斑嘴鴨普通亞種

斑嘴鴨普通亞種

體型大小與綠頭鴨相似。雌雄羽色近似。上嘴黑色,端部黃色,故稱斑嘴鴨,易與其他野鴨區別。身體羽毛大多為棕褐色,有明顯的白色眉斑。翼鏡呈金屬藍綠光澤,並閃紫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斑嘴鴨普通亞種
  • 拉丁學名:Anas poecilorhyncha zonorhyncha
  • :動物界
  • :脊索動物門
  • :鳥綱
  • :雁形目
  • :鴨科
  • :[河]鴨屬
  • 斑嘴鴨
  • 亞種:斑嘴鴨普通亞種
  • 分布區域東北內蒙古、華北及華南地區
外形特徵,雄性成鳥(繁殖羽),雌性成鳥,雌性幼鳥,棲息環境,生活習性,分布範圍,國內,國外,繁殖方式,種群現狀,生物學分類,

外形特徵

雄性成鳥(繁殖羽)

頭自額至枕棕褐色;從嘴基通過眼至耳羽區有一棕褐色紋;眉紋、眼先、頰、喉等均為黃白色;頰和頸側亦黃白色,並散布深褐斑點;上背灰褐沾棕色,各羽邊緣棕白色;下背幾純褐色;腰及尾上覆羽黑褐色;尾羽也呈黑褐色,羽緣較淺。翅上初級飛羽棕褐色毒次級飛羽相疊而組成藍綠閃紫的翼鏡,並於近羽端處具一寬闊黑帶,羽端白色;三級飛羽暗褐色,外羽片有白邊,而近羽端處變寬,形成明顯白斑。翅上覆羽暗褐色,羽端近白色,大覆羽的近端處轉為白色,端部黑色,構成翼鏡的前緣。胸淡棕白色,雜以褐色斑;腹褐色,各羽邊緣灰褐色,向後漸轉黑褐色;尾下覆羽幾乎純黑色;翼下覆羽和腋羽純白色。

雌性成鳥

很像雄鳥,上體後部較蒼淡,下體自胸以下均淡白色,而雜以暗褐色粗斑。
嘴的黃端不明顯。
以斑嘴鴨的雌性成鳥和綠頭鴨的雌性成鳥相比,嘴端雖均具有黃色橫斑,但它們也有較明顯的區別(圖22)。從整體來看,雌性斑嘴鴨較暗淡,斑紋不甚明顯;胸、背灰褐,各羽有較窄的淡灰白沾棕的邊緣;三級飛羽的白斑發達;尾上覆羽和尾下覆羽純暗黑褐色;腹部淡褐色;嘴端黃色,嘴甲亦黃色,僅最尖端變黑色。眉紋、頦、喉、前頸等均白色。雌性綠頭鴨的體色淡棕色,斑紋明顯,三級飛羽外緣無白色,或僅具狹窄白邊;背到尾上覆羽以及尾下覆羽等均有較寬的淡棕色羽緣,腹部幾乎淡棕白色,雜以明顯的淡褐色縱紋;嘴端帶些暗黃,嘴甲黑色;眉紋不顯著;頦、喉、前頸淡棕。

雌性幼鳥

(根據1959年10月采自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的標本)
羽色和雌性成鳥近似。所不同處,就是背、尾上覆羽及腹部羽毛的棕褐色邊緣較寬,尾羽褐色,羽的中部
和邊緣棕白色;尾下覆羽淡棕白色,並在近中央處有暗褐帶棕色塊斑;翼鏡兩端的白斑較成鳥寬。上嘴大部棕黃色,中間部分變黑色;下嘴多為黃色,亦隱有變黑部分。跗蹠和趾淡橙黃色。
虹膜黑褐,外圈呈橙黃色;嘴藍黑,其三分之一或更少部分為橙黃色先端,嘴甲尖端稍
黑色;跗蹠和趾橙黃色,爪黑色。

棲息環境

生態 斑嘴鴨是鴨屬中最常見且數量最多的種類之一。3月中旬飛往北方繁殖,9月底10初南遷,途經華北,至10月中旬以後,大量出現於長江中、下游。在南方越冬地區,它們總是構成該地水禽的優勢種。在洞庭湖、波陽湖和洪湖地區,數量上僅次於綠翅鴨和綠頭鴨;在東南沿海,其數量也僅少於綠頭鴨而居第二位。斑嘴鴨與綠頭鴨關係密切,在換羽區和越冬地,它們常在一起混群。

生活習性

它們棲居在內陸的大小湖泊、河流、水庫及溝渠的水面上。善於游泳和潛水,常見5—20隻結群活動。在沿海地帶,大多棲於島嶼或海岸的崖石上。晨昏時,便飛往附近稻田、溝渠、泥塘中覓食。
鳴聲似“bai, bai-bai”,故在福建一帶,常依此而稱它為“敗鴨”。
性雜食,但以植物為主。據壽振黃(1936)剖驗8個鳥胃的結果,它主要吃松藻(Cera-rophyllum sp.),浮藻(Ricia sp.),蠅蛆、綠豆、牽牛花(Pharbitio sp.)種子等。我們1958年12月在河北省新安縣白洋淀剖驗2隻斑嘴鴨的胃,其中主要為旱苗蓼和野草種子;1959-1961年,我們在洞庭湖和波陽湖,曾就斑嘴鴨的冬季食物進行了分析,結果表明36.7%為草籽,16.7%是水生植物纖維,8%為螺類碎片,其他為砂礫;1960年5-6月以及1975年5月,先後在內蒙古烏梁素海和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的札龍漁場,就其繁殖期的食物進行了剖驗分析(7個胃),胃中含有雜草種子、藻類、蘆葦(Phragmites com-munis)嫩根、水草和少量螺類及昆蟲。
繁殖在5-7月間。巢營在沿海島嶼和海岸的岩石間,也造於湖泊、河流岸邊的雜草叢中,或在水邊竹叢間。1975年5月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札龍漁場的已割蘆葦塘中發現一巢,塘中有近0.5米深的水,巢材主要為蘆葦葉及烏拉草(Carex meyeriana)。在松花江流域、哈爾濱附近的湖泊,發現此鴨造巢在沼澤地的湖岸大草墩及稠密的草墩叢中。巢由佛子茅(Caramagrostis sp.)精巧地做成,並鋪以苔蘚;鄭光美於1958年6月8日,在吉林省飲馬河,距河邊約30米的蒿草(Artemisia sp.)叢中,發現此鴨的巢。巢底鋪有2厘米厚的乾草屑,巢周圍有4-7厘米長的乾蒲草莖鋪墊物,最外圍以大量絨毛,雜有少數草莖碎片。巢的外徑270-320,內徑140-180,巢深85毫米,有卵11枚。在河北省白洋淀發現它的巢造在蘆葦叢的基部。巢成碗狀,結構粗糙,用草莖、細根、小枝條、雜草等物堆成,內墊些乾草和親鳥的絨羽。

分布範圍

國內

繁殖在我國東北內蒙古、華北及華南地區,西抵青海四川雲南等,在長江以南地區終年留居,冬季亦見於西藏南部。

國外

在國外,見於蒙古東部,西伯利亞東南部和薩哈林島(庫頁島)、朝鮮日本、中南半島北部、緬甸以及孟加拉國印度尼泊爾斯里蘭卡

繁殖方式

我們於1975年5月中旬在黑龍江省齊齊哈爾市郊區札龍漁場的蘆葦塘中,採得20枚卵。卵重平均為54.24(51.5-57)克,大小為41.65 (40-42.9) ×57.99(51.7-62.8)毫米。
1965年5月24日在四川峨邊縣瓦山2,000米處,採到此鴨的巢和卵。巢築於水池(僅雨季積水)中的土堆頂部稍凹處,用禾本科草莖和葉等墊成。巢深90,外徑150,內徑115毫米。
斑嘴鴨每窩產卵一般9-11枚,最多可達14枚。卵為淡青黃色。孵卵24天出雛。

種群現狀

經濟意義 斑嘴鴨為我國產業鳥之一。體大肉多,雄鴨體重約1公斤,雌鴨也有半公斤多,而且肉味鮮美。
此鴨的翼鏡和三級飛羽是很有經濟價值的飾羽。翼鏡的商品名叫綠翠毛,三級飛羽的商品名叫銀頭毛,均可供作飾羽。
它們秋季常成群飛到成熟的谷田中,啄食谷穗,對農作物有一定危害。
家鴨的品種中,有黃色嘴端的,可能是由斑嘴鴨馴養而來的。

生物學分類

拉丁目名:ANSERIFORMES
中文目名:雁形目
中文科名:鴨科
拉丁科名:Anatidae
中文屬名:[河]鴨屬
拉丁屬名:Anas
拉丁種名:poecilorhyncha
拉丁亞種:zonorhyncha
定名人:Swinhoe
年代:1866
中文名:斑嘴鴨普通亞種
原始文獻:Ibis (2)2:394
模式產地:浙江寧波
生境:湖泊,河流,水庫,溝渠
國內分布:東北(呼倫貝爾盟,齊齊哈爾,哈爾濱),內蒙古(烏梁素海),河北,西到寧夏,甘肅,青海,四川,雲南西北部,南至廣東 ,廣西,長江中下游及華東,台灣,西藏(南部),昌都地區(西南部)
國外分布:外貝加爾湖,朝鮮,薩哈林島,千島群島直到日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