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儒學思維

新儒學可以指:1、宋明理學,也被稱作中古新儒學,指宋元明學者以儒家為主創立的思想流派,有廣義狹義之分。廣義理學包括:(1)在宋代占統治地位的以洛學為主幹的道學,至南宋朱熹達頂峰的以“理”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習慣稱“理學”。(2)在宋代產生,在明代中後期占主導地位的以“心”為最高範疇的思想體系,以陸九淵、王守仁為代表的“心學”。狹義理學則專指程朱學派。2、新儒家,也被稱作現代新儒學、當代新儒學,系指民國初年時期由熊十力、梁漱溟、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等人所倡議,銜接“程朱理學”的文化運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新儒學思維
  • 外文名:New Confucianism thought
  • 含義:宋明理學  新儒家
  • 背景及概況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
定義,背景和概況,當代新儒家,學術思想,分期,八大家,

定義

關於宋明理學,詳見宋明理學詞條,此處不再贅述。
當代新儒家民國以來在當代背景下產生出來的基於當今現代性的儒家思想學術流派。新儒家常常指自大陸時期民國初年開始,直至中國內戰之後活動於台灣香港等地的儒家學派。自中國進行改革開放和中國台灣地區實行民選政治以來,並且隨著台灣經濟騰飛、大陸經濟和社會發展,新儒家在海內外又有新的發展。廣義而言,新時代儒家的學術,已不僅僅局限於人文或者哲學領域,而是滲透到各個學科,包括從儒家思想出發而發生的教育學、社會學、政治學、法律學、經濟學、管理學、心理學等等領域的思想學說。新儒家學術的發展和興盛與中國哲學中華文化的發展和興盛等有著密切的關係,同時關聯當今世界文化和社會的發展。

背景和概況

民國新文化運動以來全盤西化的思潮在中國的影響力擴大,一批學者堅信中國傳統文化對中國仍有價值,認為中國本土固有的儒家文化和人文思想存在永恆的價值,謀求發展中國文化和社會現代化,從而產生了一個學術思想流派。1921年學衡社的成立及1922年學衡雜誌的創刊,以純學術的形式融化新知昌明中國文化的精粹,同時也引發了新儒家哲學思辨的興起。新儒家之所以“新”,如方東美所說:“返宗儒家,融合中西哲學,以建立新儒學”。牟宗三說:“凡是願意以平正的心懷,承認人類理性的價值,以抵抗一切非理性的東西(包括哲學思想、觀念系統、主義學說、政經活動……),他就是儒家,就是新儒家。”當代新儒家的共通點是一方面致力對儒、道、釋三家作出新的詮釋及套用,另一方面把西方哲學思想融會在中國傳統智慧之內,從而肯定中國傳統哲學也可發展出民主科學等現代思想,嘗試完成中西哲學會通的工作,故與單純肯定傳統的保守的國粹學派,即以康有為為首的孔教運動的路線有顯著分別。更正統的新儒家則認為並不需要以其他文化學說體系的角度來變通儒家,而是從儒家本身的體系及其包含的普適性道理出發發展新時代的儒學。

當代新儒家

學術思想

台灣東海大學榮譽教授蔡仁厚在2005年6月1日在香港《成報》發表的“當代新儒家的學術貢獻”,可分為以下五點:
1、表述心性義理:使三教智慧系統煥然復明於世
2、發揮外王大義:解答中國文化中政道與事功的問題
3、疏導中國哲學:暢通中國哲學史演進發展的關節
4、消納西方哲學:譯註三大批判融攝康德哲學
5、會通中西哲學:疏導中西哲學會通的道路
1949年前後,錢穆唐君毅等不少新儒家學者均因時勢動盪而居於香港,並在香港設立新亞書院,對香港中文大學的成立作出不少貢獻,並被視為宋代書院文化的延續。

分期

當代新儒家可分為三代,第一代是1921年至1949年,代表哲學家為熊十力梁漱溟馬一浮張君勱馮友蘭;1950年至1979年為第二代,代表哲學家為方東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第三代是1980年至今,代表哲學家有成中英劉述先杜維明霍韜晦姚新中等。其中張君勱、唐君毅、牟宗三、徐復觀曾聯署發表《為中國文化敬告世界人士宣言》,強調“心性之學”為了解中國文化傳統的基礎。為了突出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八位新儒家學者,故熊十力梁漱溟等人遂有新儒學八大家之稱。此外還有許多當代儒家學者,如錢穆賀麟、陳勝長等人。其中陳勝長亦身兼諧隱傳統研究創始人。

八大家

當代新儒學八大家指具有代表性的八位當代新儒家學者。他們在儒學研究上都有較大成就。他們是:
熊十力 梁漱溟 張君勱 馮友蘭 方東美 唐君毅 牟宗三 徐復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