斂巧飯

斂巧飯

斂巧飯是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流傳了180多年的古老傳統民俗。每到正月十六前夕,村中少女到各家斂收食糧、菜蔬。待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成人婦女將其做熟,全村人共食。其間,鍋內放入針線、銅錢等物。食之者,便證明求到巧藝及財運。另外,巧字,是當地人對麻雀、山雀等的別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要揚飯餵雀兒,口念吉祥之詞,一是為向叼啄谷種的雀兒謝恩,二是為祈求來年豐收。飯後,人們還要在冰上行走,曰走百冰(病),即去掉百病。每到此時,還有戲班及花會助興演出。是勞動人民精神寄託的表現形式,感謝大自然的賜予,祈求來年風調雨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斂巧飯
  • 分類:民俗
  • 地區:北京市懷柔區
簡介,獲得榮譽,現狀,由來,傳說一,傳說二,風俗,

簡介

北京懷柔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的斂巧飯習俗,已經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起源於清代嘉慶、光緒年間,距今已有180多年歷史。所謂斂巧飯,即是在每年正月十六日這天,由村中十二、三歲的女孩,到各家斂收食糧、菜蔬,然後由村里婦女,將斂收而來的糧菜做熟,全村共食。其間,鍋內放入針線、頂針、銅錢等物。食之者,便預示其乞到了巧藝及財運。另外,巧字,是當地人對麻雀、山雀等鳥兒的別稱。在人們吃斂巧飯之前,還要舉行揚飯餵巧(即雀)、走百冰、花會表演及唱大戲等活動,一百多年來,此項民俗活動代代沿襲,傳承不斷,村民親切地稱之為“巧飯”。楊樹底下村斂巧飯風俗歷史悠久,傳承持續不斷,具有鮮明的地域特色,是當春節民俗活動的組成部分,反映了北京地區獨特的傳統文化形態。相傳,當初先人從山東青州遷來時,見此地山清水秀,藏風納氣,且在山前向陽處生有一棵粗壯參天的大楊樹,便在此定居,並以楊樹名村。這裡雖然風水好,但要生存,就須墾荒種糧,可是沒有種籽。人們商量後,決定去他處尋種。待求得種籽歸來途中,不慎將種籽灑在了石縫裡。正當尋種人焦急之際,忽然飛來幾隻山雀,將石縫中的種籽銜出,一粒未吃,留給了討種之人……為了感謝神奇山雀的恩德,如今,楊樹底下人不惜重金,建造了這座神雀台。 神雀台,是一幢高約10米,直徑約2米的雀圖騰柱。柱頂端為高約1米許的揮翅落定的神雀。柱子表面,則是以剪紙手法雕刻的神雀銜種及山民耕種勞作的寫意場面。整個神雀台,神雀栩栩如生,浮雕生動流暢。
斂巧飯斂巧飯
斂巧飯斂巧飯

獲得榮譽

1、新中國成立後,這項最初只有村里女性參加的活動變成全村男女老少都參與的“合家飯”。2、2007年,“斂巧飯”入選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而在文化部確定的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名單中,該項民俗活動也榜上有名。
竹牌樓竹牌樓
3、2008年6月,“斂巧飯”民俗活動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現狀

現今斂巧飯再不是過去的形式和規模了,由於它的影響,很多身在異鄉的人也會千里迢迢地趕來,為的就是圖個吉利和熱鬧。為此,政府幾年來已投入近七十萬元,使“斂巧飯”越辦越好、越辦越大。為了更好地傳承斂巧飯民俗活動,並於2009年2月8—10日(農曆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懷柔區舉辦為期3天的“斂巧飯”民俗風情節節慶活動。懷柔區琉璃廟鎮政府支持楊樹底下村,先後投資65萬元興建了5000平方米的斂巧飯文化廣場。建設占地160平方米的仿古戲樓、70個灶台組成的連體灶台棚、能容納500人就餐的3個巧飯聚餐棚、12個休閒草亭以及橫貫廣場東西的文化甬道。根據活動需要分為休閒區、雜耍區、就餐區、表演區等多個區域,以適應斂巧飯民俗活動的需要。
大棚廚房大棚廚房
吉祥氛圍吉祥氛圍
同時,村裡的雨洪利用工程也進入收尾階段,將為每年斂巧飯活動的“走百冰”環節提供12000平方米的水面。2009年度斂巧飯民俗文化活動劃分為六個區域,即斂巧飯文化廣場、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區、民間遊藝區、鄉村集市區、農事體驗區、旅遊招商諮詢服務區,增加和改進一些參與體驗性項目和娛樂節目,使斂巧飯系列文化活動更加豐富多彩。通過活動的舉辦,使傳統民俗文化得以更好地保留和延續,更有利於發展農村經濟,提高農民收入,使農民走向逐步致富的道路和全面推進社會主義新農村及和諧農村的建設。
上好酸菜上好酸菜
燒火的劈柴和井水源源不斷地運來燒火的劈柴和井水源源不斷地運來

由來

傳說一

楊樹底下村,於清朝嘉慶道光年間漸成聚落,霍、靳二姓首居。據傳,村中曾有一大楊樹,故名。相傳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霍、靳二姓兩家逃荒來到楊樹底下村,得益於山雀幫忙播種才避免餓死,因此,神雀成了當地村民的圖騰、信仰。當天11點半,村內威望最高的老者梁守國登上神雀台,揚飯餵雀兒,口念吉祥之詞,祈求來年豐收。隨後,老人大聲吆喝“開鍋啦!”大家等候多時的“斂巧飯”正式開吃。一時間,不管男女老少、職位高低,大家都趁著熱鬧,拿著碗盆,甚至是圍向大鍋,現場到處是“給我來一碗”的喊聲。自成村以來,全村每年都有在一起吃“斂巧飯”習俗,至今已有180多年歷史,流傳至今,從未間斷。“斂巧飯”,即在每年正月十六日前夕,村中少女至各家斂收糧食、蔬菜。
有飯有菜有飯有菜
白菜、酸菜、粉條、豆腐白菜、酸菜、粉條、豆腐
待正月十六日將其做熟,全村女人共食。期間,鍋內放入針線頂針等物,遇之者,便寓其心靈手巧。另,巧字,還含“雀”意。山村人將各類飛鳥,俗稱“雀”(恰與巧字同音)。飯前,需揚飯餵雀,且口含吉祥之詞,以示敬崇。飯後,並在冰上行百步,曰走百冰(病),寓去除百病之意。每到此日,還有戲班及花會助興演出。全村上下其樂融融,熱鬧異常,旨在祁盼年景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百姓和睦康健、福壽綿長。
百口大鍋在山腳下一字排開百口大鍋在山腳下一字排開

傳說二

相傳,過去村里年景不好,村民們去種地,可僅有的幾棵種子卻掉到了山上的石縫中,幾隻山雀飛來,幫助鄉親們將種子銜了出來並放在了他們的腳下,然後就飛走了。鄉親們感動萬分,對幫助他們的山雀說:感謝諸位神雀相助,來年種出糧食,即使我們不吃,也要先敬奉於你們。。。。。。於是,“斂巧飯”前總會先有“揚食敬鳥”的儀式。“斂巧飯”在楊樹下村已有百餘年的歷史,在正月十六這一天,由村裡的小姑娘自發地拿著從各家各戶斂來的等,從幾條胡同陸陸續續匯聚到這裡,支鍋做飯。熬一鍋、燉一鍋菜,在熬粥的里放一跟針和頂針兒或是一枚硬幣。做好後大家圍坐一起吃,碗裡如果有頂針兒就表示心靈、有針線就代表手巧、有硬幣就象徵財富。大家在吃飯的同時暢談過去一年豐收的美景,構想著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此項活動增進了里鄰里團結、化解了往日的隔閡,維護了社會的穩定,被一代又一代的人傳承下來不是沒有道理的。
村里準備了大量的豬肉.村里準備了大量的豬肉.
準備了23000個藍邊瓷碗準備了23000個藍邊瓷碗

風俗

每到這一天,全村人歡聚一堂,說說過去的一年,聊聊新年的打算,其樂融融。“斂巧飯”在北京市懷柔區琉璃廟鎮楊樹底下村已有百餘年的歷史,過去是在正月十六這一天,由村裡的小姑娘自發的組織帶上做飯的盆或碗等挨家挨戶斂小米、各種菜,集中到一起在戶外支鍋做飯,熬一鍋粥,燉一鍋菜,在熬粥的鍋里放一根針和做衣服時手上帶的頂針兒,做好後,大家圍坐一起吃,誰吃粥時碰到針就代表手巧,誰碰到頂針兒就代表心靈,就這樣一直延續了數十年後,發展到了今天的由村裡的婦女組織挨家挨戶斂小米、大米,各種菜、肉等,在街頭巷尾支大鍋做“斂巧飯”,做好後,全村的男女老少,有的從自己家裡拿著,大家圍座在一起,一邊喝酒,一邊吃菜,一邊吃粥,暢談過去一年豐收的美景,構想著來年的風調雨順,五穀豐登,通過此項活動,增進了鄰里團結,化解了往日的不合,維護了社會的穩定。飯吃完了,大家把剩下的“巧飯”撒在河床上餵鳥兒,希望鳥兒吃飽後不再糟蹋田地里的糧食,希望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六畜興旺
排隊領碗筷的隊伍排隊領碗筷的隊伍
民間花會表演民間花會表演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