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現象

文言文現象是指在文言文裡面出現的特殊句式、實詞虛詞的用法、古今異義、通假字、詞類活用等現象。學生和相關研究者通過對文言現象學習可以提高文言文學習的效率,以及對文章的整體感知,也可以迅速提高學習成績。而文言現象也是高考必考考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言現象
  • 套用高考必考考點
古今異義,一詞多義,假借義(通假字),詞類活用,虛詞,分清虛實,辨明詞義,通曉古今詞義變化,特殊句式,判斷句,省略句,倒裝句,被動句,

古今異義

1、基本詞:這類詞古今詞義沒有什麼變化,容易理解。如人、馬、日、月、山、水等。
2、一般詞(這是記憶的重點)
(1)變詞。這類詞字形不同,讀音不同,意思相同。如:古文叫“冠”,當下叫“帽子”;古時叫“牖”,當下叫“窗”。
(2)半變詞。這類詞字形相同,字音相同,詞義不同或古今詞義有細微差別。另一種情況是單音詞變成了雙音詞
①古今詞義不同的。如“走”“勸”等。
②古今詞義有細微差別的。如“購”“沐”“ 浴”等。
③單音節詞變為雙音節詞的。如“克——克服”“固——堅固”“衣——衣服”等。

一詞多義

一個詞有本意引申義比喻義這就造成了一詞多義現象。如“”的本意是“兵器”,引申為“士兵”,再引申為“軍隊”,又引申為“兵權”,進一步引申為“戰爭”,還引申為“戰略戰術”。有時一個詞的幾個意思並存於一篇文章中,給我們閱讀造成了困難。

假借義(通假字)

1、音同形似。如“直→值”“禽→擒”等。
2、音不同,但有相同的聲母或韻母。如“內→納”“見→現”等。
3、音同形不同。如“要→邀”“裁→才”“有→又”等。
注意:通假字是單向通,不是雙向通。如“要通邀,邀不通要”。

詞類活用

1、名詞、形容詞活用為動詞。如“先軫朝”中的“朝”,“師勞力竭”的“竭”等。
2、名詞、形容詞的使動用法。如“以閒敝邑”的“閒”等。
3、意動用法。如“秦不哀吾喪”的“哀”等。
4、名詞作狀語。如“且使遽告於鄭”的“遽”等。
5、動詞、形容詞用作名詞。如“是說也,人常疑之”的“說”等。
6、其它。“用心一也”的“一”用作形容詞“專一”,“以乘為先”的“乘”用作數詞“四”,“駑馬十駕”的“駕”用作量詞等。

虛詞

分清虛實

文言虛詞除了副詞介詞連詞助詞嘆詞還包括代詞。某個詞既可以是虛詞,又可以是實詞。如“三顧臣於草廬之中”的“顧”是動詞“探望”的意思,是實詞;“顧不如蜀鄙之僧哉”的“顧”是“難道”的意思,是虛詞中的副詞。

辨明詞義

虛詞很多是多義的,要看它在句子裡的作用確定它的詞義。如“而長子邁將赴饒之德興尉,送之至湖口。”第一個“之”是助詞“的”,第二個“之”是代詞“他”,代蘇邁。“誰為大王為此計者”第一個“為”是介詞“給”“替”的意思,第二個“為”是動詞“出”“作”的意思。

通曉古今詞義變化

1、有些文言詞語已經完全消失。如“夫” 蓋”等。
2、有的意義和用法發生了變化。如“所以”,在文言裡表示原因,當下表示結果了。
3、有些改用了別的詞。如“於”在文言裡能起多種介紹作用,當下分別用“在”“向”“到”“對”“從”“同”“給”“比”“被”等介詞代替了;結構助詞“之”,改用“的”等。

特殊句式

判斷句

文言文主謂語之間一般不用判斷動詞“是”。
1、……者,……也。如“亞父者,范增也。”
2、……,……也。如“我,子瑜友也。”
3、……者,……。如“博雞者,袁人。”
4、……,……者也。如“牡丹,花之高貴者也。”
5、主語,謂語。如“劉備天下梟雄。”
6、用“乃”“即”“為”“皆”“則”等表示判斷。如“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當立者乃公子扶蘇”,“此即忠烈之面目宛然可遇”,“我為趙將。” “環村居民皆獵戶。”“此則岳陽樓之大觀也。”
7、用“是”表示判斷(文言文中很少用)。如“斯是陋室。”

省略句

文言文有些句子往往省略某些成分。
1、省略主語。“(武陵人)便舍船,從口入。”
2、省略賓語。“權起更衣,肅追(之)於宇下。”
3、省略謂語。“一鼓作氣,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4、省略介詞。“亮躬耕(於)隴畝。”

倒裝句

1、賓語前置
(1)疑問代詞作賓語時要放在動詞或介詞前面。,如“大王來何操”的“何”。
(2)在否定句中,帶有否定詞“不”“未”“莫”時作賓語的代詞要前置。如“古之人不余欺也”的“余”。
“臣未之聞也”的“之”。
2、定語後置
如“石之鏗然有聲者,所在皆是也。”“人馬燒死者甚眾。”
3、狀語後置
“狀語後置”也叫“介詞結構後置”,通常有三種情況:
①用介詞“於”組成的介賓短語在文言文中大都處在補語的位置,譯成現代漢語時,除少數仍作補語外,大多數都要移到動詞前作狀語。
例: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荀子《勸學》)
分析:此句中的“於藍”介賓短語,前者應該移到“取”的前面做狀語;後者“於藍”介賓短語應該移到“青”的前面做狀語,即譯為“比藍青”。
②介詞“以”組成的介賓短語,在今譯時,一般都作狀語。
例:具告以事。(《史記·項羽本紀》)
分析: “具告以事” ,即“以事具告” ,“以事”介賓短語做“告”的狀語。
③還有一種介詞“乎”組成的介賓短語在補語位置時,在翻譯時,可視情況而定其成分。
例:生乎吾前,其聞道也固先乎吾。(韓愈《師說》)
分析:“生乎吾前”中的“乎”就是介詞“於”;“乎吾前”應該移到“生”的前面做狀語。

被動句

1、形式上有表被動的標誌(介詞“於”,動詞前用“受”“見”“被”“為”“為……所”)。如“信而見疑,忠而被謗”、“今不速往,恐為操所先。”“受制於人”, “身死人手為天下笑”等。
2、形式上沒有被動的標誌,只能從意念上去理解。如“鍥而不捨,金石可鏤。”(可以被鏤刻空。)“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兵受挫,地被削。)
這就是你所說的“文言現象”,這些知識是要記憶、積累的。每學一篇文言文,就把這篇文章的上述“文言現象”整理出來,進行記憶,一篇文章一篇文章的積累,你的文言文閱讀能力會很快提高的。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