斬龍台

斬龍台

位於巫山縣西部長江南岸的錯開峽,距縣城八十里,離黛溪鎮約十里。黛溪水由南注入長江,峽谷幽深,兩岸山勢犬牙交錯。東面的岩上,立著一根頂細底粗、高約60多米的圓形石柱,叫鎖龍柱。隔峽相對的西面,有一個半環形的石岩,向上望去,形如同石鼓,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曾經鎖龍之處,名斬龍台。屬於禹王鎖蛟的系列故事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斬龍台
  • 位置:三峽
  • 時間:大禹治水
  • 人物:瑤姬、大禹
典籍出處,斬龍傳說,大禹治水,舜王斬龍,

典籍出處

《巫山縣誌》卷三O:“斬龍台,治西南八十里;錯開峽,一石特立。相傳禹王導水至此,一龍錯行水道,遂斬之,故峽名錯開,台名斬龍。”

斬龍傳說

大禹治水

相傳在五、六千年前,神州大地發生了一次特大的水災。滔天洪水包圍了群山,淹沒了平原,大地一片汪洋,人們只好棲身於山洞,或者在樹上結巢而居。 當時,正處於原始部落聯盟時代,部落聯盟的首領,派去治理這次洪水。鯀治水9年,他採取水來土擋、堵塞水路的辦法,結果水愈堵愈高,堤破決口,洪水再次泛濫,鯀的治水以失敗告終。堯終舜繼,舜又派鯀的兒子繼承其父親未竟的事業,繼續治理洪水,還派了(商族的祖先)、后稷(周族的祖先)、皋陶等人去協助他。 禹總結父親治水失敗的教訓,領導人民疏通江河,興修溝渠,發展農業。 禹從江州東下來到了三峽,便開始疏浚三峽的工程。晉郭璞江賦》云:“巴東之峽,夏後疏鑿《淮南子·修務》說,禹先是決巫山,令江水得東過”即鑿開了堵塞江水的巫山,使長江之水能夠順暢東流。然後,他又鑿開瞿塘峽“以通江”,開西陵峽內的“斷江峽口”(見《水經注·江水》),終於使長江順利通過三峽,向東流注大海,解除了水患對長江中下游的威脅,而上游的四川盆地終成糧倉,號稱“天府之國”。 傳說,禹在疏浚三峽時,還曾得到神女瑤姬的幫助。人們說,大溪寬谷中的“鎖龍柱”和“斬龍台”,即為瑤姬幫助夏禹治水鑿峽時鎖龍斬蛟的地方;對大禹疏浚三峽的傳說,古人大多是相信的。這不僅從各種文獻記載上可以得到證明,而且詩人們多以讚頌的詩句予以謳歌。杜甫的《瞿塘懷古》詩曰:“疏鑿功雖美,陶鈞力大哉。”而任夷陵縣令的歐陽修,只相信禹王開山之功,不信神牛鑿峽之說,所以他將“黃牛廟”改名“黃陵廟”,廟中祭祀的黃牛神改為祭祀夏禹王。范成大的《初入巫峽》詩,結句以詠嘆出之,直抒胸臆,倍有神致:“偉哉神禹跡,疏鑿此山川!” 但是,神話畢竟不能代替科學。大禹與神女開鑿三峽的傳說,只能是人們美好的想像,要想真正了解三峽的形成原因,我們還得暫時回到那久遠而又動盪的地質歷史年代。

舜王斬龍

相傳,耕歷山時,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人們安居樂業。有一年旱魃作怪,久旱無雨,禾苗乾枯,舜急命小龍細雨潤地,而小龍因與懷姑相約,違背舜令,急施暴雨,造成山洪暴發,將一個完整平坦的歷山沖得千溝萬壑。舜王因此發怒,在此將小龍斬首。為教育後人“做甚務甚”,所以舜帝讓那斑斑血跡常存不沒以示後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