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治療

通過幻想和隱喻的故事表達方式,幫助我們了解0-15歲青少年兒童內心的衝突、內心掙扎、焦慮、罪惡感及侵略態度,並在通過故事人物的互動和說聽雙方的互動,幫助父母內在反省,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聚焦正向態度的資源,整合負面態度的消耗,豐富其應對方式,宣洩情緒困擾,促進身心腦一致的發育。這種透過故事表達的方式調和身心的方法,我們稱為故事治療。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故事治療
  • 外文名:The story of the treatment
  • 類型心理學
  • 定義:宣洩情緒困擾,促進其成長
故事治療
通過幻想和隱喻的故事表達方式,幫助我們了解0-15歲青少年兒童內心的衝突、內心掙扎、焦慮、罪惡感及侵略態度,並在通過故事人物的互動和說聽雙方的互動,幫助父母內在反省,引導兒童認識世界,聚焦正向態度的資源,整合負面態度的消耗,豐富其應對方式,宣洩情緒困擾,促進身心腦一致的發育。這種透過故事表達的方式調和身心的方法,我們稱為故事治療。
故事治療的作用
故事治療的作用是:在治療性故事中,我們看到自己內心的矛盾,並通過對故事的聯想,最終自己找到解決問題的法門。”
在聽故事、對故事進行聯想、講故事的時候,我們能夠暫時從身邊僵硬的現實中解脫出來。在精神療法的框架中使用故事的時候,這種從現實當中的解脫是一種短暫的逃避,還是會成為改變僵硬現實的契機,要看這個故事在治療師和患者之間是不是保護性的、自由的,也就是說,取決於患者能不能對他人開放自己的心扉,這個故事對於治療師和患者是不是具有相互主觀性。這是所有精神療法、藝術療法所共通的治療原理。
心理測評和適用範圍
故事講述、故事創作治療最為有效的治療對象應該是具有神經症一類病態水準以及精神力動性疾病構造的病例,故事治療師鄧海文認為,故事治療的更廣泛的意義在於他的療愈性,可以適用於全體的孩子。因為她給每一個孩子的內心深處都種下了一粒種子。這顆故事的種子,一旦種在孩子的心中,長大成人後就會生根發芽。孩子從更高的意義來講,是不需要被教育的,應該被教育的是我們的父母。所以故事治療從更深的層面來看,也是對父母的一種教育反省。
榮格派的治療家卡斯特曾經說過:“故事創作可以減輕不安,讓空想更為自由地流淌。”和其他藝術療法相比,故事創作的工具是“語言”,但是這並不意味著它比其他方式更為安全。故事是一種語言表現,但是對患者來說,它同時也是一種和現實相隔離的“異空間”,它會使患者的病理凸現出來。這是鄧海文導師在對神經症病例進行故事療法,繪畫、箱庭療法和其他藝術療法後感受到的。
具體來說,拒絕上學、攝食障礙的青少年,神經症性抑鬱的成年人,終末期的瀕死患者等適合進行故事療法,而且對(痴呆等)腦器質性障礙、酒精等物質依賴障礙、人格障礙等病患也可以實施故事療法,另外,對精神病慢性期自發性低下、自閉、感情缺失的病人也可以考慮實施。在以上病例中,針對越往後的病例,故事療法的作用越趨向於康復治療。一般地,和單獨實施故事療法相比,採取與其他藝術療法平行實施的形式對患者的侵襲性較小
故事治療的隱喻
隱喻(metaphor)一詞源自希臘語metaphora,意為“傳遞”,即將真實的事物用影射、模擬的方式傳達出來。諮詢師通過選擇為來訪者“量身訂製”的故事,了解和幫助來訪者,這便是隱喻治療(Therapeutic Metaphors)。
被譽為“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的米爾頓·艾瑞克森(Milton H. Erikson)。常給來訪者講一些奇聞逸事,大量使用言外之意、雙關語及幽默技巧,引起來訪者關注和疑惑。這些高潮迭起的故事,往往有出人意料的結局。在獲得徹底放鬆和成功感受的同時,潛意識也獲得改變認知的能量。後來,講故事成為他心理治療的主要模式,也成為最早的隱喻治療的實踐。
有人問他為何相信這種方法有效,艾瑞克森的回答還是一個故事:“小時候,一匹馬遊蕩到我家農場。沒有人知道它從哪兒來。父親騎上馬,把它領到路上,只有在馬離開大路或走到田裡時,才趕它回到大路。於是馬很快回到主人家。主人很驚訝,問父親,你怎么知道它是我的?父親說,我不知道,但馬知道。我所做的只不過是讓它一直在路上。”
隱喻療法為何會有療效
心理專家發現,聽故事時,人對故事本身產生反應的是左腦(意識),而對故事的結構、節奏、語調、內隱情緒等進行反應的則是右腦(潛意識)。雖然來訪者的意識在積極聆聽故事內容,但潛意識卻同時接收到大量的隱喻信息。因為治療作用於潛意識層面,因此隱喻療法最大的優勢在於能有效減低來訪者的阻抗。
隱喻故事如何講
隱喻治療的關鍵是隱喻故事的創作。來訪者可以自己創作故事,也可以通過治療師講述的隱喻故事獲得啟發。總之,治療師將根據來訪者不同的困境,靈活運用隱喻故事。一個隱喻故事可以講給一個人聽,也可以講給一群人聽。根據同一主題,可以單人或多人分別創作隱喻故事。
◎隱喻是很有力量的溝通方式
◎隱喻讓人容易領悟、學習與運用
◎隱喻是內在地圖的拓展
◎隱喻也是內在位置的移動
◎隱喻強而有力
治療性故事·幫孩子走出心靈誤區
治療性故事古已有之,神話故事講述了人們征服自然的幻想和意願,民間傳說則展示人類遠古的智慧和生活方式,宗教是通過故事向人們宣傳教義的。無論是神話故事、民間傳說還是宗教故事,往往都能讓人們得到精神寄託,在某種程度上起到安撫的作用。
但是,隨著科學的發展,故事的意義和作用越來越被忽略,科學、理性思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位置,為什麼呢?因為科學和理性思維的作用是可以被量化的,可以被考核的,而故事的功能則是潛移默化的,是看不見摸不到的。然而,故事有著神秘和強大的力量,它們能激發想像力,悄悄地無形地發揮作用,與人的頭腦和自我一同工作,它們在成為人的一部 分的同時改變著人。過分強調科學和理性思維,必然會扼殺想像力。
在現代的心理學領域,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意識到故事的力量,兒童心理故事治療導師、隱喻教育創始人鄧海文導師·認為,故事是一粒種子,可以在每個人的內在潛意識深層產生作用。同時也是一劑良藥,能對病人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
美國一個心理學家Dr. Anita Jahanson寫了一本書叫《Eating in the light of the moon》(漢譯《在月光下進食》),這本書通過故事和傳說幫助女性了解自己的內心世界,讓女性認識自身的直覺和智慧的力量,從而治療飲食紊亂。人們從美國各地帶年輕的女孩子來聽Dr. Anita Jahanson講故事,以解決她們的各種心理問題。
在教育界,越來越多的人懂得故事的重要意義和治療作用。所有的故事都有治療的可能性,如果一個故事讓人發笑,笑的人就得到了治療。如果一個故事使人哭泣,同樣也具有治療的效果。民間傳說和童話故事的主題和解決方案非常大眾化,常給聽故事的人帶來希望和勇氣,去面對生活中的艱難困苦,幫助他們找到繼續前進的路。凡是有助於恢復失去的平衡、或者重新獲得整體感的故事,都是“治療故事”。給孩子講“治療故事”,能夠讓孩子的行為或狀態重返平衡。當然專業的治療性故事需要經過故事教練、導師及督導的學習。因為每一個治療性故事在編寫的同時,父母要處在淨化的狀態,沒有投射,孩子所聽到的也是純淨有力的。
兒童心理故事治療督導鄧海文老師認為,每個人一生都有兩個生命,一個是心理生命,一個是生理生命。而啟動一個人的內在力量的覺醒,才能影響外在物質的身體。換言之,孩子內在的決定孩子外在。所以故事治療可以在任何層面,輕鬆滲透進入孩子的內在,發生一生的影響。
《故事知道怎么辦》作者·蘇珊佩羅2016年受到中國故事治療師聯盟的邀請,授課中表示,幫助孩子講故事的過程,也是父母靜心的過程。反觀父母自己,你是否有一顆和孩子共同成長的心呢?只有覺醒的父母,孩子的教育才能看到內在之光。
加拿大溫哥華的一個大學曾舉辦過國際性的研討會,專門探討教育中怎么套用講故事的方式發展想像力,他們甚至說服加拿大政府在國小用故事的方式發展想像力。通過想像來學習,是教育的重要部分,而這部分恰恰是現代教育缺失的。有資料顯示,現在孩子的注意力相對20年前大大減弱,講故事能鍛鍊孩子的想像力和注意力,所以有針對性的故事有治療的效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