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圖亞特,J.

18世紀英國重商主義後期經濟學家。K.馬克思稱他為"建立了資產階級經濟學整個體系的第一個不列顛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7頁)。出生於蘇格蘭司法界名門,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學、歷史學,1735年獲得律師資格。1745年參加了C.E.斯圖亞特 (1720~1788) 在蘇格蘭的復辟活動,失敗後,1746年逃亡大陸,輾轉於德、意、荷等國,直到1763年,才回到英國。1771年末,獲得赦免,恢復了公民權。

基本介紹

  • 本名:詹姆士斯圖亞特
  • 別稱:James Denham Steuart
  • 所處時代:18世紀
  • 民族族群:蘇格蘭人
  • 出生地:蘇格蘭
  • 出生時間:1712
  • 去世時間:1780
  • 主要作品: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
  • 主要成就:第一個試圖建立經濟學體系的不列顛人
簡介,代表著作,

簡介

18世紀英國重商主義後期經濟學家。K.馬克思稱他為"建立了資產階級經濟學整個體系的第一個不列顛人"(《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第47頁)。出生於蘇格蘭司法界名門,在愛丁堡大學學習法學、歷史學,1735年獲得律師資格。1745年參加了C.E.斯圖亞特 (1720~1788) 在蘇格蘭的復辟活動,失敗後,1746年逃亡大陸,輾轉於德、意、荷等國,直到1763年,才回到英國。1771年末在他71歲時,獲得赦免,恢復了公民權。
斯圖亞特,J.斯圖亞特,J.

代表著作

斯圖亞特的代表著作是1767年出版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或自由國家內政學概論》。他是英國第一個使用“政治經濟學”這個名詞作為書名的人。該書的前三篇是斯圖亞特在流亡大陸期間寫的。雖然他熟悉德、法等大陸國家的社會經濟狀況,但對英國產業革命和新興資本主義的抬頭,卻知道得很少。在此書出版後九年,由同一家出版社出版了A.斯密的巨著《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1776),致使斯圖亞特的這部巨著一直不為人們所重視。馬克思給了此書應有的評價和思想史上的重要地位。在《剩餘價值理論》中,馬克思稱斯圖亞特的《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是“貨幣主義和重商主義體系的表達者”(同前,第26卷Ⅰ,第13頁)。
斯圖亞特,J.經濟思想 《政治經濟學原理研究》共分五篇,第一篇《人口與農業》,第二篇《商業與工業》(勤勞),第三篇《貨幣與鑄幣》,第四篇《信用與公債》,第五篇《租稅與其適當用途》。在第一篇中斯圖亞特分析人類和自然的物質代謝的內容是一切社會形態的基礎,是生產一般。在第二篇以後,他進一步明確這種超歷史的和超社會形態的內容,如何在近代社會採取特殊的具體形態。他特別注意資本主義勞動和封建性勞動之間的對立,認為近代社會的形成過程是近代的“勤勞”(industry)逐步代替了近代以前的封建性“勞役” (labor)的過程。“勤勞”是近代社會資產階級生產關係的出發點,也是從農業中解放出來的以工商業人口為主體的“自由勞動者”的壯大發展過程,他用“勤勞”來表示資本主義形態的勞動,用“勞役”來表示封建性的勞動,他的“勤勞”這個範疇,為向勞動價值概念的過渡,提供了前提。
斯圖亞特認為“在商品的價格中,現實地存在著二個相互完全不同的東西,這即是商品的實質價值和讓渡利潤”。馬克思曾指出他的“實質價值”概念的混亂時說:“在他那裡,政治經濟學的抽象範疇還處在從它們的物質內容中分離出來的過程,因而表現得模糊不清和搖擺不定”,“他在一個地方說決定於勞動時間〔一個工人一天所能做的〕,但同時卻又混亂地加上Salair〔工資〕和原料”(同前,第13卷,第47~48頁)。關於“讓渡利潤”,斯圖亞特是指“凡超過它〔實質價值〕的部分都是製造工業者的利潤,這種利潤經常需求成比例,從而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動”。他將“讓渡利潤”基本上區分為:從商品的讓渡與販賣中所獲得的利潤與從“勤勞”中產生的利潤。但他只注意了這種利潤經常和需求成比例,隨環境的變化而變動的這一方面,而忽視了這種區分的重要意義。
斯圖亞特對利潤的看法,雖然沒有擺脫重商主義的在流通過程中商品以高於自身的價值出售的解釋,但他卻不同意由此而獲得的利潤就是新財富的創造。他把由於勞動、勤勞或技能的熟練而產生的利潤叫做“積極的利潤”,是勤勞利潤,是社會財富的擴大和增加,而“讓渡利潤”則是“相對的利潤”,它只不過意味著“財富的天平在有關當事者之間擺動,對總資產並沒有任何增加”,一方的所得即他方之所失。至於“混合【利潤】很容易理解,……一部分是,一部分是,……二者能夠不可分割地存在於同一交易中”(同前,第26卷Ⅰ,第11頁)。但他對“積極的利潤”的概念並未作深究,也未能搞清楚,只認為是由於勞動生產力的發展所帶來的更大的使用價值的量的增加。但由於他明確了“積極的利潤”是來源於勞動和勤勞,而且不僅限於從農業勞動中產生,這就初步提出了“勞動一般”的概念,為斯密的勞動概念和分工思想提供了基礎。
斯圖亞特對資本理解的功績在於指出了生產條件是作為某一特定階級的財產,分析它與勞動能力(勞動力)之間的分離過程是怎樣發生的。但他認為這只是大工業存在的條件,而沒有直接看成是資本的產生過程。斯圖亞特運用了蘇格蘭歷史學派所有的歷史主義的分析方法,在第一篇分析生產一般的基礎上,在第二篇以後,分析了從15世紀以來的原始積累的過程,以及它的各種範疇、政策和制度。他在本質上並未擺脫重商主義立場,十分重視貨幣機能的作用,強調有效需求和為政者的干預,並且從流通主義的角度,對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過程作出了批判性的結構分析,指責了近代社會的內在危機,從保守的立場,要求國家為保護近代的市民權利,必須重視有效需求而採取干預政策。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凱恩斯主義者從這個側面,又提出了“斯圖亞特的復興”。
斯圖亞特的兒子將斯圖亞特的全部著作彙編成《詹姆斯·斯圖亞特爵士著作集》,共六卷,1805年在倫敦出版。
斯圖亞特,J.斯圖亞特,J.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