1月改稱兗州縣城關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1966年8月更名為城關區公所。1967年3月建立城關區革命委員會。 1969年4月更名為城關人民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建立城關人民公社管理委員會。 1984年5月,撤銷城關公社建立城郊區公所,1986年12月20日更名為城郊鄉人民政府。 1994年11月18日,撤銷城郊鄉設立新兗鎮人民政府。2000年12月,泗莊鎮與新兗鎮合併後稱新兗鎮人民政府。

民眾組織

1946年1月, 在轄區南部的喬家村、寨子、大雨住等村先後成立農民抗戰救國會,簡稱農救會。1948年解放後,工人團體有城關工人聯合會,簡稱工會。1964年成立城關公社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1946年春,婦女團體稱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境內的喬家村、寨子、大雨住村皆成立了婦救會。建國後稱城關民主婦女聯合會, 1957年9月改稱城關婦女聯合會。1946年前,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1949年12月建立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滋陽縣城關區委員會, 1957年5月改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城關鎮委員會,1994年11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新兗鎮委員會。 1950年9月成立滋陽縣城關區工商聯合會。1982年10月, 成立城關公社科學技術工作者協會。1983年6月成立兗州市個體勞動者協會城郊分會。1991年又成立了城郊計畫生育協會。

歷史人物

劉不息

(生卒年月不詳) 字型道,劉家崗村人。自幼寡言嗜學,1568年中進士,任河北省寶坻縣知縣。他為官清廉,政績卓著,擢升為戶科給事中,歷任禮科左右給事中、吏科都給事中等職。他兩次主持明代朝廷對官吏三年一次的考核,鐵面無私,深受同僚敬服。隆慶年間,發生了曾袞利用金錢爭奪“世襲博士”的案件。劉不息細查曾氏譜系,挺身而出,上呈《劾冒襲疏》奏章,斷定曾袞“倚仗財勢,冒襲聖裔”。禮部從公複議,並治曾袞違命、冒襲之罪。劉不息晚年辭官歸隱,卒於家,供入鄉賢祠。

牛夢英

(?~1749) 字卓然,號眉村,牛家樓村人。少有文名,20歲考秀才為案首。雍正初,舉“賢良方正”,受到皇帝召見,後任河南息縣知縣,深受民眾愛戴。未半載因不適應官場的跪拜逢迎,辭歸家鄉,以栽花種竹自娛。他是當時著名書畫家,常住牛家樓別墅進行書畫創作,署名“別墅別人”。《滋陽縣誌》記載:“人得其片紙爭寶之”。

牛運震

(1706~1758) 字階平,號真谷,人稱空山先生,牛家樓村人。其天資聰穎,勤奮好學,16歲中秀才,1733年,中進士。1736年,參加“博學鴻詞科”考試,在省城11次預試經史之賦及天文、地理、水道、兵法均獲第一。1738年起先後任甘肅秦安、徽縣、 兩當等5縣知縣。 其政績卓著, 深受民眾愛戴,民眾授予萬民衣和訓虎圖。《甘寧青史略正編》 中記載:“前清一代,甘肅州縣以牛運震為第一……”。174 8年秋,因受萬民衣被誣陷罷職。返兗後閉門著書,有《春秋傳》《周易解》《金石經眼錄》 《金石圖》《讀史糾謬》《空山堂文集》等著作12部。其中,前4部已被收入《四庫全書》。

張洪友

(1965~1986) 豆腐店村人。1984年畢業於琉璃廠聯中,1985年1月應徵入伍。1986年1月,在對越自衛反擊戰收復老山的戰鬥中,奉命炸掉敵3號洞。在接近敵火力點時,頭部和雙腿負重傷倒下。但他頑強地站起來,拉燃導火索,兩次將爆破筒塞進敵洞裡,炸掉目標後,自己也身受重傷。但他堅持戰鬥在最前線,被敵炮火擊中,英勇犧牲。張洪友被譽為“老山前線的黃繼光”,部隊黨委追認他為中國共產黨黨員,並追記一等功。

馬世駿

(1915~1991) 原名馬宣亭,永豐村人。青少年時期思想活躍,就讀於省立滋陽第五職業學校,後轉濟南學習。1935年參加“一二·九”學生愛國運動,1937年6月畢業於北平大學農學院生物系。 1948年至1951年赴美國猶他州立大學和明尼蘇達大學攻讀並獲得昆蟲生態學碩士和哲學博士學位。參加了美國農業部玉米螟生態學防治研究,被推選為美國科學院榮譽協會會員,獲“金鑰匙”獎。歸國後,長期從事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研究工作, 發表論文10餘篇,專著5本。其研究成果,先後獲得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三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三等獎,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9年,馬世駿榮獲全國環境保護先進工作者稱號。

胡玉忠

1937年8月生, 中共黨員,歷任興隆莊鎮、泗莊鎮國小教師、校長、聯中校長、教育組長等職。1980年調入新兗鎮任教委主任。任職期間,進行校舍改造,達到省定目標。1989年,協助鎮政府制定該鎮義務教育規劃和具體實施方案,使義務教育各項指標達到省級標準。新兗鎮被省政府確定為義務教育示範鄉鎮。1991年,胡玉忠被評為省級優秀教師,1993年被評為國家級優秀教師。

王福連

1944年10月生,李家樓村人,中共黨員,翔宇化纖紡織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歷任國小教師、管區主任、企業辦主任、供銷公司經理、產業用布廠廠長等職。1988年創建產業用布廠,經過10多年的努力,把該廠發展成為銷售收入過億元,利稅過千萬元的國家大(二) 型企業,成為全國同行業100強企業之一。1993年主持研製的TEF-1260型多臂劍桿織機填補國內空白,獲國家科委頒發的“科技成果獎”,獲中國紡織工業部科技進步二等獎。王福連先後被評為山東省優秀鄉鎮企業家,濟寧市優秀科技人才。

王峰

1949年5月生, 傅樓村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1974年在城郊農機廠參加工作,1985年任兗州市合金鋼廠廠長,1994年任兗州合金鋼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 通過深化企業改革,推動科技進步,把合金鋼廠發展成為總資產1.4億元的國家大型骨幹優質特鋼專業生產企業和山東省最大的優質特鋼生產基地。王峰主持開發生產的H13、 Gr12等40多個產品填補山東省空白,模具鋼榮獲1999年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名牌產品稱號。1988年,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1993年被評為全國農村青年星火帶頭人,1994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家,1995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科技進步先進工作者,1996年被評為全國星火先進工作者。

馬立志

1950年生,馬家橋村人,中共黨員,國小高級教師。歷任國小教導主任、輔導員、校長、教研室主任、成人教育中心校校長等職。1987年任中心國小大隊輔導員,少先隊活動多次在兗州、濟寧市舉辦的各種比賽中獲獎,中心國小被評為少先隊工作先進單位。1988年中心國小少先隊被評為“山東省金星大隊”“全國紅旗大隊”,團省委在中心國小召開了少先隊工作現場會。1989年,馬立志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輔導員、 全國優秀教師。撰寫論文8篇,其中兩篇在《國小德育》《少先隊活動》等省級刊物上發表。

李洪信

1953年3月生, 陳家村人,中共黨員,高級經濟師。1973年參加工作,歷任傅樓大隊大隊長,傅樓造紙廠廠長,兗州造紙廠廠長,山東太陽紙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黨委書記等職。1984年任兗州造紙廠廠長。通過加大技術改造和創新,推進產業和產品結構調整,把該企業發展成為資產總額15億元,年銷售收入11億元的國家大型企業集團, 經濟效益位居全國同行業第三位。開發國家級新產品3種,全國名優產品3種,省名牌產品4種。1988年,李洪信被評為山東省優秀農民企業家,1990年被評為山東省企業標兵,1994年被評為全國鄉鎮企業家,1995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全國鄉鎮企業科技進步先進工作者、全國95創業之星,1998年當選為九屆全國人大代表,2000年榮獲全國勞動模範榮譽稱號。

牛宜順

1955年1月生, 小馬青村人,中共黨員,山東省九屆人大代表。歷任城郊打井隊隊長、兗州市安裝工程公司經理、山東銀河橡塑集團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等職。1998年與法國合資成立了銀河德普膠帶有限公司,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專業輸送帶生產基地。1995年,牛宜順被評為濟寧市勞動模範,1996年被評為濟寧市“八五”功勳企業家,1998年被評為山東省勞動模範,並當選為省九屆人大代表。先後受到姜春雲、費孝通、吳官正等領導同志的接見。

張勝明

1965年6月生, 山東省汶上縣人,中共黨員。歷任兗州一中教師,兗州市政府辦秘書,兗州市新兗鎮副鎮長,鎮黨委副書記,顏店鎮鎮長,兗州市委常委、新兗鎮黨委書記等職。在新兗鎮任職期間,新兗鎮企業技改、農業結構調整、民營經濟和鎮村建設工作成效顯著。該鎮綜合經濟實力連續六年位居濟寧市第一位,2000年達到全省第三位。他撰寫的10餘篇論文在全國及省市重要報刊發表並獲獎。1995年以來,張勝明先後榮獲山東省鄉鎮企業系統先進工作者、優秀鄉鎮黨委書記、勞動模範等稱號20餘項。2000年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黨委書記,並被載入《中國百業領導英才大典》。

代碼分類

【2013年代碼及城鄉分類】370882105:~001 111演武廳社區 ~002 122山拖社區 ~200 111新義村 ~201 111趙家村 ~202 111吳家村 ~203 111劉家村 ~204 112王魯村 ~205 112易村村 ~206 112孟村村 ~207 220土樓閘村 ~208 112八里舖村 ~209 112鮑家林村 ~210 112代家村 ~211 111官莊村 ~212 112李樓村 ~213 112馬家橋村 ~214 112小馬青村 ~215 112牛家樓村 ~216 112大雨住村 ~217 112大馬青村 ~218 112前楊村 ~219 112後楊村 ~220 220前寨子村 ~221 220後寨子村 ~222 112倪家村 ~223 220於家橋村 ~224 122喬家村 ~225 112沈官屯村 ~226 122牛廠村 ~227 122於村村 ~228 112楊莊村 ~229 122齊王廟村 ~230 111泗莊村 ~231 112沙崗村 ~232 112王莊村 ~233 112肖街村 ~234 112廣街村 ~235 112六股路村 ~236 112姜高村 ~237 122徐營村 ~238 112南王屯村 ~239 220順德樓村 ~240 112程村村 ~241 112蔡行村 ~242 112牛行村 ~243 112張行村 ~244 112葉行村 ~245 112東稻營村 ~246 112西稻營村 ~247 112楊廠村 ~248 112東張莊村 ~249 112老府莊村 ~250 112金村村 ~251 112前道義村 ~252 112後道義村 ~253 112張坡村 ~254 220夏村村 ~255 220牛屯村 ~256 220辛北莊村 ~257 220張陳村 ~258 220夏廟村 ~259 220穆廟村 ~260 220武村村 ~261 220牟屯村 ~262 220坊里村 ~263 220大徐村 ~264 220五爐村 ~265 112尹村村 ~266 220官路口村 ~267 220王村村 ~268 220張村村 ~269 220韓村村 ~270 220劉村村 ~271 220周樓村 ~272 220曹窪村 ~273 220大胡村 ~274 220前吳村 ~275 220小徐村 ~276 220宋廟村 ~277 220閆村村 ~278 122楚窪村 ~279 122高廟村 ~280 122宋村村 ~281 122朝陽村 ~282 122董村村 ~283 220大南鋪村村 ~401 123 煤機廠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