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竹山起義

斑竹山起義

斑竹山起義指的是1928年1月16日發生在萍鄉上栗地區的一次革命起義,此次起義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斑竹山起義
  • 地區:江西省萍鄉市上栗縣
  • 時間:1928年1月16日
  • 結果:建立了斑竹山革命根據地
  • 歷時:8個月
  • 意義:使得土地革命更深入人心
起義背景,起義簡介,歷史意義,拓展資料,

起義背景

“一九二七年四月,國民黨反動派叛變了革命,中國轟動一時的北伐大革命失敗了。從此以後,內戰代替了團結,獨裁代替了民主,黑暗的中國代替了光明的中國。面對國民黨反動派的血腥屠殺和黑暗統治,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並沒有被嚇倒、被征服、被殺絕,他們從地下爬起來,揩乾淨身上的血跡,他們又繼續戰鬥了。於是全國各地武裝起義頻繁爆發,萍鄉上栗斑竹山起義就是其中之一。
鐵血慧歷寺
一九零五年,孫中山創立同盟會,一方面深入開展革命宣傳,啟發人民民眾的鬥爭覺悟,一方面積極發動武裝起義,武力推翻清朝的封建專制統治,建立民主共和的新國家。
❂ 一九零六年
一九零六年夏天,同盟會會員劉道一和蔡紹南在同盟會首領黃興的指示下,決定發動萍瀏醴起義。蔡是上栗雞冠山高田人,他回到上栗從事革命宣傳工作,遇到了朋友魏宗銓,魏是上栗櫸溪人,從小在長沙讀書的時候認識黃興,並受其革命思想的影響。兩人有共同的理想和信念,因此很快便走到了一起。
當時,上栗一帶會黨人數眾多,但派別也多,為利用好會黨的力量,蔡紹南、魏宗銓與洪江會首領龔春台等召集各派會黨首領一百多人在蕉源院霞洞舉行開山堂大典,成立統一機構——六龍山洪江會,推舉龔春台為“大哥” ,建立領導機構,設定八路碼頭官,總機關設在麻石街。
❂蕉源會議
蕉源會議後,“洪江會” 迅速擴大勢力,起義提上日程。當年七月,蔡紹南、龔春台、魏宗銓等人又在上栗斑竹山彈子坑慧歷寺召開會議,重點討論有關武裝起義的問題。
會議決定除在本地秘密趕製武器軍械外,同時到外地去購買一批軍火,並派人聯繫瀏陽普跡市的哥老會大頭目,爭取他率眾配合起義。革命黨人負責去聯絡上海、廣州、香港等地革命機關,並將此起義的準備工作向孫中山匯報。會議還確定暫時以慧歷寺作為活動總機關,從此,僻靜冷清的彈子坑熱鬧了起來,每天晚上都有幾千會友聚在這裡,交流各地情況,討論革命形勢,一直要到東方泛白才會散去。
❂“丙午起義”
為宣傳革命,壯大勢力,慧歷寺的僧侶、道士向上山求神的人宣揚“洪家自有天神保佑,不論做什麼事都會昌盛發達。” 這種宣傳在當時相對迷信落後的上栗很有效果,大家紛紛加入“洪江會”。
隨著“洪江會”的影響越來越大,當地的土豪劣紳坐立不安,紛紛出逃,這引起了清政府的警覺,不但襲擊了麻石總部,打死第三路碼頭官李金奇,而且查抄了慧歷寺總機關。形勢的突變令武裝起義變得迫在眉睫。
在這種形勢下,十二月四日,萍瀏醴起義匆匆忙忙爆發了, 因為這一年是丙午年,所以也稱為“丙午起義”。
起義歷時一個多月,參加者將近十萬數,波及萍瀏醴附近十幾個縣,與清軍交戰二十多次,最後由於領導力量薄弱、敵我力量懸殊而悲壯地失敗了。起義失敗後,清政府展開瘋狂報復,進行了將近三個月的大清洗,被殺害的會黨及家屬多達近萬人,但這次起義是同盟會成立後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也是南部中國自太平天國以後範圍最廣的一次革命,它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一九二七年
革命的火種並沒有因為這次起義的失敗而被澆滅,而是悄悄蟄伏了下來,一轉眼便到了一九二七年。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血腥屠殺共產黨和革命民眾,在這白色恐怖下,上栗人卻反而更堅定了與敵人鬥爭的決心。
❂ 一九二八年
一九二八年一月十五日,上栗區黨部召開會議,決定奪槍起義,將駐紮在上栗的靖衛團誘入圈套,順利繳獲六十多支槍。武裝起來了的赤衛隊決定在斑竹山建立革命根據地,部隊番號“萍鄉縣工農義勇軍第二團”,打土豪、分田地,並在斑竹山周邊建農會,很快贏得了老百姓的擁護,當時民謠稱:“人有三千三,扎在斑竹山。白天冒一個,晚上萬萬千。”
一九二八年二月間,一支國民黨部隊駐紮在上栗,紅二團想奪取這支部隊的武器,便設計引誘他們一個頭目帶領一個排駐紮在彈子坑慧歷寺。晚上,紅二團發動突襲,不料敵人早有防範,落下幾支槍後落荒而逃,紅二團能與正規部隊交鋒並取勝,令當地的國民黨地方武裝感到震驚和恐懼。
三月,萍鄉靖衛團加強對紅二團的防範,將一個中隊駐紮在清溪,紅二團為了抜掉這顆釘子,冒然進攻清溪,結果不但戰鬥失利,而且還暴露了自己的弱點。
三月十七日,敵人分兩路進攻斑竹山,起義軍猝不及防,無法組織有效抵抗,最終失敗。起義失敗後,反動派展開瘋狂的大屠殺,斑竹山上屍橫遍野,滿目瘡痍。
斑竹山起義是在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影響下的武裝暴動,為以後的上栗地區建立蘇維埃政權,實行土地革命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二零一七年,是斑竹山起義九十周年,九十年的時光不算太久遠,但是對於人類社會來說,九十年的時間卻有太多改變。
❂ 慧歷寺
慧歷寺位於斑竹山腳下的彈子坑,五月的一天,我走進這片神聖的熱土,在那片綠色的海洋里靜靜聆聽歷史的回音,聽當地老人說起歷史,那些鮮活的人物仿佛就在眼前談笑風生。
老人們說起了慧歷寺,這座曾經氣勢磅礴的廟宇在經歷萍瀏醴起義後,遭到了極其嚴重的破壞,來不及躲避的僧侶被抓住殺害,屍體任意拋棄,血雨腥風瀰漫著整個彈子坑。慧歷寺經歷了此大劫後,一直到清政府被推翻才開始慢慢恢復元氣。
萍瀏醴起義相隔大久遠,老人們也只是根據前人的講述勉強知道一些情況。而對於其後的斑竹山起義,老人們卻有更清晰的記憶。哪家的後生頭天跟著部隊上了鐘鼓嶺,第二天便叫家人去收屍,哪家門前曾堆過七八具屍體,一家人全部被殺,他們都能夠清楚地說出名字。反動派不但殘忍而且狡猾,一旦活捉了赤衛隊員,便是各種刑罰折磨至死。
老人說到一個例子,一位被活捉的赤衛隊員被綁在固定的木柱子上,反動派用勺子將一瓢瓢開水從其頭上澆下,令其活活燙死。他們動用熟悉情況的地方武裝調查赤衛隊員的情況,一旦發現哪家有參加赤衛隊,便要求家屬限期交人,不交出者殺全家,以此來瓦解赤衛隊。
革命,遠比我們想像的還艱難得多,當我們重新翻開這段歷史時,我們仍無法感受到當時那種殘酷與慘烈。
本世紀四十年代,慧歷寺經歷了一場大火,損毀嚴重。解放後,偌大的慧歷寺被當地政府作為公有財產分給了無房的老百姓作為住房。
後來,占據慧歷寺的住戶們乾脆拆解利用慧歷寺的木材和磚頭,就地蓋起了自己的房子。慧歷寺,這座香火旺盛時有過一百多僧眾的寺廟,漸漸湮沒在歷史的洪流中。
站在慧歷寺的斷壁殘垣之間,我心中隱隱作痛:這座在近代革命中充當過重要角色的廟宇,再也見不到它的雄偉壯麗了。
彈子坑,一如既往地平靜,我在雜草中辯析著歷史的腳印,慧歷寺的路基還在,殘垣斷壁已被農戶改造成菜園的圍欄,偶爾看到造型考究的大殿柱子基石或蓮花形墓垛,似乎在訴說著其輝煌大氣的歷史。
一陣風吹過,草木咽嗚,耳邊仿佛響起萬千喊殺聲,斑竹山群峰綿亘,那遍山竹海,又仿似整裝待發的萬千英雄。
英雄千古!斑竹山千古!慧歷寺千古!
斑竹山起義

起義簡介

斑竹山位於萍鄉上栗,它是萍鄉、瀏陽、醴陵三縣交界的地方,此地萬山綿亘,峻岭環峙,尤其斑竹山巍峨險峻,有利於後來游擊戰爭的開展。由於山多田少,而大多數耕地被地主豪紳所占有,農民終年辛勤勞動,不得溫飽。因此,人民革命的願望就更加迫切了。1906年,萍瀏醴起義就曾在這裡爆發。大革命時期,這裡的農民運動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又曾呈現過蓬勃之勢。“八.七”會議後,當中國共產黨發出武裝鬥爭的號召後,這個地區武裝組織紛紛建立,革命鬥爭風起雲湧。著名的湘贛邊秋收起義就是毛澤東同志在這裡領導和發動的。作為秋收起義組成部分的斑竹山起義,是在安源市委的具體指導下,由安源工人、上栗教師、醴陵農民聯合行動下暴發的。安源市委依據湖南省委指示,特派共產黨員賀近仁、張赤誠以農運專員身份來到上栗恢復農村黨的組織。不久,成立了中共安源市黨部直屬上栗區區黨支部,黨員發展到了80餘人。這80餘人成為領導和組織斑竹山起義的核心力量。
1928年1月15日,上栗區黨部在普庵山榮樹立家召開黨委擴大會議,決定利用臘月二十四日晚靖衛隊士兵過小年鬆懈之際,進行起義。1928年1月16日小年晚上,赤衛隊以上栗縣栗江國小為聯絡點,並把它作為指揮起義的總機關,以過小年的名義,由黃征洋以黃埔同學的關係出面,請胡啟圖、張其昌赴宴(胡啟圖任靖衛一隊隊長,張其昌任副隊長)。宴後,張道真、蔡錫藩、黃征洋三人不得已陪他展開麻將戰。在打牌中,除張、蔡、黃三人和他對席外,江卓坐在胡啟圖的背後,假裝觀戰,發現胡啟圖要什麼牌,江卓就暗示三人,要他們“放炮”。結果胡啟圖在兩索麻將戰中,贏得興高采烈,真正達到了忘乎所以。等打第三索牌時,將近三更,黃征洋假裝回去有事,請江卓代打,並向胡啟圖討口令,說是怕路上遇到巡邏麻煩,胡啟圖也沒有懷疑,爽快地告訴了口令“擔紙上街賣”。黃征三得到口令後,並立即告訴了赤衛隊。赤衛隊50餘人,分3路由南源向萬壽宮進攻,在靖衛隊中共黨支部的地下組織支援下,經30分鐘戰鬥,靖衛隊除10餘人逃跑處,其餘30餘人紛紛倒戈,並繳獲步槍五十餘支。
奪槍獲勝後,曾赤領著赤衛隊退出上栗市來到南源,進駐斑竹山建立革命根據地以後,提出了“土地革命”、“殺盡土豪劣紳”、“武裝擁護蘇聯”等口號。同時引導民眾展開了年關鬥爭,以團長名義貼出告示,勒令地主惡霸停止向農民逼租、逼債,還槍決收稅的污吏,並籌建上栗市工農兵蘇維埃政府。斑竹山起義由於在黨的正確領導下,採取了符合人民利益的革命措施,因而獲得了上栗四千農民的熱烈擁護和支持,於是革命隊伍進一步得到壯大。
自從斑竹山革命根據地建立以後,反動派深為震動和恐懼。1928年3月,萍鄉瀏陽醴陵三縣反動勢力聯合調集“團防隊”對斑竹山進行“圍剿”。當時靖衛隊四大隊駐紮在青溪。3月13日下午,紅軍直轄第二團,聯合四鄉赤衛隊共約“四五千共農民眾”在石梘齊集,下午十六點開始向青溪進發。深夜,赤衛軍將靖衛隊全部圍起來,但沒有選擇好有利時機,直到天亮才發起進攻,結果被敵軍察覺,嚴密布防,赤衛軍不得已冒險派尖兵排突入敵軍陣地激戰。靖衛隊長首先看到四面是紅旗,以為是紅軍主力來了。但他仔細一聽,發現只有一面有槍聲,其它三面都是喊殺聲,知道是農民赤衛軍,於是命令應戰。因為武器懸殊較大,農民赤衛軍無法抵抗,被敵人重重包圍,經10多小時的鏖戰,尖兵排12人大部分犧牲,團長曾赤負重傷,為保存革命力量,只得後撤,突擊青溪宣告失利。
突擊青溪失利後,斑竹山赤衛軍力量被削弱,而敵軍包圍形勢卻日益緊迫,為了留下革命的火種,繼續與反動勢力鬥爭,決定將團部番號取消,改為一、二、三個暴動隊,轉移到萍、瀏交界的獅子坡曹家庵一帶開展游擊戰。1928年3月22日,斑竹山赤衛軍分兩路離山,進駐瀏陽、醴陵的瀘塘富里等地,發動農民打土豪、分田地。但是,斑竹山赤衛軍自從下山以後,四面受敵,鬥爭極其艱苦,經暴動大隊決議,把部隊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潛回鄉村,進行地下鬥爭,一部分在肖炳裕的率領下,由曹家庵轉入萍、宜、萬交界的小洞山地繼續游擊,尋找主力紅軍。

歷史意義

斑竹山起義是在中共安源市委的具體指導下的一次充滿曲折、歷盡艱辛而又十分光榮的起義,歷經八月之久,這次起義儘管由於敵我力量懸殊較大,由於起義領導人缺乏經驗和主觀上的某些錯誤,但是,通過斑竹山起義,土地革命的口號更加深入人心,共產黨員和革命幹部受到了鬥爭鍛鍊。因此,可以說,斑竹山起義如同許許多多在土地革命戰爭時期,由中國共產黨發動的起義一樣,在中國革命鬥爭史上曾寫下光輝的一頁。”

拓展資料

賀慶仁(1906年10月——1983年1月),他是中國海關創始人孔原的入黨介紹人。孔原在填寫個人履歷表時,把“賀慶仁”寫成“賀近仁”。賀慶仁系萍鄉市安源區丹江街聯星村賀家灣人。萍鄉市第一批黨員,斑竹山起義中,任中國工農革命軍直轄第二團政委,化名李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