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

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

《散氏盤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盤》是我國四大國寶,今錄其三。散氏盤,又稱散盤、矢人盤、西宮盤。高二十點六厘米,腹深九點八厘米,口徑五十四點六厘米,底徑四十一點四厘米,重二十一點三千克,銘文共十九行三百五十七字。盤附耳,盤腹有夔紋飾,高圈足上飾獸面紋。

基本介紹

  • 書名:散氏盤毛公鼎虢季子白盤
  • ISBN:9787807334200, 7807334207
  • 頁數:32頁
  • 出版社:古吳軒出版社
  • 出版時間:2009年11月1日
  • 裝幀:平裝
  • 開本:16
內容簡介
散氏盤於清康熙年間於陝西鳳翔出土,經多人收藏之後,於嘉慶十四年(1809),嘉慶皇帝五十歲壽辰之際,由江南鹽運使阿林保進貢內務府。經由內務府著名金石學家阮元鑑定為西周時期物品,正式定名散氏盤,並製作銘文拓片,收藏於內務府庫房。或傳阮元嘗造二贗盤惑世。後有傳聞散氏盤在英法聯軍入侵圓明園時被燒毀,並多年不見蹤跡。1924年,時任清室善後委員會委員的馬衡在清查故宮物品的時候再次發現了散氏盤,後來在古籍中找到散氏盤拓片,經比較鑑別考證,確定該盤是散氏盤原件,燒毀一說純屬謠言。1933年隨文物南遷,現於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
散氏盤內所鑄的銘文為金文草篆,記載大意為矢國侵略散國的田邑,後來議和,矢國割田地賠償散國。和議時,矢國派十五名官員進行土地的交割事務,散國則由十名官員來接收,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的監交之下,兩國訂立交田的正式契約,而兩國之田界契約內容便鑄刻銘文於盤內,成為宗邦重器。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矢國為鄰。由銘文內的人物推知,此盤的鑄作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
從書法方面來看,《散氏盤》作為西周時期粗獷遒勁的金文書法,是學習大篆的極好範本,它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