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葉石膏湯

竹葉石膏湯,中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益氣和胃之功效。主治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臨床常用於治療流腦後期、夏季熱、中暑等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竹葉石膏湯
  • 功用: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 主治: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
  • 分類:清熱劑-清氣分熱
  • 出處:《傷寒論》
歌訣,組成,用量,用法,功用,主治,方義,配伍特點,運用,加減化裁,禁忌,化裁方比較,重要文獻摘要,

歌訣

竹葉石膏湯人參,麥冬半夏甘草臨,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熱益氣養陰津。

組成

竹葉、石膏、人參、麥冬、半夏、甘草、粳米。

用量

竹葉6g,石膏50g,人參6g,麥冬20g,半夏9g,甘草6g,粳米10g。

用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內粳米,煮米熟,湯成去米,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

清熱生津,益氣和胃。

主治

傷寒、溫病、暑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口乾喜飲,氣短神疲,或虛煩不寐,舌紅少苔,脈虛數。

方義

本證多由熱病後期、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胃氣不和所致。治療以清熱生津,益氣和胃為主。熱病後期、高熱雖除,但餘熱留戀氣分,故身熱有汗不解,脈數;餘熱內擾,故心胸煩熱;氣短神疲、脈虛數為氣虛的表現。方中竹葉、石膏清透氣分餘熱,除煩止嘔為君藥。人參配麥冬,補氣養陰生津,為臣藥。半夏和胃降逆止嘔,為佐藥。甘草、粳米和脾養胃,為使藥。

配伍特點

半夏性溫,與清熱生津藥配伍使用,消除其溫燥之性,使降逆止嘔的功效增強,使人參、麥冬補而不滯,使石膏清而不寒。本方為清補兩顧之方。

運用

本方用於傷寒、暑病、溫病餘熱未清、氣津兩傷證。臨床套用以身熱多汗、心胸煩熱,氣逆欲嘔,氣短神疲,舌紅少苔,脈虛數為辨證要點。

加減化裁

若胃陰不足,胃火上逆,口舌糜爛,加石斛、天花粉清熱養陰生津;胃火熾盛,消谷善飢,舌紅脈數者,可加知母、天花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效;氣分熱猶盛,可加知母、黃連,增強清熱之力。

禁忌

本方清涼質潤,如內有痰濕,或陽虛發熱,均應忌用。

化裁方比較

本方由白虎湯化裁而來。白虎湯證為熱盛而正不虛,本證為熱勢已衰,餘熱未盡而氣津兩傷。熱既衰且胃氣不和,故去苦寒質潤的知母,加人參、麥冬益氣生津,竹葉除煩,半夏和胃。其中半夏雖溫,但配入清熱生津藥中,則溫燥之性去而降逆之用存,且有助於輸轉津液,使參、麥補而不滯,此善用半夏者也。

重要文獻摘要

①《傷寒論·辨陰陽易差後勞復病脈證並治》:“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②汪昂《醫方集解·瀉火之劑》:“此手太陰、足陽明藥也。竹葉、石膏辛寒以散餘熱;人參、甘草、麥冬、粳米之甘平以益肺安胃,補虛生津;半夏之辛溫以豁痰止嘔,故去熱而不損其真,導逆而能益其氣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