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蛤的養殖技術

文蛤的養殖技術包括場地選擇,苗種運輸及養殖方法。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文哈
  • 別稱:花蛤
  • :雙殼綱
  • :簾蛤目
  • :簾蛤科
  •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中國南北海區

(一)場地選擇:
選擇風浪較小、潮流暢通,有少量淡水注入的泥砂質灘涂作為養成場地。潮位以中、低潮區為宜,尤以小潮乾潮線附近最好。灘面平坦寬廣,泥砂底,含砂量在50%以上,海水相對,密度為1.010-1.025,最好為1.015-1.024,無工業污染,無魚粉加工廠排污或生活污染。
(二)苗種運輸
文蛤是一種耐旱性較強的貝類,冬季可耐乾2-3周不死,但夏季也只能活2-3天,為此,運輸過程應採用乾運,但要保證一定濕度和低溫,切忌帶水運輸。
(三)養殖方法
1.文蛤池塘暫養
(1)池塘建築:平地築池,池深0.5米,池底平坦,傾斜度5%左右,池形為長方形。池覯寬1米,高0.5米,用水泥板或塑膠板護坡、防進退和防泥土流入池內,一個池以667平方米為定,鋪設灘涂砂30厘米左右,設主進、排渠道、各池塘兩端設有進、排水閘門。
(2)暫養時間:池塘暫養比灘涂暫養推遲進行,一般池水錶層最高水溫不超過25℃,冬季不低於5℃,10月底可進行暫養。
(3)暫養密度:投放密度隨水溫下降逐漸增加,水溫25℃,每667平方米不超過2000千克,水溫10℃,每667平方米5000千克;水溫5℃時,最高可放文蛤6000-8000千克。水溫高,暫養時間適當縮短,水溫低,可暫養1-2個月。
(4)管理:換水視水溫變化靈活掌握,一般每天換水1次,日換水量為80%以上,水溫25℃時,每天換水1-2次,水溫10℃以下隔天換水,有條件的地方採用循環換水,水深一直保持30厘米以上,謹防“浮頭”。池塘水體淺,環境條件差,易發生青苔,必須及時清除,否則青苔覆蓋池面會引起文蛤窒息死亡,每次文蛤采捕完成任務後整個池底要徹底翻鬆、曝曬,以保持池塘底質清潔
2.文蛤圍網養殖,圍網養殖文蛤是因文蛤有隨潮流移動的習性而建造的,應在養成場潮位低的一邊設定攔網,攔網有兩種:一種是採用雙層網(均為聚乙烯網)攔阻,區域網路主要防止文蛤逃逸,網目較小,約1.5厘米,下緣埋入砂中,攔網高出砂面0.7米;外網主要防止敵害侵入,其高度在滿潮線以上,網目較大,約5厘米,攔網一般用竹樁固定。另一種只設1層攔網。攔網高度為65-100厘米,網目2-2.5厘米,將攔網一部分埋入砂中,另一部分露出灘面,並用竹竿或木樁撐起,木樁或竹竿直徑10-15厘米,高3米,插入灘中深度為60-70厘米。
網場規模以200×667平方米左右為宜。
養成期間的主要管理工作是修整網具,防止“跑流”,疏散成堆的文蛤,防治災害等。由於文蛤有移動的習性,如果攔網損壞,大潮或大風后,文蛤往往被風浪打成堆,若不及時疏散會造成文蛤死亡,尤其是夏季溫度較高時,更易造成大批死亡。對於敵害生物,一定要及時防治,以減少損害。
3.文蛤與對蝦混養
(1)混養池:混養池以能提供給混養品種適宜的環境條件為原則,池形以長方形的為好,大小以(30-60)×667平方米為宜。進、排水方便,池深1.5-2米。有環溝的池底優於平底池底,環溝可以把對蝦餌料台和文蛤生活區(中央平台)分隔開,混養池底質以含砂60%以上為宜。如池底質含砂量偏低,可適當添加細砂,混養文蛤苗比對蝦苗進池早,投放文蛤苗種前應清池(舊池要去污),將池底翻耕20-30厘米深,經消毒後碾碎、耙平,清池消毒常用的藥呂主要有魚藤精、漂白粉和生石灰等。
(2)進水與肥水:混養池底質整理後要及時進水。放進的海水需用60-80目的篩絹過濾,以防敵害生物入池。水深以20-30厘米為宜,進水後施入肥水,常用的肥料有雞糞、牛糞、人糞和無機肥等。基肥要追足。
(3)播苗:苗種以殼長2.5-3.0厘米為宜,播放密度以每667平方米250-500千克為宜,播苗力求均勻。
蝦池混養的文蛤貝殼表面呈黑色,是長期不乾露引起的,不影響蛤肉質量。如需脫色,可沖洗乾淨後再陰乾2-3天,黑色可脫去,也可選用無毒,無異味的氧化劑進行快速脫色。
4.文蛤的增養殖
(1)封灘增殖:在文蛤繁殖季節,建立文蛤保護區,保證親貝繁殖。根據貝苗棲息在偏高潮區的習性,將高潮區下段和中潮區上段劃定為苗區,實行封灘護養;將中潮區下段和低潮區劃定為養殖區,採取輪捕作業,捕大留小等措施。
(2)移植養殖:選擇風平浪靜,水流暢通,底質平坦穩定,含砂量為60%-80%,不受洪水侵襲的中、低潮區,將文蛤移植放養,一般體長1厘米的貝苗,每667平方米放養150-200千克;體長1.5厘米的貝苗,每667平方米放養100-150千克。同時要做好平整灘面及清除敵害等日常管理工作。
(四)蛤的死亡及預防
1.死亡症狀:一般先鑽出灘面(俗稱“浮頭”),閉殼肌鬆弛,出水管噴水無力,貝殼光澤淡化,肉質部由乳白色轉為粉紅色,乃至黑色,兩殼張開而死亡。從少量“浮頭”和死亡的文蛤,平整灘涂,嚴防滯水和局部高溫。
2.死亡原因
(1)季節:江蘇文蛤死亡大都發生在高溫季節的8~9月份,此時,文蛤產卵排精後,體質虛弱,又處於雨水較多、海水相對密度較低、灘溫過高的季節,易發生大批死亡現象。特別灘涂不平、有滯水的地方最易發生高溫,造成死亡。
(2)區域:潮區較高,底質較硬,含泥較大的地方最易死亡。特別是小潮汛期的高潮區灘涂,乾露時間過長,易引發死亡。
(3)微生物:由於環境惡化很易造成死亡。死亡的文蛤軟體部很快腐爛,污染灘涂。由於微生物的作用,使文蛤死亡從潮區較高灘涂蔓延到低潮區,甚至潮下帶,造成整個海區文蛤大批死亡。
3.預防方法
(1)移植疏養:將潮區較高的文蛤移到低潮區養殖。這不僅讓出采苗區,而且更重要的是避免了文蛤產卵後因鹽度降低、灘溫過高造成的死亡。
(2)與對蝦混養:在含砂量較大的對蝦養成池中,利用文蛤與對蝦混養,既能有效地預防文蛤死亡,又有利於文蛤生,同時也可淨化海水,促對蝦生長。
(3)池塘暫養:利用池塘暫養方式來預防高溫期文蛤的死亡。
(4)加強管理:放養密度合理,控制采捕與放養間隔時間,及時疏散打堆的文蛤,及時清除灘涂上“浮頭”和死亡的文蛤。平整灘涂,嚴防滯水和局部高溫。
(本文已被瀏覽 1606 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