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殊寺街清真寺

文殊寺街清真寺位於開封市鼓樓東北。始建於明朝(公元1458年),現寺是在順治六年重新修建的,其規模比原寺為小,東至街中,西至書店街。其中寺里存六塊歷史悠久的碑,分別是《萬曆甲辰碑》、《道光十八年碑》、《劉氏重樹先人樂輸清真寺市房碑記》、《文殊寺街清真寺義學碑》、《同治四年乙丑碑》和《光緒廿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重修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文殊寺街清真寺
  • 地理位置開封市鼓樓東北
  • 著名景點:《萬曆甲辰碑》、《道光十八年碑》等
  • 始建時間:公元1458年
歷史沿革,規模建制,建築風格,主要景觀,地理交通,

歷史沿革

原址明時為回回將領湯和故宅,因後湯和住於南京,使此處成為廢宅。永樂十三年,尼僧悟善在此供奉文殊菩薩故得名文殊寺。明天順二年(公元1458年)七月黃河泛濫,水淹古城,文殊寺廢。大水過後,在文殊寺基礎上創建文殊寺街清真寺。
萬曆年間重修一次,崇禎末年被水淹沒坍塌。清順治六年(公元1649)重新建修,易大改小,東至街中,西至書店街,北至孫姓、鮑姓和杜姓。時逾多年,復多損壞。乾隆五十六年(公元1791),眾議重修。至道光十八年又翻蓋大殿四進,卷棚三間,兩陪廊十間,二門遊廊十間,北水房六間,南水屋六間,二門外住房二間,於戊戍(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九月下旬落成。董事計有鄭懷玉、劉占鰲、展應堂、周於德、陳景法等人。
鹹豐九年(公元1859)間,庇材鳩工,在寺內二門外建立義學三間,棟宇輝煌。至同治四年(公元1865),已破爛不堪,雨天屋內滲漏不止,向南牆垣,高不及肩,且將坍塌,老阿訇國安,掌教周大鹹發起眾人捐款修復。剛好,有西北陝甘寧等省來開封經商的回民教親,於此僑居,也出資幫助修復,之後用剩餘的錢將大門二間、大殿、卷棚、南北講堂各房廊,修復油漆,使之又頓時生輝,煥然一新。至光緒二十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街清真寺雖屢經修葺,然風雨剝蝕,不無頹敗,鼉梁將墮,鴛瓦欲飛,凋零之象,刻日難支。本教坊回民,力為倡捐,構求木材,經過十幾天重修復飾告成,整個寺院煥然一新。時掌教為買世傑、鄭恩元、張裔芳、鄭萬選、陳恩培、齊金鑒。
文殊寺街清真寺在開封的清真寺中,歷來都占有重要之地位。中華民國時,仍規模很大,門樓嵯峨,頗為壯觀。正院內大殿廣闊,七間四進,能容五百回民入內祈禱。院中布置花壇石山,極其可觀。後院有巨大養魚池一座,有許多賣魚教民,皆賴此池以作市後宿魚之地,寺地基寬闊,統計有八畝之多。
本坊居民據說有五、六百戶,聚居於文化街、二道胡同、三眼井,還有散居他處數十家,最盛時包括洪河沿街、鵓鴿市、牲口市、魚市口、書店街以西等處。生活方面,以依魚業為生的占大半,全是中小資產階級,每日漁利不過僅夠家人一日之餐而已。其他有車夫、工人、零食小販,皆靠自食其力而生。中產一流的也不出五、六戶,經營旅棧、醬園、糖果商店、澡堂等商業,生活雖較前者微佳,亦不能稱其富有。
民國六年(公元1917)開封帚街村人馬廣慶在青海跟隨新教派馬萬福學經歸來,始在河道街浴華樓澡塘內秘密傳布“伊赫瓦民”學說,信服者有李撥貢、白德青和魚市口十幾位賣魚人。由於他們提倡念經不收報酬,不久就取得一些貧困穆斯林的擁護,這些穆斯林多居住文殊寺街清真寺附近,經一番策劃,便從當時力量已不很大的格底木教眾手中,奪取了文殊寺街清真寺。此舉儘管激起了其它教坊格底木的反對,但畢竟各坊的事,最後只好承認既成事實。原來在文殊寺街清真寺禮拜的格底木們,在此以前,因其它原因,修建了鵓鴿市清真寺,民國十一年,以胡德玉為首,在洪河沿建立了“遵一社”,民國十九年,又擴建為清真寺,從此,文殊寺街清真寺便成為開封傳布“伊赫瓦民”學說的基地。
本寺除有經堂教育外,曾有義學,後有漢學堂一所、1925年創辦,名欣育國小,教師中先後有賽紫霞(開封人)、馬騰驤(通許人)、蓋福光、白瑞三等四、五人,學生四班。武學極盛時,寺內前後院有兩個武學,清末以來著名武術教師有:賈興旺、丁占奎、王世亮、金亮、陳玉廷、錢發有、穆老師、李占法、常振芳等人。
文革期間,該寺損失很大。

規模建制

建築風格

現寺是在順治六年重新修建的,其規模比原寺為小,東至街中,西至書店街。寺內分兩進,原大門對面有照壁一座,緊靠洪河沿街女清真寺大殿後牆,照壁上復脊瓦,磨磚雕刻,很是精緻,是開封市清真寺中唯一保存照壁建築的清真寺。大門前有商店和住戶房屋遮蔽,進寺走二門的南牆牆山上開的門,寺內規模以及二門以後的房屋無甚變化。此寺建築系中國古典殿宇式建築,整休建築在市內清真寺中最為完整,雖在鬧市,但仍覺深邃幽靜,莊嚴肅穆。該寺歷經滄桑,已多年未曾修葺,現今,多方集資,準備重新修復,計畫總面積約為111×30=3330平方米。該寺現有十幾個海里凡,其中女生占多數。

主要景觀

寺存碑六。《萬曆甲辰碑》嵌於寺南屋後牆,系“萬曆甲辰歲(公元1604)夏五月吉立”,載清真寺名,首題立碑時間。《道光十八年碑》完整樹立北屋內,系大清道光十八年(公元1838)歲次戊戍菊月吉立,載道光十八年重修情況。《劉氏重樹先人樂輸清真寺市房碑記》,平放北屋門外,下端字跡已不清,系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立。《文殊寺街清真寺義學碑》,下端殘缺,系清鹹豐九年(公元1859)歲次已末二月吉立,載浙人嘉興秀水縣金傳聲捐建義學三間事。《同治四年乙丑碑》,無碑頭及碑下端,殘碑三塊,載同治四年(公元1865)重修義學,油漆大門、大殿、卷棚、南北講堂各房廊之事。《光緒廿七年(公元1901)文殊寺重修碑》,殘碑二塊,載重修清真寺情況。

地理交通

文殊寺街清真寺位於開封市鼓樓東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