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特拉斯堡大捷

斯特拉斯堡大捷

斯特拉斯堡大捷是指公元357年,羅馬帝國晚期,羅馬軍隊對阿勒曼尼人的一次重大勝利,這次勝利也讓尤利安樹立了威望,他後來成為統治全帝國的皇帝,即著名的皇帝“叛教者”尤利安。

基本介紹

  • 名稱:斯特拉斯堡戰役
  • 地點:萊茵河上,斯特拉斯堡附近
  • 時間:公元357年
  • 參戰方:羅馬帝國;阿勒曼尼人
  • 結果:羅馬軍獲勝
  • 參戰方兵力:羅馬軍1.3萬;日耳曼軍3.5萬
  • 傷亡情況:阿勒曼尼人損失6000多人,羅馬損失243人
  • 主要指揮官:尤利安;克諾多馬略
戰役背景,戰前準備,戰役經過,戰役結果,戰鬥影響,

戰役背景

萊茵河邊的日耳曼人,一直就是羅馬帝國的頑敵。一旦有機會,他們便會越過萊茵河,用血與火洗刷帝國的領土。從公元前開始,羅馬人就一直在跟這些暴虐成性且頑劣不堪的蠻族戰鬥著,並長久地將他們擋在萊茵河以東。但自三世紀危機以來,萊茵河流域的防務就每況愈下,其中最大的刺頭便是阿勒曼尼人。雙方與日俱增的矛盾,終於在斯特拉斯堡化為一場惡戰。
斯特拉斯堡之戰斯特拉斯堡之戰
公元4世紀的阿勒曼尼戰士公元4世紀的阿勒曼尼戰士
阿勒曼尼人是一個由諸多小部落組成的一個極大的部落聯盟。這個聯盟極為鬆散,沒有一個固定的權力中心,各個部落只是相互之間並不敵對,在對外戰爭中他們並不一定會聯合在一起。
但這個部落聯盟恰好處在羅馬帝國的萊茵河防線和多瑙河防線之間的拐角處,也就是現今德國西南部,巴登-符騰堡州的位置。從這個位置上,阿勒曼尼人向東和南可以威脅萊提亞行省,向西和北可以進犯高盧和日耳曼行省。羅馬人必須從兩個方向共同防守,才能將其拒於國門之外。
阿勒曼尼人的地盤深深地威脅著多個羅馬省份阿勒曼尼人的地盤深深地威脅著多個羅馬省份
如果帝國穩定,守住這寬闊的邊界是沒有問題的。但是自三世紀危機以來,帝國就內戰不斷,軍隊多次從邊境調離,致使蠻族人趁虛而入,在帝國境內如入無人之境。
志在集大權於一身的君士坦丁一世,為了加強帝國邊境的防禦,創建了野戰-邊防軍系統。但這個體系在萊茵河流域卻缺乏成效。因為這些邊境行省離蠻族只有一河之隔,邊防軍雖然總體數目龐大,卻都分散在一個個小要塞中,根本無法在城外與大規模的蠻族部隊對抗。而野戰軍距離邊境又太遠,等到他們集結完畢,蠻族人早已將鄉間劫掠一空,打道回府了。
君士坦丁(Constantine)皇帝的家族本來枝繁葉茂,但是在他晚年,除了他自己的兒女,和年幼的尤利安及尤利安的哥哥(君士坦丁的侄子),幾乎全被趕盡殺絕。他的三個兒子:小君士坦丁,君士坦提烏斯,君士坦斯把帝國一分為三,後來內戰爆發,小君士坦丁和君士坦斯隕落,剩下君士坦提烏斯(Constantius)一人掌權。
隨著君士坦丁獲得內戰勝利 羅馬軍團被進一步拆分隨著君士坦丁獲得內戰勝利 羅馬軍團被進一步拆分
到了君士坦提烏斯二世時期,緊鄰萊茵河的日耳曼行省成為蠻族肆虐的天堂。為了解決第一與第二日耳曼行省的問題,君士坦提烏斯二世親自率軍攻打阿勒曼尼人。但御駕親征的皇帝,只是擊敗了阿勒曼尼人倫提斯部,並與另外一個部落展開談和。
在這之後,他派出了希爾瓦努斯,這位威名赫赫的大將去指揮高盧地區的防務。可是沒多久,多疑而敏感的皇帝就開始懷疑起這位大將的忠誠,並將其處死。作為替代,君士坦提烏斯二世將他的堂弟尤利安提拔為副帝,派往高盧指揮軍隊。
尤利安發行的金幣尤利安發行的金幣
當尤利安從義大利來到高盧時,阿勒曼尼人已經攻下了多座城池。第二日耳曼尼亞近乎完全淪陷,成為蠻族人的領土。而他手上的野戰軍人數只有一萬來人,形勢對尤利安來說十分糟糕。當他聽到第二日耳曼尼亞著名的城市,阿格里皮娜殖民地(即現今的科隆)已經被蠻族人完全摧毀時,極為震驚。有人聽到他喃喃自語道,說自己只有死路一條了。但就是這個從未帶兵打仗的年輕貴族,只在書中了解過過去偉大將領事跡,就完成了這個艱巨的任務。
建於公元1世紀的阿格里皮娜 當代科隆的前身建於公元1世紀的阿格里皮娜 當代科隆的前身

戰前準備

向著萊茵河前線挺進的羅馬軍團向著萊茵河前線挺進的羅馬軍團
在維埃納渡過了356年年初的冬季後,尤利安開始率軍前去收復失地。他順著羅訥河北上,來到了勃艮第地區。在當地休整了一段時間後,繼續往東北前行。這時,已經有大批蠻族人在行軍路上進攻羅馬軍隊,卻無一例外地都被高度警惕的野戰軍團擊退了。
但更多日耳曼人出現於第二日耳曼尼亞行省以西的第一盧格敦尼斯行省。附近的第一貝吉卡行省情況更加糟糕,駐紮在那兒的羅馬邊防軍根本無法阻擋蠻族人往高盧深處肆虐。
規模小而戰鬥力差的戍邊軍團根本無法抵禦大規模強攻規模小而戰鬥力差的戍邊軍團根本無法抵禦大規模強攻
於是,尤利安來到第二貝吉卡行省的蘭斯城,與駐紮在此城的高盧當地駐軍以及他們的指揮官會面,共同商討如何收復淪陷的行省。經過商討,他們開始率軍前進。結果,羅馬人高唱凱歌,擊敗了一支前來迎擊的蠻族部隊,乘勢收復了科隆。另一個日耳曼部落集團法蘭克人,看到羅馬人這么輕鬆地就擊敗了阿勒曼尼人的軍隊,於是決定見好就收,與帝國簽訂了和約。這樣一來,萊茵河流域還在與羅馬人爭鬥的,就只有阿勒曼尼人了。
追剿日耳曼人的羅馬騎兵追剿日耳曼人的羅馬騎兵
情況進展得如此順利,是尤利安怎么也沒想到的。因此,即使行省內還有許多阿勒曼尼人,尤利安就開始著手重建行省的工作。
在塞諾尼斯城度過了357年年初的冬天后,尤利安又接到了一個喜訊。為了徹底解決阿勒曼尼人的威脅,皇帝派遣了一支為數25000人,由步兵統領巴爾貝提奧率領的部隊來支援他。同時,皇帝將親自出征,率領另一支軍隊從阿勒曼尼人領土南方的萊提亞行省進軍,從而完成對蠻族人的戰略夾擊。於是尤利安開始盪清第二日耳曼行省內的蠻族,許多阿勒曼尼人就被他逼上了萊茵河上的島嶼,然後一網打盡。
尤利安的軍隊正在追殺萊茵河島嶼上的阿勒曼尼人尤利安的軍隊正在追殺萊茵河島嶼上的阿勒曼尼人
可他沒想到,巴爾貝提奧正在前去與他會和時,被阿勒曼尼人突擊,整支軍隊都逃回了勞拉庫姆城中。這么一來,尤利安立刻陷入了尷尬的境地。當時他正在斯特拉斯堡修築碉堡,而阿勒曼尼人中的許多國王聽到巴爾貝提奧麾下的兩萬五千羅馬士兵一看到阿勒曼尼軍隊就丟盔棄甲後,立刻號召全阿勒曼尼人對羅馬人進行大反攻。七位阿勒曼尼國王,帶領著35000蠻族士兵,浩浩蕩蕩地逼向斯特拉斯堡。
此時的尤利安,手中只有13000人的部隊。只要稍有不慎,不僅前一年的征戰成果要付諸東流,就連他本人的安全都難以保證。
正在建立邊境要塞的羅馬士兵正在建立邊境要塞的羅馬士兵

戰役經過

逐步集合起來的阿勒曼尼戰士逐步集合起來的阿勒曼尼戰士
當阿勒曼尼大軍來到離斯特拉斯堡還有幾十公里的地方時,極度自信的阿勒曼尼人總指揮克諾多馬略,派出了使者。蠻族人傲慢地要求尤利安“歸還”阿勒曼尼人之前奪取的土地。尤利安聽到阿勒曼尼人的要求後,面不改色地諷刺了克諾多馬略那可笑的要求,然後把使者扣押了起來。
在尤利安眼中,這時的情形雖然非常危險,但也非常難得。阿勒曼尼人此次是傾巢而出,除了他們自己,還拉上了僱傭軍和受條約束縛的其他很多日耳曼部落。如果能在這裡擊敗這支規模龐大的隊伍,羅馬人在萊茵河邊境的形勢會得到極大的改善,受蠻族人侵襲的行省也將有足夠的時間來恢復繁榮。之前對蠻族人多次的勝利增長了尤利安和他麾下軍隊的信心。即使對面的蠻族部隊人數號稱是羅馬人的三倍,尤利安也有與之一戰的信心。
正在進行偵查警戒的羅馬騎兵正在進行偵查警戒的羅馬騎兵
第二天一大早,羅馬軍隊就離開了自己的營地,開始前往33公里外的蠻族軍隊所在地。一直走到中午,他們終於看見了敵方的主力。尤利安放眼望去,只見蠻族人密密麻麻地排列成一個個相互聯繫的楔形陣,與塔西佗在《日耳曼尼亞志》里描述的日耳曼戰法如出一轍。
大部分日耳曼人習慣將步兵安插入騎兵隊伍大部分日耳曼人習慣將步兵安插入騎兵隊伍
阿勒曼尼人的右翼是一片樹林,這裡面有他們的不少伏兵。他們還在樹林前方挖掘了一道壕溝,保護自己的右翼不受侵襲。
他們的左翼是日耳曼人典型的步騎混合部隊。率領這支步騎混合部隊的,恰好是阿勒曼尼人的七位國王和十位王子。貴族武士們騎在馬上,手持短矛的的精銳侍衛在邊上進行護衛。這樣的混編部隊,在面對純騎兵隊伍時具有很大的優勢。
至於占據部隊絕大部分的普通步兵,則在一個個小頭目的率領下,組成了衝擊力極大的楔形陣。歐洲人習慣將這種打法稱為野豬頭。越是勇敢的人,就能裝備更好的武器與盔甲,成為整個分隊的先鋒。這樣的戰術,容易讓士兵依靠局部數量優勢與士氣,衝破敵軍的陣線。一個個分散的野豬頭也能讓敵軍無法輕易在某個點上聚攏更多防禦兵力。由於數量優勢,在斯特拉斯堡的阿勒曼尼人,還將步兵分成前後兩線。這樣一來,全軍的連續衝擊力就更加可怕了。
斯特拉斯堡戰役中的雙方布陣斯特拉斯堡戰役中的雙方布陣
羅馬人也迅速擺出了他們慣用的戰陣。裝備大盾牌的披甲長矛兵,立刻在全軍的前方擺好一道難以逾越的盾牆。他們的身後是同樣善戰的重裝標槍兵。更多裝備輕型標槍與弓箭的投射步兵,則迅速來到重裝部隊的後方。在這些占據中央的主力步兵兩邊,是由投誠的日耳曼部落組成的輔助軍團。他們大體上也按照羅馬人戰術編組訓練,但重裝部隊比例更高。
羅馬人的重裝步兵與標槍手羅馬人的重裝步兵與標槍手
羅馬人的左翼,是由塞維魯將軍率領的獨立步兵隊伍,他富有軍事經驗,之前幫助尤利安整頓了軍隊和基地。他們同樣是以日耳曼規劃人員的輔助部隊為主。羅馬人的所有騎兵隊伍則部署在右翼位置上,其中既有新組建的具裝騎兵,也有手持弓箭的弓騎兵與傳統軍團騎兵。
在全軍後方的中央位置,是為數一千人的第一軍團。尤利安將其作為全軍的預備隊,隨時準備填補前方陣線的缺口。他們的兩翼,也有日耳曼人組成的輔助軍團。
公元4世紀的軍團,已經不是三世紀前那支凌駕於所有其他文明的跨時代軍隊。羅馬人還是儘可能在野戰軍團中維持了自己昔日的優良傳統。這在即將開始的戰鬥中,確保了他們的勝利。他們在完成布陣後,首先開始向對面的阿勒曼尼人挺進。
4世紀的羅馬軍團步兵與騎兵4世紀的羅馬軍團步兵與騎兵
左翼的塞維魯將軍,首先遭遇了阿勒曼尼人藏在森林中的伏兵攻擊。按照戰前計畫,羅馬左翼應該率先前進,吸引敵方主力的注意力,以此打亂對方的陣型。可樹林的伏兵讓這個計畫化為烏有,左翼的輔助軍只能首先進攻森林裡的敵軍。
尤利安察覺到了情況的不妙。因為沒有辦法打亂阿勒曼尼人的陣線,羅馬人就只能與蠻族人進行一場硬碰硬的正面較量。於是他當機立斷,下令中央的主力步兵展開進攻。雙方步兵隨即開始高唱戰歌,舉著盾牌,接受迎面而來的標槍與箭矢洗禮。那些羅馬人的日耳曼輔助軍則發出了與對面敵軍一樣的怒吼,以此告誡當面的敵人,不要因為自己的羅馬身份而掉以輕心。
發起突擊的阿勒曼尼人發起突擊的阿勒曼尼人
此時在阿勒曼尼的左翼,卻發生了一場的小小的騷動。蠻族國王的侍從們,要求他們應當從馬背上下來,與他們並肩作戰,共享勝利的榮耀。克諾多馬略與其他國王聽到這個要求,立刻從馬背翻了下來,加入了步兵的隊伍。這一來,整個阿勒曼尼軍隊就全由步兵組成。只要羅馬騎兵發揮正常,蠻族人的左翼就很容易被擊垮。
然而羅馬人的右翼騎兵發揮,卻讓人大跌眼鏡。在衝鋒中,他們的士官被日耳曼人的標槍擊倒。隨即又有一名重騎兵馬失前蹄,連人帶馬摔翻在地。這些羅馬人按照草原與東方波斯騎兵風格武裝的新式騎兵,居然立刻慌忙地向後逃去。士氣大振的阿勒曼尼人,隨即向對面的羅馬步兵發起了可怕的豬突衝鋒。這個過程來的如此突然,讓蠻族沒有及時抓住機會從左翼夾擊羅馬步兵。否則戰鬥可能在很快的時間內就以他們的勝利告終。
頂著敵軍遠射武器還擊的羅馬步兵頂著敵軍遠射武器還擊的羅馬步兵
面對蠻族人勢不可擋的衝鋒,羅馬步兵用手裡的標槍與弓箭,稍稍減緩了對方的速度。但隨之而來的近身格鬥,依然非常艱巨。阿勒曼尼始終依靠盾牌與衝擊力,撞擊羅馬第一線重裝部隊的盾牌陣。他們還不斷用手裡的長矛,從盾牌間的縫隙刺擊對手的面部和頸部。或是用長劍劈砍盾牌,嘗試撬開羅馬人的密集龜甲陣。
新組建的羅馬具裝騎兵在戰役中表現糟糕新組建的羅馬具裝騎兵在戰役中表現糟糕
由於羅馬人在三世紀後,重裝部隊比例銳減。所以只能依靠1/5-2/5的近戰部隊去迎接肉搏。但訓練較好的野戰軍團,還是可以在重壓下施展昔日橫掃地中海各地的百人隊輪換戰術。當最前方的長矛兵開始出現傷亡後,他們像先輩那樣整隊後退。已經投擲完重標槍的第二線重裝部隊,則以百人方陣開始交替前進。以此來替換體力損耗巨大的前排,承受蠻族步兵的衝擊。
尤利安則在關鍵時刻,帶著預備隊的部分輔助軍團,趕到右翼。他本人高舉旗幟,並以步兵的盾牆擋住了潰退的騎兵。隨後,年輕的統帥用嚴厲的斥責與雞湯式的鼓舞,將騎兵們又勸回了戰場。隨著騎兵的重回右翼,阿勒曼尼人在左翼的進攻,受到了阻礙。
羅馬人的重裝標槍步兵羅馬人的重裝標槍步兵
但蠻族人的勇武與數量優勢,終究起到了重要作用。羅馬中央陣線在重壓之下,被阿勒曼尼人的精銳武士擊穿。大量輕裝的遠射步兵,根本無法填補重步兵留下的缺口。雖然羅馬人也在左翼的森林裡擊潰了對方的伏兵,但林間的廝殺已經變成了日耳曼輔助軍對同文化對手的長距離追擊。所以這一翼的勝利,對主戰場的進程,毫無幫助。
精銳預備隊在關鍵時刻拯救了整條羅馬陣線精銳預備隊在關鍵時刻拯救了整條羅馬陣線
關鍵時刻,還是返回第二線預備隊位置的尤利安,帶領第一軍團堵住了這個巨大的缺口。少量突入的蠻族武士,不經重新整隊,就一頭撞在了羅馬預備隊的第二道盾牆上。體力消耗巨大,又沒有數量優勢的他們,很快被前進的重步兵盾牆給頂了回去。
羅馬士兵堅守的優良傳統,終於在最後時刻,幫助勝利的天秤向他們傾斜。阿勒曼尼人的攻勢,隨著體能消耗而逐步減弱。前後替換的羅馬重步兵,以最為科學的方式,抵消了蠻族人的勇武之氣。隨著預備隊的增援,依然陷在交戰中的阿勒曼尼人開始猶豫不決,羅馬人卻士氣大振。大量在重步兵身後射擊的輕步兵,用落頂箭不斷襲擾因體能耗盡而無法一直高舉盾牌的敵軍。加之羅馬騎兵與輔助步兵從右翼的包抄夾擊,阿勒曼尼人明白,他們已無勝利希望。

戰役結果

最終,阿勒曼尼人開始全軍潰退。他們利用戰場四周的小路逃走,才逃得生天。留下了6000多具同伴屍體和孤立無援的克諾多馬略國王被活捉。尤利安與他的軍團,用最羅馬的方式,為帝國贏得了該世紀最大的勝利。
羅馬人用自己的光榮傳統堅持到了最後羅馬人用自己的光榮傳統堅持到了最後
羅馬人方面總共陣亡了243名士兵和4名軍官(可能沒有計算日耳曼輔助軍團的損失)。

戰鬥影響

這次戰役階段性終結了高盧的蠻族入侵,後來尤利安又討伐法蘭克人,三次渡過萊茵河戰勝蠻族,使羅馬帝國在萊茵河的壓力大大減少,一直到407年,下一次入侵才在帝國沒有防禦的邊境萊茵河發生,而這次勝利也讓尤利安樹立了威望,他後來成為統治全帝國的皇帝,即著名的皇帝“叛教者”尤利安。
斯特拉斯堡大捷斯特拉斯堡大捷
斯特拉斯堡戰役後,阿勒曼尼人的威脅雖然遠稱不上完全解決,但也得到了極大的緩解。此戰中的羅馬人,像當年的先輩一樣,擊敗了數倍於己的蠻族大軍,給晚期帝國的軍事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可惜,帝國後期衰落的趨勢,已經無法依靠前線將士的奮戰來得以挽救。整整21年後,最後的精銳軍團,終於在阿德里亞堡戰役中,盡數倒在另一夥日耳曼集團哥特人的劍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