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騰伯格智力信息加工理論

斯騰伯格智力信息加工理論是美國心理學家R.J.斯騰伯格20世紀80年代提出。他認為,現代智力因素理論只是一種對智力特質的描述,而缺乏對智力活動過程的說明。想弄清智力的本質,必須對智力活動過程進行組成要素分析。1981年,他請65名非智力領域專家對具有高度重要性的智力項目進行評定,然後對專家評定結果進行因素分析。

結果發現,智力由三個主要因素組成:(1)言語智力,包括豐富的辭彙量、閱讀的理解力、流暢的言語、交談的靈活性;(2)問題解決,包括套用知識解決當前問題的能力、作出適當決策的能力、以最佳方式提出問題的能力、計畫能力;(3)實踐能力,包括正確估計情況、決定如何實現目的、對周圍世界的清醒認識、對一般事物的濃厚興趣。在此基礎上,他於1985年提出了智力由成分智力、經驗智力和情境智力三部分控制的理論。三種成分在信息加工中起著不同的作用。成分智力是指人們在汁劃和執行一項任務時的心理機制。它包括三種機能成分:(1)元成分,即決定智力問題性質、選擇解決問題的策略以及分配資源的過程;(2)執行成分,即實際執行任務的過程;(3)知識習得成分,即篩選相關信息並對已有知識加以整合從而獲得知識的過程。經驗智力是指在經過多次解決某個問題以後,能夠不假思索,自動地啟動程式來解決該問題,而把節省下來的心理資源用在別的工作上的能力。情境智力(亦稱背景智力)則是個體在進化過程中選擇和適應的行為。它有三種形式:(1)適應,指人們通過發展有用的技能和行為使自己適應環境的能力;(2)選擇,指人們在環境中找到自己適當位置的能力;(3)塑造,指個體在不能適應環境或選擇環境時對環境本身的改造。這一理論把人的智力看成一種動態的過程,據此編制的智力測驗不僅能測出人們解決了哪些問題,而且能測出人們是怎樣解決這些問題的,從而對深入了解智力的本質,促進智力的訓練和培養具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