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青年(文青(“文藝青年”的簡稱))

文藝青年(“文藝青年”的簡稱)

文青(“文藝青年”的簡稱)一般指本詞條

廣義上,凡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都可稱作文藝青年。 因為此類人的存在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藝術涉獵基礎上,所以城鎮人口的比例會比農業人口高。性格相近的兩個人,因為涉獵文化藝術的經驗不一樣,會使其中一個可以被定義為文藝青年,另一個則不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藝青年
  • 外文名:Artistic young people此query
  • 含義:凡是喜歡文化藝術的青年人
  • 拼音:wen yi qing nian
  • 別名:文青
稱呼來源,共性特徵,版本一,版本二,現狀說明,進化狀況,聚集地,

稱呼來源

“文藝青年”是繼“小資”之後重又興起的一個身份標識,與之相應的環境變化大致有:歌壇上搖滾、民謠等“獨立音樂”形式的興盛,網路上繼個人部落格網站之後“豆瓣”等“興趣小組”式網站的興起,潮流界環保袋、手工服飾、玩偶等“創意市集”概念的推廣等等。每個人周圍都“噌噌”地冒出了好幾個貼著“文藝青年”標籤的傢伙。文藝青年更注重外界對自身的感受。
文藝青年文藝青年

共性特徵

版本一

網路上流傳的版本,文藝青年被網友總結出如下特徵:
第一,沒有生活能力,掙不到錢;
第二,有不切實際的夢想,痴呆而固執;
第三,愛好文藝,喜歡電影音樂
這幾個特徵互為因果,愛好文藝,所以不會掙錢,窮,因此更加痴呆。

版本二

第一,多少是愛自由的。尤其珍視“消極自由”。他們未必有改天換地的志向,但維護自己的小天地,不受他人的影響。通俗地說,就是當個人處於非強制或不受限制的狀態時,個人就是自由的。這樣的人不易受到蠱惑,不管這種蠱惑來自個體還是來自機構。
第二,很強的個人主義色彩。珍視個人財產,強調個人利益,當然最重要的一條是個人獨立。不麻煩別人,能照顧好自己。他們不喜歡一個看得見的導師或者膜拜的偶像。
第三,浪漫主義情懷。喜歡美好的事物,有點兒神經質和憂鬱。相信少數比多數更神聖,失敗比成功更高貴,他們覺得,成功往往是一些粗俗的東西。能有這樣的想法,得有安全感的生活做保障。
每個人都是文藝青年
1.情緒化的對待真實生活,每個人都是。特別是如今的“80後”“90後”為什麼是這兩個年代的人而不是“70”呢?因為在“70後”的選擇里,沒有太多的路能走。如果情緒化,那么在那個艱苦的年代,他將什麼都得不到。而“80”“90”則不然,有了兩代的人努力,他們可以安然的享受生活,選擇多了,便自然而然的情緒化了。
文藝青年文藝青年
2.超過真實理解力的表現出對藝術的偏愛,依然如上面所敘。這個問題是主要存在“80”“90”。這兩個年代的人,看了太多浪漫劇,有著別樣的幻想能力。對待某些方面的問題,往往會存在對這個問題的“虛假超越”自信或者自負。在對自身能力不肯定的時候,便會“效仿”某些成功人士的做法,而結果往往會弄的很糟。
3.缺乏穩定而理性的自省和思考能力。對於這點,或許許多人都否認。也是,沒有誰會承認自己的缺陷。這種缺陷是自負。對自己的能力過於肯定,目中無人,桀驁不訓。
文青都有顆細膩的心
文藝青年這個稱呼,我大概是上了大學之後才開始聽說的。當時猛然間發現身邊湧現出了不少文藝青年。他們整日花大把大把的時間來聽音樂、看電影、讀書,沉醉其中且樂此不疲。而這些音樂、電影、書籍,也幾乎不是在大眾中間廣泛流行的那一類,多數是只有一小部分人關注的文藝色彩濃重的作品。
文藝青年確實有其自身獨特的魅力,他們的精神世界豐富而廣闊,他們大多行事低調,追求一種“低處生活”的自由狀態,很多人有著天馬行空的思想和過人的才華。文藝青年中很大一部分都是“宅男”、“宅女”,平日不怎么愛出門,活在自己構架的精神幻想國度,希望憑藉某種來自精神層面的力量超越現實生活。就像一篇文章里說的——真正的文藝青年是天生的悲劇者,他們不是為生活而活的,他們是為理想中的生活而活的。
在我看來,真正的文藝青年都有顆細膩敏感的心。他們從文藝作品中得到了太多、感悟得太多、冥想得太多。所以一般在生活中碰到問題的時候,他們也會想得多、想得深,遇到解不開的結的時候就容易“糾結”、“擰巴”。我相信“犯擰巴”幾乎是每個文藝青年都經歷過的。感情細膩的文藝青年很容易放任自己的情緒,由著自己的性子來,如此情緒化就很容易導致他們“不靠譜”。我身邊和文藝男青年談過戀愛的姑娘經常奉勸周遭的朋友:“千萬不要和文藝男青年談戀愛,他們太不靠譜了。”
文藝青年(文青(“文藝青年”的簡稱))
我覺得自己算是一個喜愛文藝的姑娘,但算不上嚴格意義上的文藝青年。在我看來,只要把握好“文藝”的度,文藝青年還是挺招人喜歡的。如今的文藝青年已經比幾年前多了不少,呈現一種燎原之勢。豆瓣網上有關文藝青年的小組也都紅紅火火、熱熱鬧鬧。更多的人開始投身文藝,在音樂、電影、書籍中尋找慰藉、溫暖和快感。這些音樂通常以搖滾樂等等一些獨立音樂為主。他們愛看的電影也多是一些勾起人們強烈共鳴、直搗人心的文藝片。
台灣有個獨立歌手叫Finn,他寫過一首叫做《文藝青年》的歌,其中最後一段歌詞是這樣的:“我是自以為是的文藝青年,理想在哪邊。我想有人等著我,改變這世界。”

現狀說明

要當大人世界裡的小學生
郭小寒(記者、詩人、“巨頭四”樂隊成員)
文藝青年絕大部分是好人,他們絕大部分是有文化、有審美、有情懷、有選擇標準的人,喜歡精神世界裡的追求,不把世俗的升官發財當人生目標。他們都挺可愛的,哪怕有些做作也值得原諒。而且文藝青年不像那些以為自己是“文藝創作者”的人那樣裝腔、“拿范兒”,而是把文藝當成自己的樂子、自己的生活,這樣挺好的。
我覺得我是文藝青年,而且是很標準的文藝青年。我喜歡詩歌、小說、搖滾樂、Indie音樂(獨立音樂)、歐洲電影、看現場演出、組織演出活動、做樂隊、做雜誌、撰稿、寫詩、寫樂評、書評、影評、拍照片、經營部落格、養貓、種花、拼布(買碎花布後自創衣物)、做甜點、設計環保袋……樣樣精通,我覺得再也沒有比我更“全乎兒”的文藝青年了!
文藝青年的現狀就是……從我身邊的人來講,大家一起看好看的書、電影、漫畫,一起聽音樂、看演出,一起拼布、養貓、飯局……現狀挺好的,文藝青年們其實很注重“交流”和“分享”——這兩點非常難得。很多人寫東西什麼的都特酸,一味這么酸下去就不好了。文藝青年要當大人世界裡的小學生,不要放棄自己對精神審美的不斷追求,擴大自己的知識範圍,情感培養和審美的提高。不要變得太形式主義,不要太表面化,不要太有存在感,不要太做作,不要太酸就好啦。
我自己是從一個“憤青”搖滾青年發展變化成文藝青年。當搖滾樂的憤怒不能滿足自己成長的精神需求的時候,就開始尋找,創造一切有精神審美的東西。再加上我是小地方來的姑娘(蘭州),一直勤奮、自卑,所以老想多學幾門手藝,再加上感情上遇到過一些波折,需要維修滋養壞掉過的內心,於是發展成了“多棲文藝青年”。 J188
被文藝女青年毀掉的生活
旋覆(南都周刊記者、詩人、文藝評論人)
陳丹青曾經厭惡地對那個問他“生命有限,那么什麼是無限的呢”的女記者說:生命有限,文藝腔無限。不知道他這么說有沒有傷害到那個文藝女青年的心,不管怎么說,陳丹青也應該在文藝女青年的“文藝排行榜”上。這個排行榜的地位,可能比她們的“失戀排行榜”還要重要。
陳綺貞陳珊妮張懸曹方等等,她們不僅給大家提供音樂,也提供生活範式,總之上行下效,上下氤氳,文藝女偶像和文藝女青年們成為了現今流行文化領域裡的一大景觀。如果,曹方走到哪裡都持一個娃娃,那么廣大文藝女青年就會覺得:持娃娃是合法的,如果有人說這樣很矯情,那么,說話的人不是文藝女青年而已,道不同不相與謀。
對於廣大文藝女青年來說,有點讓我們受不了的是她們的部落格。關鍵是,女文青們可能就是因為你們吃這套才故意刻意那么寫的,她們本人,可能比你們想的要一般得多。
一位俄國詩人曾說,在俄國,俄國失去了俄國。如此說來,在女青年那裡,文藝可能失去文藝——別慌,只要你扔掉布娃娃、LOMO相機、匡威鞋這些表面虛浮的東西,認真去聽音樂的部分,就還能抓住一點文藝的尾巴。當然,最重要的是,把你自己活進文藝里去。安妮寶貝都生小孩兒了還在繼續她實在太杜拉斯的文字風格呢,您一樣行啊!J188
珍愛生活 遠離文藝青年
張蕾(某名品牌服裝設計師
我大學的專業是服裝設計,已經在這個領域工作7年多了。雖然我的工作和文藝沾邊,但是我絕對不是文藝青年,反而隱隱以“庸俗”自得。
我的非文藝青年朋友聚在一起時,大家喜歡去三里屯喝酒、工體跳舞、錢櫃“K”蔡依林。我的文藝青年朋友們,則喜歡一起去live house看演出。在看演出時,大家都比較靜止,各喝各的小啤酒。他們(文青)看的這些演出和我們(非文青)的欣賞範圍大不相同,他們看的是萬曉利、蘇陽、謝天笑、小河……我們完全無話可插。這樣的聚會之後的“局後局”大多是以“大吃”和“拍照”告終。我認識的文藝青年真是喜歡拍照,他們還自我總結了“文藝青年局每每必以搔首弄姿的拍照作為終結”的規律。
文藝青年們之間都或遠或近、直接或間接的認識,非經朋友引薦,不太接受生人入伙。而且特別奇怪的是,大家在聚會中居然還很習慣以網名互相稱呼,即使這網名再怎么脫離現實或在常人看來難以啟齒,他們也一點都不覺得不好意思。
我周圍的文藝青年也基本可以跟“不靠譜青年”劃等號。最明顯的例子就是他們基本沒有時間觀念。“遲到”、“散漫”在他們看來反而是與刻板、規律劃清界限的標籤。幾乎每個文藝青年朋友對於遲到都不會深感愧疚。你怒斥他們時,他們就會給你早已自造好的警句:“珍愛生活,遠離文青”。
碎格裙、LOMO相機、帆布鞋、海魂衫、豆瓣網、小眾知性歌手、復古范兒……這些都是辨識文藝青年的標籤。他們不在乎名牌,但在乎能不能穿出自己的文藝精神,他們毫不在意自己的穿著給周圍人們帶來的震撼。他們自己說:我們文藝,我們發嗲,我們可愛。
文藝青年的同途殊歸
半個世紀之前,年方弱冠的香港張寶堅和台灣熊耀華還是純粹的文藝青年。當時互不相識的二人分別投身電影和文學界,致力於純文藝作品的創作探索。只可惜,火熱的理想總會遭遇冷酷的現實,入行未幾,受生計所迫,張寶堅不得不應片商要求,拍些商業味極濃的偵探片或滑稽喜劇,而熊耀華則乾脆投身武俠小說陣營,初期甚至為臥龍生捉刀代筆———彼時二人作品皆用筆名署名,世人稱曰:楚原古龍。 即便是拍商業電影和寫通俗武俠,楚原、古龍仍能體現出文藝青年的浪漫氣質和銳意創新的精品意識。二人皆以文思敏捷、快手能幹著稱,是以作品極豐,其中雖不乏粗糙應景之殘片敗筆,但仍以膾炙人口的佳作居多。
及至1976年,本來河水不犯井水的二人終因電影與文學聯姻而有了合作:楚原拍了20餘部改編自古龍小說的武俠電影,獲得巨大成功之餘,更引導了香港武俠片的全新潮流。於是,“邵氏出品、古龍原著、楚原導演”便成為吸引觀眾買票入場的金字招牌。 其實早在1971年,電影界即已拍過古龍親自編劇、徐增宏執導的《蕭十一郎》,惜乎幾無反響。而自楚原拍了古龍武俠之後,雖也有很多人買走古龍小說著作權開拍電影,但觀眾似乎只認同楚原的改編最佳。關於其中訣竅,楚原曾言自己不過是用擅長的文藝片手法進行拍攝,他注重營造情調浪漫的氛圍,擅長編排奇詭懸疑的情節,追求華麗精緻的美術風格,縱然古龍原著中錯綜複雜的人物關係到了楚原電影中變得相當簡單明晰,但古龍作品的意境味道也只有楚原的文藝拍法能真正還原出來。 另外,對於古龍原著,楚原並不完全照搬,有時甚至加入自己的風格元素,比如《楚留香》就加入楚原名作《愛奴》中的同性戀情節,不僅沒有破壞古龍原作的格局意境,反而令影片更加懸疑奇情,實為神來之筆。至於《三少爺的劍》,楚原則根本當做描寫人性的文藝片來拍,著力刻畫三少爺(爾冬陞飾)“人在江湖、身不由己”的悲哀,打鬥場面幾近淪為陪襯,足以讓觀眾體會到與古龍原著同樣強烈的感染力。 由於電影與文學的成功聯姻,楚原和古龍亦深受其惠,楚原拍的古龍武俠片部部賣座,人稱“楚千萬”。古龍雖僅靠賣小說的影視改編著作權已賺個缽滿盆肥,卻仍不滿足,居然開了一家“寶龍”電影公司自編自導武俠片,與楚原執導的古龍武俠電影大打擂台。可惜其時已是80年代,武俠片熱潮暫退,影壇最威風的是古大俠曾經瞧不上眼的“功夫小子”成龍,即便是“楚千萬”亦聲勢不再,古龍的電影公司又豈能支撐得久? 自此之後,古龍才思枯竭,又病魔纏身,苦悶之餘於是不遵醫囑、終日酗酒,最終未能風雲再起,只落得個英年早逝的結局。反觀楚原,自始至終心態淡然,待票房大導的光環逐漸褪色之後,便不再眷戀所謂事業榮譽,甘願到香港無線電視台做個小演員養老,生活清閒。
而今當別人提及“楚千萬”的昔日榮耀時,他也只道:我當年不過是一名打工仔,為餬口而已啦。———細品這對曾是文藝青年的同途殊歸,不知各位作何感想?或許只能嘆句“世事無常、難憑己意”罷……

進化狀況

文藝腔也有進化史,正應了一句話“江山代有才人出”,每代文藝腔各有自己的腔調和體系。
上世紀80年代瓊瑤纏綿悱惻的句式風靡一時,大家愛煞了瓊瑤書中男女主角白衣翩翩,純真憂傷為愛痴狂。
90年代,新生的白領一族對亦舒患了集體癔症,為她筆下那些格調女人:拿著香檳當水喝,白襯衫卡其褲平底鞋(卡其褲一定要從巴黎的無名小店淘來),只愛高、瘦、漂亮的原子物理學家。
岩井俊二《關於莉莉周的一切》為廣大“文藝腔”愛好者提供了藝術照“模版”:青青麥田、藍天、白襯衣/白連衣裙、還有大柔光。
網路技術的突飛猛進改變了我們與世界接觸的方式,也為文藝腔的發展開闢了桃花源,使其氣象一新,流變甚多。進入新世紀,文藝腔們首先中了黑色海藻般的長髮的蠱,,聽《愛爾蘭畫眉》和帕格尼尼,捧著咖啡發獃,只和網友傾訴心事。

聚集地

豆瓣社區、部落格、微博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