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峰(湖北省京山市文筆峰)

文筆峰(湖北省京山市文筆峰)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1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文筆峰位於湖北省京山市文峰公園,建成於清代.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開工,於1882年7月29日落成。這座高塔六面七層,高十丈余,石階125級旋轉而上,塔身以青石、巨磚砌成,頂端安裝有巨大銅尖頂,顯得雄偉挺拔,神采飛揚。底層門首,橫刻“青雲直上”四字,由光緒年間進士,京山人曾慶蘭所書。遊人在塔下仰視塔身,寶塔直如升騰入雲,沿石階拾級而上,站在頂層縱目遠眺,則可見眾山蒼莽,溾水瀠波,阡陌縱橫,城廓如畫。塔建成後,又相繼在周圍建成“勉園”、“水波涼亭”、“文昌閣”、“楚望樓”(為紀念京山明代經學家郝敬而建)等建築物。2002年11月,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文筆峰為湖北省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景點歷史,地理位置,

景點歷史

京山文筆峰位於京山城東的古山川壇上,其所在地前身是烈士公園,2010年改建為文峰公園
山川壇於洪武十四年,即公元1381年由知縣李文秉所建,位於京山城東二華里、面積約10餘萬平方米的一片高崗地上。高崗的最高處,也就是今天的烈士紀念碑位置。這裡曾築有祭壇,這片崗地也因壇而得名。自明以來,每年立春前一天,當地官員齋戒沐浴,身著朝服,率領眾屬吏,登壇祭祀,以祈求全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相傳,當年站在山川壇這城東的制高點上,透過遠樹近川,可遠望城外的多寶寺和大東門城內的“老鸛塔”,這些都是東城一帶與山川壇一樣的勝景。晚清,祭壇頹廢。
清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由退休在家的前福建省興泉永兵備道台,京山城關人曾憲德牽頭,匯集了精通風水堪輿的術士,在縣城文廟大殿前立一根標桿,以羅盤上的“巽”(八卦之一,東南方)字方,遠照山川壇,然後移動另一標桿,直到山川壇脊上的某一點。當羅盤的指針顯示,兩桿在“巽”點上完全融成一線時,眾人拍板敲定了文筆峰的選址。就此位置開挖,掘土不到一尺,就發現了城士台磚。原來,這裡竟然是明代文筆峰的原址。繼續下挖,人們驚奇地發現一座完整的六面石腳。相隔三百多年,明清兩朝的塔址竟然會重合在了山川壇上的同一點上!
文筆峰的修建自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開始,費時四年,於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七月二十九日竣工,耗資相當於全縣三年的錢糧。這座七層高塔是由巨磚青石砌成,當年的工匠們肩挑背扛,在最原始的條件下艱難施工。施工中的機械是“天車”(槓桿),蟻群般的民夫用它將笨重的大青石一層一層往上絞。文筆峰門上匾額“青雲直上”四字,題寫於公元1880年,是曾憲德的長子,光緒癸未年進士曾慶蘭的手跡。
文筆峰完工後,人們用余資在塔北建了一座院落樓台俱全的文昌閣,人稱文峰廟。清末民初,文峰廟住進一位名叫惠根的和尚,惠根和尚在文峰廟院中育出了三色牡丹,即一株牡丹上同時綻放出大紅、粉紅和純白色的三種花朵,花朵大如碗口,是當時文筆峰下最為奪目的景致。後來,人們為紀念晚明京山籍經學家郝敬(號楚望),在文峰廟以東建起一座木構亭閣,取名“楚望樓”,用來供郝夫子牌位。
再往後,又有人將這些建築和建築周圍約萬餘平方米場地,以青樹藤蔓交織的籬笆圍成院落,並在院落正前方建了一個四柱的石牌大門,題名“勉園”。園中遍置松柏花木,更有荷花水池和名為“水心亭”的六角草亭,成為晚清至民國期間京山城郊有名的公眾園林。每當文峰廟牡丹盛開、或園中菊花怒放的時節,勉園中遊人如織。
京山近代詩人張夢海曾作有《文峰夕照》:“文筆峰,十丈高。楚望樓,靠山腰。石山涼亭任逍遙。一抹夕照塗山麓,幾處歸鴉噪林梢。莫道黃昏近,但戀夕陽嬌。”
抗日戰爭時期,日寇飛機夷平京山古城,“勉園”化為漫草荒煙。而咫尺之間的文筆峰,居然在重磅炸彈轟然炸開時倖存下來,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
2002年,文筆峰被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走在山川壇上,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是一座占地20多萬平方米,夢幻般的現代園林。寬敞的兩條主幹道“T”形相交,六個廣場呈扇面分布,顯得大氣磅礴。園內數條鑲嵌著鵝卵石的林間小道,曲徑通幽,把草坪、花壇、小橋和繞園的流水連在一起。青樹綠草無處不在,遊人漫步其間,仿佛置身於濃淡相宜的水墨畫中。
文筆峰(湖北省京山市文筆峰)
文筆峰

地理位置

文峰公園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