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適應和變遷:四川羌村調查

文化的適應和變遷:四川羌村調查

《文化的適應和變遷四川羌村調查》是2006年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徐平。

基本介紹

  • 書名:文化的適應和變遷:四川羌村調查
  • 作者:徐平著
  • ISBN:9787208065543
  • 頁數:298
  • 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6-10-1
  • 版次:1
  • 字數:302000
  • 印刷時間:2006-10-1
  • 紙張:膠版紙
作品評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目錄,序言,

作品評價

作者不僅從經濟基礎看到社會結構,而且更進一步進入到人們的意識形態,這在我國的人類學和社會學著作中還是少有的。
《羌村調查》在這一系列(民族)研究中是走在前面的,同時在方法上提供了一個範本。
——費孝通(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
作者的知識面相當廣泛,從一個社區研究,聯繫到有關的許多學科,竟把社會學、民族學、文化人類學、考古學、歷史學以至語言學和統計學的各類知識,融匯貫通,互相配合,從而得出比較有根有據的結論。特別能把羌族的歷史和現況相接合,做出了比較妥善的分析研究。
我認為作者在羌村對精神生活的調查論述特別精彩,他獲得了人們詳述的傳說、故事以及山歌、情歌等詳細內容,從而看出他調查研究的深入程度。
——林耀華(中國著名社會學家、人類學家、民族學家)

內容簡介

党項羌,這個曾經盛極一時、建立過強大西夏王朝的民族,如今又是何種狀況,應當何去何從呢?翻開本書,或許能給你想要的答案。
本書作者徐平教授在對羌村這一典型社區進行了長達三年的實踐調查基礎上,運用文化人類學、社會學、考古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方法詳細描述了分析了羌村人的經濟生活模式、社會構建和運轉、個人與社會的關係、精神世界的構造,進而聯繫羌族歷史上從遊牧到農耕的巨大變遷,以及羌村現實生活的變化,提出“文化的本質在於適應,適應帶來社會進步“的理論假設。在文化適應和文化交融都更為劇烈的今天,人們如何更好適應急劇變化的世界?羌村人的故事,或許對我們有所啟迪。

作者簡介

徐平,1962年生於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汶川縣。1979年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歷史系,1984年考入中國社會科學院科學院研究生院民族學系,1987年考入北京大學社會學系,師從費孝通教授,專攻“邊區開發”。1990年獲法學博士學位,畢業後進入中國藏學研究中心社會經濟所工作,長期從事西藏及其他少數民族地區的社會人類學調查研究工作。現任中共中央學校教授、中央民族大學博士研究生導師。出版有《羌村社會》《西藏農民》《活在喜馬拉雅》《西藏農民的生活》《西藏秘境》《東方大族之謎》《中國歷史文化名城江孜》《帕拉莊園》等三百多萬字的成果。

目錄

第一章 導論
第一節 研究意圖
第二節 理論和方法
第三節 調查區域的選擇
第四節 羌村概況
第二章 羌村人的經濟生活
第一節 一本二本,莊稼為本
第二節 窮不丟豬,富不丟書
第三節 要得富,找門路
第四節 羌村經濟的定量研究
第五節 影響羌村經濟的因素分析
第六節 羌村的9個家庭
第七節 羌村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費
第八節 羌村人的大型支出
第三章 羌村人的社會結構
第一節 羌村社會的特徵
第二節 羌村人的家庭
第三節 羌村人的父系血緣親屬
第四節 羌村人的母系血緣親戚
第五節 羌村的地緣關係
第六節 羌村的行政關係
第四章 羌村人的一生
第一節 出生禮儀——滿月酒
第二節 成人禮儀——結婚
第三節 獨立禮儀——建房
第四節 老年禮儀——做生
第五節 死亡禮儀——喪葬
第六節 永別禮儀——新清明
第五章 羌村人的精神世界
第一節 二元認知體系
第二節 羌村人的宗教思想
第三節 羌村人的文學藝術
第六章 文化的適應和變遷
第一節 文化和適應
第二節 從遊牧到農耕
第三節 多元文化的適應和趨同
第四節 羌村的民族交融和適應
第七章 走向未來
第一節 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
第二節 生產力的推動作用
第三節 行政系統的改革完善
第四節 傳統文化基礎上的痛苦選擇
第五節 邁向新時代
參考書目
附錄:徐平博士學位論文《文化的適應和變遷——羌村社區調查研究》的學術評議
後記
再版後記

序言

自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率先在農村進行經濟、政治體制改革,解放了生產力,同時也解放了自己。在農業大發展的同時,農村的工副業逐步發展為主導產業,農民走上了致富道路,農村面貌日新又日新。農村的昌盛,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城鄉協調發展呈現了美好的前景。民富國強,中國的國際地位日益上升。盛世憂事,怎樣保證國家長盛不衰,黨、政府和人民共同關注著農民、農業和農村問題,認為這個“三農”問題是我國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矛盾的聚焦點,是當今中國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最重大、最基本的問題。為解決這一歷史和現實問題,黨和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政策,進行了或正在進行農村家庭承包經營、農村稅費改革和農村綜合改革等一次又一次的社會變革和制度創新。這是明智的戰略思考和實踐。為反映我國“三農”在現代化進程的新情況、新特點、新問題、新趨勢,記錄和檢視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實踐與農民觀念的變化,《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應運而生。
2002年10月,上海人民出版社探索性地出版了《中國鄉村考察報告:鄉鎮社區的當代變遷——蘇南七都》一書,得到了社會的認同,我們遂決定籌劃以“中國鄉村考察報告”為主題出版叢書。我們將這個計畫向著名社會學人類學家費孝通報告,他十分贊同,希望扎紮實實地做好選題和調查研究工作,打好叢書出版的根基。他帶頭,為該叢書做了兩件實事,一是將他1981年以來有關鄉村考察的文章選編為《志在富民》一書,作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的一種;二是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寫了《總序》。他在《總序》中說,計畫組織出版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叢書,“這既是現實的需要,也是社會學等學科發展的需要,是一件好事,我積極支持和參與。”他認為,“‘中國鄉村考察報告’可以為社會學專業人才的成長提供一個舞台,堅持數年必有成效。叢書的出版可以打破常規,條件成熟可以同時出幾本,也可以成熟一本出一本,要努力適時地反映不斷變化的農村實際,提高考察報告的水平”。
文化的適應和變遷:四川羌村調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