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環境要求

教學環境要求

教學環境要求是指境的所需要的條件因素。通常意義上的課堂是指學校的教師,但隨著現代教育的發達,課堂也不再僅僅指教室課堂,還包括大自然課堂,社會課堂等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教學環境要求
  • 解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對於課堂教學環
  • 物理環境:教學活動賴以進行的物質基礎
  • 設施環境:教學場所和教學用具等物質因素。
分類,社會文化心理環境,先驅者,具體實施,

分類

教學環境是一個由多種不同要素構成的複雜系統,廣義的教學環境是指影響學校教學活動的全部條件(包括物質的和精神的),它可以是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而這兩類環境又可作為相對獨立的子系統存在,並具有各自不同的構成要素。狹義的教學環境特指班級內影響教學的全部條件,包括班級規模、座位模式、班級氣氛、師生關係等。
教學的物理環境是,主要由學校內部的各種物質、物理因素構成,如校舍建築、教學工具、時間、空間等。我們又可以把教學的物理環境再劃分為設施環境、自然環境、時空環境。
1.
設施環境包括設施環境是物理環境最核心的組成部分,教學設施是否完備、良好直接關係到整個學校環境的質量和教學活動的正常進行。教學場所包括教師及其他活動場所,如校園、運動場、圖書館、會議禮堂、學習園地、教師辦公室、宿舍、食堂、校辦工廠等等。狹義的教學場所一般專指教室,包括各科通用的普通教室,為不同學科設定的專用教師,如音樂教師、語音教師、計算機教室及理科實驗室等,它們是學校教學場所的重要部分。研究表明,教學場所的質量對教室和學生的身心活動有直接的影響。它們一方面可以引起教師和學生在生理上的不同感覺,另一方面能使師生在心裡上產生共鳴。一個良好的教學場所(教室)應具備以下條件:第一,要有良好的位置方向和足夠的空間。第二,教室要有良好的通風、採光、照明條件,要保持適當的溫度,無噪音。第三,教室的造型設計和色彩運用要恰當,教室建築應布局合理、實用,能滿足教學需要,外觀造型還應有一定的審美效果,色彩運用也應慎重考慮不同顏色給師生情感帶來的影響。
教學用具主要指教學活動所必備的一些基本用具,如課桌椅、實驗儀器、圖書資料、運動器材和各種電化媒體手段(錄像機、錄音機、電視機、計算機多媒體、語音室等)等。教學用具是教學活動所必需的,對教學活動起著制約作用。課桌椅的規格要符合教學和衛生要求,造型與擺放形式要便於適應教學活動的需要。書籍是最重要的教學用品,對其文字、插圖及各種符號的設計應考慮到視覺表征對學生學習知識的影響,各種符號要清晰、文字和紙張的色彩搭配要柔和,且對比明顯;紙面平坦、光滑但不反光;版面印刷美觀,製作經久耐用。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發展,教學用具不斷更新換代,教學手段也日益豐富色彩,教學設施環境也變得越來越複雜了。
2. 自然環境
學校自然環境是指學校所處的自然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它們從總體上規定了學校大的環境面貌。依山傍水,風景秀麗,自然會給教師和學生帶來愉悅之情。儘管無法靠人力改變這些自然環境因素,但我們可以充分利用它們,不但可使學校的建築風格與自然環境達到和諧一致,而且這些寶貴的自然資源可以成為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陶冶情操以及進行研究性學習的源泉。
3. 時空環境
時空環境指的是學校內時間和空間兩大因素構成的特定環境。時間與空間不可分割,並互為補充的。教學是一個連續的過程,但為教學提供的時間總是一個常數。空間作為一種教學場所,其容量總是受到一定的限制。不同的時間安排將學校內一切活動有序地在有限的空間內組織起來。在單位時間內合理地組織教學的空間活動以提高教學效率,就等於為學生贏得了更多的學習時間;而在一定空間範圍內,若能充分提高對空間的使用率就等於擴充了教學空間。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活動能力在一天中的不同時段有著不同的表現。因此,能否科學地安排分配時間對師生生理及心理都有較大影響,從而對教學成效產生影響。因此,根據青少年學習心理特點及不同學科的性質,合理安排好學習時間,使學生在學習中有張有弛,勞逸結合,是創設良好教學環境的重要內容。
研究還發現,不同的教學空間組織形式和空間密度對師生的身心健康和教學成效可以產生不同的影響。班級規模和座位編排方式就是兩個最重要的教學空間變數。班級規模主要是指班級內學生的人數,是關係到教學空間密度的因素。國內外關於班級規模對教學成效的研究發現,無論是學習過程、學習紀律,還是學習成績都是小班優於搭班;小班學生的積極性高於大班;空間擁擠可以引起行為異常和生理上的不良反應。

社會文化心理環境

社會文化心理環境是由學校內部許多無形的社會、文化、心理因素構成的一個複雜的環境系統,它與物質環境共同構成了教學環境的整體。與物理環境不同的是,社會文化心理環境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無形環境,但它對師生的心理活動的影響和社會行為,乃至整個學校的教育、教學活動都有著重要的影響,有時其影響力會超過物理環境。
1. 班風與課堂氣氛
班風是指班級所有成員在長期交往中所形成的一種共同心理傾向。班風一經形成,便成為一種約束力,反過來又影響班級團體中的每個成員。它塑造了學生的態度和價值,又影響他們在教師里的學習活動。因此,班風對班集體成員的約束作用最終不是靠規章制度,而是依靠群體規範、輿論、內聚力等一些無形的力量。
課堂氣氛指學生在課堂上所知覺到的班級團體中影響其學習的心理氛圍,包括班級目標導向、學習進度、困難、偏向、內聚力、團結友愛、衝突、民主、滿意度、競爭等心理因素。課堂氣氛是在教師交往、傳遞著大量的有關當前的學習活動和在彼此的交流中形成的,它不僅對每個學生的學習行為產生一定的影響,對班級群體的學習行為也會造成一種“社會壓力”或“社會助長”。良好的課堂氣氛會促使師生之間相互尊重、密切合作,學習活動有明確的目的性,學生對自己的學習充滿自信。
影響課堂氣氛的因素很多,特別是與教師的領導風格有很大關係。注重權威的教師,當其在場監督時學生的學習效率較高,而不在場或監督不嚴時則可能表現較差。堅持民主領導的教師,學生之間可以表現較高程度的尊重與互助友愛,學習效果一邊較好。另外,課堂氣氛還與師生價值觀、行為準則等文化現象有關。
2. 情感環境與師生關係
影響班風及教室氣氛的重要因素就是由師生關係營造的情感環境,它是指教學中形成的一種情緒、情感狀態。課堂教學既是信息交流過程,也是情感交流的過程。要想形成良好的班風和課堂氣氛,教師必須改善領導方式,與學生建立良好的關係。研究發現,教師適當的期望,端正的教學態度,恰當的獎懲及引入適宜的合作與競爭,都會給課堂情感狀態帶來積極地影響,從而能最大限度地滿足學生的學習需要,使他們產生愉悅的情緒,收到滿意的教學效率。而這一切必須建立在師生相互尊重、相互信賴的良好關係基礎上。
良好的師生關係有兩個特徵:其一是學生對教師組織和管理的“權威”地位的接受。教師要贏得學生的尊重,其地位、教學能力、管理能力等必須得到學生的承認。在學生眼裡,理想的教師應是能維持秩序但又不過分嚴厲,公正無偏私,講課清晰有趣,知識淵博,能給學生以實際的關懷、幫助。其二是師生之間的相互尊重過。從教師角度上講,這種關係的建立有賴於師生交流的三個方面:第一,教師關心學生的進步,儘可能依據學生的需要和理解來開展教學,指導學習,通過多種形式的評價給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以學習指導和幫助,運用適當的期望和獎懲讓他們始終保持旺盛的求知慾。第二,教師尊重學生作為“學習者”的較色。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有權對學習內容和目標做出選擇,教師應在教學過程中尊重他們對學習的自主意識,充分鼓勵學生積極主動地探索。第三,教師應視學生為獨立的人,師生之間是平等的,通過互相了解和互相尊重而建立起良好的關係。當然這種關係應保持適當的距離,不能因為個人感情問題而影響正常的教學。

先驅者

最初的實踐中是義大利幼兒教育學家蒙台梭利蒙台梭利教育法的創始人。她的教育法建立在對兒童的創造性潛力、兒童的學習動機及作為一個個人的權利的信念的基礎之上。蒙氏班的教室也稱"工作室,是孩子們最主要的學習生活場所,而學習的刺激則來自於整個環境。蒙台梭利教育的最大特色是對環境設計的重視,"它是為了滿足兒童的需要及自我建構所設計,在這樣的環境中,兒童的人格和成長才會顯現出來"。

具體實施

老師要提供一個有準備的環境,讓環境教育孩子,體現出豐富性、個別化。它不是直接告訴孩子有什麼不一樣,而是通過直接操作,不是灌輸,不是希望通過集體教學將一種東西告訴孩子,更不是照抄照搬,而是在個別化的教學活動中實現。因此教師依據五大教學區(日常生活區、感官區、數學區、語文區、文化藝術區)所需的設施、空間及相關性,尋找最適宜的位置,並依據孩子的發展需求不斷投放、調整環境材料。這樣幼兒對每種教具均保持著良久的興趣。而且材料里採用了我們日常使用的碗、勺、杯、夾子等,感覺就象在家裡一樣。教室里的教具放在孩子可以自由取放的地方;教室里的圖畫、掛圖等給孩子看的東西,掛在孩子視線所及處,而不是成年人所習慣的高度。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