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官統治制度

文官統治制度

文官制度從源頭上講來自中國的科舉制度。在中國歷史上,科舉制既是一種極富創意的官員選拔制度,又是一種頗具特色的社會整合機制。隋唐科舉制的創立,具有歷史的合理性和進步性,科舉制的公開性和廣泛性為普通民眾憑藉學識進入仕途,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它不僅擴大了封建統治的基礎,起到了穩定封建統治的作用,而且逐漸影響到歐美等國。從18世紀中晚期科舉制傳至英國,到19世紀中晚期英國文官制度的確立,英國的文官考試制度無不受到科舉制的影響。中國古代的科舉製成為英國文官制度的淵源。

歷史,利瑪竇,利瑪竇教士,西方文官制,選用,基本建立,浸染,

歷史

一個叫利瑪竇的傳教士在澳門登入後驚訝地發現,這個古老而遙遠的 東方之國原來就是柏拉圖的“理想國”。他告訴西方人的一重大事實是,“他們全國都是由知識階層,也就是一般叫做哲學家的人來治理的。”他還煞有介事地告訴歐洲老鄉,“而在中國最終實現這一原則的制度叫做科舉制。”

利瑪竇

無疑,這確實是一種東方式的想像。利瑪竇詳細地介紹了當時中國的科舉與文官制度,“中國人崇尚道德哲學,國家主持的考試將給每一位有知識的人提供參政的機會。這是一種公平的競爭。中國的哲學學位有三級,秀才相當於學士、舉人相當於碩士,而進士相當於博士。”
他不無激動地描述著那些與西方不同的景象,在中國,你一旦在考試中獲得高級學位,就有資格出任政府官員,“一生都可確保高級公職。他們享有的地位相當於我們國家的公爵或侯爵的地位,但其頭銜並不世襲傳授。”
“這些哲人對帝國的統治者有著廣泛的影響。”他解釋說,一個靠公平競爭的由哲學家來治理的國家,要比那些靠驕奢淫逸的世襲貴族治理的國家優越得多。在西方這只是柏拉圖式的烏托邦想像,但在中國則成為制度化現實,利瑪竇還興奮地講述所見所聞,皇帝身邊的內閣里都是飽讀詩書的“大學士”,六部的官員都擁有“品行與學術的榮譽”,翰林院“由經過考試選拔的哲學博士組成。這個部門的成員並不參預朝政,但職位比別的官員更為尊嚴”。

利瑪竇教士

雖然不能全面準確地了解科舉制度,但也準確地看出了當時中國政治制度的特色與科舉制度的優越性,比如說,它主導之下的知識政治、道德社會、公平競爭、階層流動等。
實際上,科舉制度並非實現了“理想國”,但它卻實踐了前現代世界最合理的政教制度。科舉千年,以人文化天下,朝廷立國,文人立命,社會長治久安,個人功名利祿,盡繫於此。

西方文官制

上世紀,當我們準備“引進效率”,借鑑西方文官制度以建立公務員制時,許多從英美考察回來的學者專家才發現,原來西方文官制度竟然還是從中國的科舉制學過去的。廢止科舉一百年,“禮失而求諸野”,這真是莫大的諷喻。
1569年,葡萄牙傳教士克路士在《中國志》一書中率先向西方介紹了中國的科舉制,以後的三個世紀間,西方文獻大量介紹中國的科舉制,並實地考察,直到19世紀,英美效仿中國科舉制率先建立了獨立於政黨政治之外的官員“考選制”。

選用

實際上在18世紀以前,歐美各國文職官員的選用,或實行個人贍徇制,或實行政黨分肥制。但期間不可避免地會導致任人唯親,帶來結構性的貪污腐敗,或充斥各種無能之輩,而如果大批撤換行政官員,還會引起政黨更迭及政治震盪。
而當西方人知道遙遠的東方帝國竟然有這么一種奇妙的文官制度時,不禁紛紛仿效。科舉制實行競爭考試、擇優錄取,政權向平民開放,標榜公開取士,惟才是舉。比起貴族等級制或君主賜官制等選官制度來,科舉取士無疑具有其優越性,可以保證文官素質並提高政府工作效率,考試選才的公平客觀性又可以排除人情關係對官員任用的困擾。

基本建立

1855年、1870年英國政府相繼發布了兩個樞密院令,標誌著英國近代文官制度的基本建立。樞密院令規定,行政機構工作人員的任命要通過公開競爭考試;考試分級、定期舉行;建立主持考試的文官事務委員會;使考試制度化;對初試合格者進行複試等。此後,源於中國科舉制的西方文官制在法、德、美等國都先後建立。
1972年,英國歷史學家湯因比在一次對話中說:“現代英國的官吏制度,是仿照帝制中國的官吏制度而建立的。同羅馬制相比較,中國的這種制度取得了很大的成功。約在2000年的時間裡,或大或小,它成了統一中國和鞏固秩序的支柱。後來英國也仿效並確立了通過考試選拔任用行政官員的制度,今天已經廣泛普及。”
“數世白身者,一登龍虎榜。”“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科舉考試制度雖然產生於等級森嚴的中國封建社會,但其“公開競爭、平等擇優”的精神卻具有超越封建時代的特性,為世界所接納,它被稱之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浸染

中國科舉文化對東亞文明的發展影響直接而重大,其中,日本、朝鮮、越南三國是這個科舉文化圈中影響最突出的國家。
公元7至8世紀之際,日本引進中國的律令制度,實行與唐制基本相同的貢舉制度。日本的貢舉科目主要有秀才、明經、進士、明法等四科和醫、針等二科。然而,日本科舉理論上雖人人皆可參加,實際上只限於官僚子弟報考。因此唐朝科舉較具平民色彩,日本科舉則帶有濃厚的貴族化氣息。
由於貴族干政、學官世襲,到10世紀以後,基本上為貴族所把持,並且也不是依據才學高下,而是以資歷名望,致使科舉日漸流於形式化。11世紀以後,雖然在形式上還繼續實行式部省試,但考生皆由權貴推薦,應考者幾乎是無條件及第,科舉制至此已完全異化。韓國和朝鮮在歷史上也曾模仿中國,實行科舉制長達900餘年,從公元958年起至1894年止,科舉制在韓國歷史上存在了936年。它是中國域外實行科舉制最長、也是最為完備的科舉。
高麗朝科舉從唐宋科舉制借鑑而來,在一定程度上是從屬中國科舉的。1371年明太祖遣使來頒科舉詔後,高麗科舉鄉會試程式一依明制,其中,中試後再考書、算、律,書則觀其筆畫端楷,算則觀其乘除明白,律則聽其講解詳審。
李朝取代高麗朝統治朝鮮半島後,繼續實行科舉制。李朝還擴大生員進士試的規模,並仿《禮記·王制》的古語,稱生員進士為“司馬”,將以前的三年一試稱為“式年試”。李朝的科舉甚至比同時期的中國還更為頻繁,幾乎每年都開科,達到了十分興盛的程度,直到1894年科舉廢停。
1994年,為紀念漢城建都600年和科舉考試罷止100年,韓國舉行了規模盛大的效仿李氏王朝的模擬科舉考試,即在成均館大學舉行謁聖文科殿試,在全國應試的216名儒學“生員”中,按55歲為線分甲乙兩科,各取郭莊淳(53歲)、金佑振(79歲)為狀元,放榜後還舉行了“恩榮宴”和遊行儀式,韓國再現“科舉盛況”,以不忘對考試和教育傳統的繼承。
另外,在中華文化的影響下,自1075年開始科舉取士,至1906年停止,科舉制在越南頒行也有830多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