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詞法現象

借與本字音同、音近、形似的字來代替本字的做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文言文詞法現象
  • 類型:現象
  • 地區:中國
  • 領域文學
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詞類活用,

通假字

例:日扳仲永環謁於邑人 入則無法家拂士 裁如星點 食之不能盡其材
倉鷹擊於殿上 策勛十二轉 為天下唱 左手倚一衡木 項為之強
百廢具興 同捨生皆被綺繡 寡助之至,親戚畔之 詘右臂支船
裨補闕漏 欲信大義於天下 對鏡帖花黃 才美不外見 鄉為身死而不受
便要還家 子墨子守圉有餘 不亦說乎 四支僵勁不能動
屬予作文以記之

古今異義

在古今漢語的演變過程中,詞義隨歷史的變遷,使用中意義不斷的產生和消亡,古人與今人的習慣很
不同,因而產生了古今異義的現象。有些實詞的古義一直沿用下來,作為基本辭彙今天還在使用。有些詞隨著舊事物、舊概念的消失而消失。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詞雖然字形相同,但意義用法已發生了或大或小的變化,形成了古今詞義的差異。
詞義擴大: 下——曹操自江陵順江東下
詞義縮小: 鍥——鍥而不捨,金石可鏤
詞義轉移: 烈士——烈士暮年,壯心不已
感情色彩變化:謗—— 能謗譏於市朝,聞寡人之耳者,受下賞
說法改變: 患——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一詞多義

一個詞同時存在幾個互相聯繫的不同意義,這個詞叫多義詞,這種現象叫一詞多義。古漢語中,許多詞具有多個義項。詞的本義,指眾多義項中最初產生的意義,也就是本來的意義,它是相對於引申義、比喻義等而言的。引申義,指一個詞從其本義推演而形成的意義。比喻義,指通過比喻用法由本義產生的新的詞義。引申義、比喻義是產生一詞多義現象的重要原因。
1.一人、一桌
2.故察已則可以知人,察今則可以知古。古今一也,人與我同耳
3.六王畢,四海一
4.用心一也
5.上下天光,一碧萬頃
6.一至此乎
1.古之兵,戈、矛、弓、矢而已。
2.進兵而攻周 3左右欲兵之

詞類活用

1、名詞作動詞:一狼洞其中
2、名詞作狀語:吾日三省吾身 雜然而前陳者 狐鳴呼曰 與亮情好日密
3、形容詞作動詞:親賢臣,遠小人
4、形容詞作名詞:優劣得所 吾與汝畢力平險
5、動詞作名詞: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猛浪若奔 出入之迂也
6、動詞作狀語: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
7、形容詞的意動用法:漁人甚異之 天下苦秦久矣
8、形容詞的使動用法: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9、動詞的使動用法:流血千里,伏屍百萬 飛沙走礫 忿恚尉 聞寡人之耳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