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消費

教育消費是對經濟成長實具重大意義,尤其在內需難以大幅度啟動的今天.個人和家庭對教育的選擇,取決於他們的教育消費意識,也受制於家庭經濟條件.一方面個人和家庭的教育消費意識在膨脹,另一方面,他們還未完全擺脫計畫經濟時代"無償教育"的依賴性。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育消費
  • 外文名:Compulsory education
  • 起源::德國
  • 特點::特點:強制性、公益性、普及性
  • 階段::國小、國中、高中、大學
教育消費現狀,前言,消費現狀,存在問題,消費心理,行為表現,

教育消費現狀

前言

教育消費與人們的衣食住行消費一樣將成為每個人必要的消費,而且比衣食住行用的消費增長更快。最近5年,在上海的消費中,教育支出比重每年遞增45%。對教育消費這樣巨大的需求量,使教育必然成為最
教育消費
教育消費教育消費
大的培養人才的產業。但教育產業是一種特殊的產業,不同於一般的以商品交換、追求利潤為目的的產業,而是生產知識、物化知識的部門,是生產力再生產的特殊部門,其最終目的是提高民族的素質,決不能高收費、亂收費。
某些中學的招生情況卻令人堪憂。不但收費極高,而且在學生選錄方式上也很不規範。舉我比較了解情況的北京一所中學為例。這個學校今年共招國中一年級學生600多名,其招生簡章所示:其中免學費和贊助費的占10%左右,其餘均為交費,交費中分為半免部分,分別為免學費(每年8000元,三年24000元),但要交贊助15000元或30000元,或者免去贊助費、交學費三年共24000元;不少是全費,即贊助費3萬元,學費24000元,如果是戶口在外地的學生(即所謂“借讀生”。這種稱謂和有關借讀生的某些措施、規定是否合理,是否有利於小孩心理的成長,有利於民族親和力的增強和民族的團結及市場經濟的發展,尚待以後商榷),不管素質及學習成績如何,一律要求在以上基礎上再交1萬元借讀費,還有的學校收費更加多,贊助費動輒喊價5萬、6萬,甚至10萬元。以我前面提到的那個學校為例,加上另外兩個班一律收費6.3萬元,平均每個入校的學生得交費4萬元以上,這還不包括生活費和其他各種開支。這種費用在目前95%的家庭難以承受。我國夫婦月收入3000左右的並不多,即便達到3000元的水平,這也是相當大的壓力,這還僅僅是國中,還有高中、大學,家長還要面對住房改革、醫療制度改革,從終身教育的高度來看,還有自身的教育費問題等一系列社會轉型時期的問題。這種狀況,即使家長承受巨大壓力,也不利於那些進入這種學校的小孩的心理素質培養。此外小孩的教育支出如果太高,超出了家庭的收入的50%,實際上,按這種學校的收費情況與學生家庭平均收入相比,已達60%以上。那么勢必減少家庭在其他方面的消費支出,給整個國民經濟的增長造成負面影響,帶來一系列社會問題。
教育改革是一個艱難的歷程,個別學校在教育體制方式的改革上先行也是對的,但任何事情都得適度,都得全面考慮。比如,根據我國目前的實際狀況,教育條件好一點的學校適當收取比一般學校高的費用是應該的,對戶口在外地的學生適當收取“借讀費”也暫時能言之成理(從長遠說來,其父母無論在京興辦企業,還是務工,都得承擔與北京市民同等的義務,都得根據收入情況納稅,包括教育附加稅,那么,從法律的角度來說,就應該享受與北京市民同等的基本權利),但如果收得過高,或摻雜某些文化歧視,則為法理人情所不容。
特別要指出,某些公有民辦學校因其知名度和其他條件的關係,其收費標準比私立學校還高。按理說,公有民辦學校其辦學基礎、場地、設施、無形資產很大部分是屬於全民的,是歷史的積累,不管是否轉為民辦,國家是否再投入教育經費,在一定程度上同樣應該承擔部分義務教育的責任,因此,其收費應適當低於私立學校或新起的民辦學校。這樣才較為合理,較為公平,也比較貼近我國發展教育的基本性質
。其次,錄取學員方式的不合理。還是舉我上面提到的那個學校為例。其對學員的錄用從形式上看來極為嚴格,不僅要看學生學籍卡、成績單、各種獲獎證書原件,還要親筆填寫申請表,但一些各方面情況均佳的學生,被排在免費或半免費的標準之外,需交納3萬元的贊助費加2.4萬元的學費。人總有個比較心理,小孩同樣對自己有個基本的評價。比較的結果是大惑不解。若家長去問校方招生辦人員,答曰:那就是“活動”沒有發揮好。
“活動”也是個新名詞。教育部已明確規定任何學校招收國中生不得考試或變相考試,於是“活動”一詞出現了。這種活動,不是考試,酷似考試,否則無法解釋。而且比起傳統的考試更糟糕,短短的一次問答,隨意性極強,誤差很大,缺乏科學的、明確的標準,況且,即使這種“活動”可以作為選錄生員的參數,但也不應是最重要的依據。我個人認為,這種“活動”方式唯一得到的好處可能是校方取得了一個對學生提高收費標準的藉口,因而應該緩行,至少應該大力改進。
為什麼要重視發展教育?因為教育是提高民族素質的基礎,教育對振興社會經濟、科技有重要的作用。教育消費、教育產業化是發展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如果我們不重視教育改革與發展中出現的一些問題,並加以糾正,使教育消費逐漸規範,那么,無論是教育消費還是教育產業化的推進,都難以健康發展。另一方面,家長的教育消費心理也應調整,孩子不一定要進這種高收費學校才能成才。人才的培育需要社會特別是家庭的配合,況且教育是個長期的過程,伴隨人的終身。如果國中時代就耗費了大量的資金,那么到以後又怎么辦?望子成龍心太切,往往適得其反。

消費現狀

家庭儲蓄教育經費居首對一個家庭來說,在衣食住行基本生活消費的基礎上,教育消費是一筆不小的開支。於是,望子成龍的家長們大都把存款用到了培養子女成才上。據中國人民銀行第16次城市居民儲蓄問卷調查顯示,居民家庭存款,除正常生活支出外,用於子女教育的占首位。購買家電、衣著等消費品居其次。 有人算過一筆賬,從國小到國中,國家規定是義務教育,學生除生活費用外,仍需部分支出。從國中到高中、中專、技校,則支出更大。總之,從國小算起的這一階段每名學生需2萬元以上的花費。而一名大學生除學費外,每年還需支出3000元至4000元左右的飯費、住宿費等生活費用,這樣一名大學生一年至少需要5000至6000元。四年大學生活,費用大約在2萬元至3萬元左右。如此大的教育經費數目,對一般家庭來說一下子很難支付得起,所以許多家庭從孩子上國小時就開始為孩子存款。家長們除了每月將固定為孩子存的錢數存入銀行外,孩子們過年過節時得到的壓歲錢,有的也作為教育經費存入了銀行。而且許多家庭輕易不捨得動用這筆存款。因為家長們堅信,雖然教育消費是消耗性支出,但另一方面也具有投資性,“付出總會有回報”。
教育消費教育消費

存在問題

如今隨便問起哪個百姓,生活中最大的壓力是什麼,十之八九都會提到看病與子女上學兩大難事。而子女上學之所以成為兩大難之一,主要在於學校亂收費一年勝似一年。而學校為什麼亂收費,原因固然很多,但在筆者看來,最主要的是以下三條。
一是學校的角色定位問題沒有解決好
按說,學校尤其是中國小,應該是列入國家教育編制的事業單位,享受全額經費撥款而運行的。可是在很多地區,教育投入不到位、教育經費嚴重不足的現象比比皆是,要維持學校的正常運轉,就 必須利用自身的資源、通過某些創收手段來實現。而從政府官員、教育主管部門以至社會各界,對這種方式竟也“習慣成自然”地予以認同。久而久之,學校的社會性質,就逐漸演變為事業單位不像事業單位,企業不像企業的“雜交體”,這樣的角色是一種尷尬,同時也因為其解釋空間、運作彈性都比較大,而為“灰色創收”提供了方便。
教育消費教育消費
二是搭車收費泛濫,收支一條線難填欲壑
向學生家長收取額外費用,確有因“辦學經費不足”者,但是,打著這個旗號收費的,混水摸魚搭車者也確實不在少數。而在辦學經費到底足還是不足,多少才算“足”,如何使用才合法,怕是從來就沒有個統一標準。如果把教育經費都當獎金髮了,都投入到辦公舒適、生活享受之中,經費怕是永遠不夠。此外,資金“體內循環”、收支一條線式的學校財務制度,為亂收之費直接轉化為教職員工的福利創造了條件。
三是優質教育資源的匱乏
客觀上形成學校與家長在亂收費問題上存在著某些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契”。優質教育資源的短缺及發展不平衡是個歷史現象,改變這個現狀決非一朝一夕。在這種情況下,家長的競爭心態可以理解,將權力資本、經濟資本、社會關係資本等引入這些競爭,是這種“默契”的存在基礎。能從根本上杜絕這些資本的介入,亂收費的勢頭也會小很多。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無論從個人、社會還是國家的角度來看,學校違規收費的黑洞現象,都是貽害無窮的。教育消費黑洞的存在,從一方面透射出我國教育存在的不合理因素,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深入改革教育機制,仍然是我們面臨的艱巨任務。因此,嚴格規範教育收費行為,還學生一個合理平等的教育權,事關廣大人民民眾的切身利益,事關學校乃至全社會的穩定,也關係到教育事業的健康、穩定發展!
教育亂收費
近年來,中國小教育亂收費已經成為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不僅敗壞了教育聲譽,損害了教育形象,在經濟落後地區更成為提高義務教育普及程度最主要的障礙。從更深層次上說,教育亂收費還成為滋生教育腐敗的溫床以及導致教育不公平的誘引。正因為如此,國家多次下大力氣整治教育亂收費,各種治理 措施雖初見成效但效果並不明顯,往往是某項措施剛一實施時亂收費現象稍有收斂,但很快就會恢復原狀甚至變本加厲。由此可見,教育亂收費已經成為一個“頑症”。“頑症”之“頑”主要在於病因複雜。歸結起來,教育亂收費的病因主要在政府、學校、家長、制度、執法等五個方面。政府投入不足:當政府無力投入或不願投入或投入不均導致學校經費不足或不均衡時,學校便自然要另闢它徑籌資。學校的利益驅動:學校熱衷於收費自然有經費不足不得已而為之的原因,但在很大程度上還是和利益有關,在教師福利並不算高的情況下通過收費積累福利基金是重要的動機。家長監督不力:家長監督學校的收費本是天經地義,然而現實中家長監督的約束力卻幾乎為零。其中的原因一方面是家長對收費制度規定並不知曉,不知究竟哪些費用是該收的哪些費用是不該收的;另一方面即便知道收費制度規定也出於擔心日後自己的孩子在別人的“手心裡”遭到“報復”而敢怒不敢言。制度不完善:如一些省試圖通過“一費制”徹底根治亂收費,然而由於制度設計不完善,在“一費制”之外又通過“其它項”開了另收費的口子,大大降低了治理的效果。執法不嚴:政府有關部門對學校亂收費只重檢查不重處理,這實際上是對學校亂收費的縱容,也是導致家長不敢監督的原因。
教育消費教育消費

消費心理

教育就是通過學習獲得或發展知識和技能的過程。馬克思說:“要改變一般人的本性,使他獲得一定勞動部門的技能和技巧,成為發達的和專門的勞動力,就要一定的教育或訓練。”(《資本論》第1卷第195頁)教育可以看成是無形的產品,而且是一個特殊的消費品,這種特殊性表現在其雙重的特性上,即投入與產出。 投入,是指受教育必須要進行各種投入。這種投入所包含的範圍是很寬泛的。因為受教育的主體是人,一個人要想獲得能夠從事社會生活的某種技能,廣義上講,應包括各種消費,如吃、穿、住、用、行等。因為這些方面的消費是受教育主體獲得技能的前提。從狹義上講,應包括各種正規教育、培訓、自學、實踐及其他途徑獲得知識、技能的消費。這種投入從另一個角度來講,就是購買,即通過支付一定的貨幣,受教育主體通過各種途徑獲得教育。所以,這種教育消費,既有物質上的,也有精神上的。產出,是指投入後形成的結果。受教育主體通過教育消費,必然會產生一定的結果,這種結果構成一定的人力資本。換句話說,受教育主體獲得了自身發展所必需的知識、技能。
針對教育這一特殊消費品,我們從父母自身及父母對孩子兩個方面來看消費者的教育消費心理。
消費動機具有較強的社會性
動機是推動並維持人們活動的內在心理因素,是使人去滿足自己需要的活動動力。動機產生於需要,甚至可以說動機的本質就是需要,而需要的產生來自於兩個方面的刺激,一是生理上的刺激,二是外界環境因素的刺激。隨著社會的發展,後一種刺激特別是社會環境的刺激將顯得愈來愈重要,消費動機的社會性就體現在其中。通過教育消費獲得一定的知識和技能,更多地是為適應社會的需要。綜觀我國改革開放以來的變化,上大學熱,出國熱,以及考研熱,就反映出社會需要對人們教育消費的影響。
消費者個性心理的多樣性
“人心不同,各如其面”。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消費者有其不同的個性心理和行為差異。從教育 消費的角度講,不同的興趣、能力、氣質、性格等具有不同的心理表現。就父母來說,其教育消費心理,既表現在其自身發展的需要上,也表現在對孩子的教育上。就其自身來說,成就需要是其接受教育的主要原因。同時,在當代,科學技術迅猛發展,新的科學技術不僅進入生產領域,也不斷滲透到消費領域。作為受教育主體的個人,為了適應時代的要求,就必然要求自身素質的提高。對孩子的教育,由於我國現在獨生子女的家庭越來越多,家庭生活水平也有所提高,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期望很高。但是,由於受到父母本身個性的影響,其心理表現各不相同,主要表現在:①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心理。這種心理在城市表現尤為明顯。孩子多才多藝或有一技之長是望子成龍家長們最大的心愿。據調查,90%的父母期望子女將來能走進大學的殿堂。而在農村,表現最為明顯的是能夠光宗耀祖。②盡義務的心理。具有這種心理的家長,由於受到一些因素的限制,認為子女能學到什麼程度,就學到什麼程度。這實際上是一種不負責任的心理。③正確培養孩子的心理。這種心理能夠從子女的實際出發,循循善誘,因材施教,注意孩子的全面發展。
教育消費教育消費
消費者的大眾心理和競爭心理
大眾心理是在一定社會條件下,由人與人之間互動關係而形成的。大眾心理一個顯著的特徵是自發性,在現實生活中最明顯的表現是趨同、趕時髦等。例如文憑熱,十多年來我國成人教育一直處於興旺的狀態就是很好的例證。這種狀況,從受教育主體來講,盲目性很大,多數人並不是從自身的實際需要考慮,其結果,教育投入效果較差。從子女的教育上看,進重點班,考大學,上特色班是眾多家長的心理,這種心理,往往忽略了對孩子的個性發展,就現實來看,考入大學的畢竟是少數,考不上大學應如何打算,這一問題往往被家長忽略了。競爭心理是由於社會環境的影響而產生的一種心理。社會越發展,競爭越激烈,為了實現人生更高的價值,競爭的心理必不可少。在現實生活中,競爭表現在各個方面,如上學,就業。由於這種心理的影響,教育消費是人們重視的一個方面。城市的教育消費高於農村,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城市的競爭要高於農村。近些年來城鎮居民家庭用於教育方面的投資大幅度增長。
不同職業的教育消費心理
不同職業的消費者,認識事物的價值觀不同,對自身應受何等教育認識不同,其心理也不同。從事對個人素質要求比較高的職業的人,比較注重自身教育的投資,有時甚至會犧牲一些物質上和精神上的享受。受教育程度較高的人,受成就感的驅使,更注重自身的教育。反之,素質較低的人,反而不重視自身的教育,更多地追求物質上的享受,有的甚至追求一些不健康的消費,對此,需要給予正確引導。
實現自身價值的心理
這是一種追求高境界的需要。這種需要對教育的需求心理有其特點,即注重精神上的滿足,而非物質上的滿足。具有這種心理的人,對自己的事業有著執著的追求,為了實現自身的價值,可以儘自己所有投入到自身的教育上。有這種心理的人,他的人生欲很強,其追求人生真諦的精神令人感嘆。

行為表現

家長自身的教育消費行為
1.從眾行為。這是一種人云亦云的典型行為。這種行為,一方面,可以促使人們的求知慾不斷增強。但另一方面,由於其盲目性的特點,會給我國的教育資源造成很大的浪費,使我國的教育消費出現不合理的現象。
2.刻意追求行為。這是一種目標明確的行為,其特點是確定一個教育目標後,就會執意追求下去,不在乎教育費用投入的多少,有時甚至為了達到這一目標,而犧牲一些物質上的利益。
3.隨意行為。這種行為,沒有一個具體的教育目標。這種行為的存在,是由於社會在不斷變化,這些變化有的人們無法把握而又向人們提出新的要求。為此,適應這種狀況,就需要進行投入,以提高自己,否則,就會成為功能性文盲。具有這種行為的人,一種是積極去適應社會變化的人,另一種是被動地去適應社會變化的人。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消費越來越受到重視
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消費行為對孩子的教育,越來越受到家長的重視。在1996年“百姓關心的經濟話題”中,子女教育投資名列第9位,1997年攀升到第7位。由此看出,家長們對孩子教育問題的關注率呈上升趨勢。關於子女的教育,家長的行為,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正確引導型。這種行為,能夠根據子女的生理、心理特點,對孩子有的放矢地進行引導,因材施教,比較注重發揮子女的個性特長,絕不人云亦云。
2.管束過嚴型。這種行為,脫離孩子年齡、身體、心理發展實際,過於嚴格管束。還有一些家長對於孩子不是嚴厲訓斥,就是拳腳相加。這種簡單而粗暴的教育方式,扭曲了孩子的心靈,挫傷了他們的自尊心。
3.過分溺愛型。這在城市獨生子女家庭尤為突出。具有這種行為的家長認為,再苦不能苦了孩子,總是儘自己所能來滿足孩子各方面的要求。這種做法,極易使孩子從小養成懶散、任性等不良習慣,由於孩子備受父母的呵護,所以缺乏關心他人和對他人、對自己負責的心理。
4.自由放任型。這種行為,多見於一些工作較忙,或經常出差,或經商在外的家庭。這幾類家庭的子女,孩子一般是由他人託管,親職教育幾乎談不上。由於孩子的自我約束能力有限,所以,在這種狀態下,如果孩子受到不好行為的影響,很容易沾染上惡習。
5.期望過高型。這種行為,期望子女成龍成鳳,成名成家。學習要拔尖,考試要百分。平時孩子學習緊張,但節假日仍不放鬆。這種不顧孩子的興趣、愛好,超越實際的做法,加重了孩子的精神和心理負擔,影響孩子的正常學習和發育,往往因為拔苗助長,事倍功半,甚至適得其反。
從上面各種行為的分析可以看出,無論是家長還是家長對子女的教育行為,都存在著許多問題,主要表現在:不切實際,不能從自身的特點考慮,因需要、因人而施教,特別是家長對子女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親職教育落後於時代的發展。家長只注重開發孩子的智力因素,而忽視了開發孩子的非智力因素。這種狀況,與我國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的要求極不適應。所以,要想使我國的教育上一個新台階,正確引導人們的教育消費心理和行為,改變這種教育現狀勢在必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