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是 2012年 出版的圖書,作者是丁少群,姚淑瓊。

基本介紹

  • 作者:丁少群,姚淑瓊
  • ISBN:9787550409330
  • 頁數:233
  • 定價:35.00元
  • 出版時間:2012-12
  • 副標題:基於風險管理視角的制度分析
內容介紹,章節介紹,

內容介紹

世界上越來越多的國家意識到農業保險在農業發展中的作用,把農業保險當做一項穩定農業生產、提高農民收入和促進農業資源合理分派的重要手段來實施。然而農業保險的發展道路極其艱難曲折,其內在運行機制人們還認識不多。我國的農業保險雖在1982年就恢複試辦,但在30年後的今天依然沒能大規模全面發展,甚至還時有萎縮,成功的經驗還很少。在我國,有沒有必要大規模發展農業保險,採取何種方式去大規模開展農業保險?尚有很多巨觀制度和微觀經營技術層面的問題,需要深入研究。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基於風險管理視角的制度分析》從我國農業風險及其管理制度出發,探討了我國傳統的農業風險管理制度面臨的挑戰和以保險基金為主體的農業災害損失補償體系創新制度建立的必要性,在此基礎上對我國歷史上各階段各地商業性農業保險多形式改革試驗進行了比較研究,全面透視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理論依據:然後以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為主線,以農業風險的有效管理為切入點,研究了農戶對農業風險的認知水平及對保險的實際需求,探討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巨觀運行框架和微觀經營基礎。《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基於風險管理視角的制度分析》在巨觀運行框架方面分析了可供我國選擇的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模式、財政補貼機制與稅收支持制度;在微觀經營基礎方面.探討了政策性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機制建立的理論與路徑、逆選擇風險的生成機理與規避策略、農業風險區劃與費率分區的理論與方法,以期通過巨觀制度與微觀經營技術兩個層面的建設來共同支撐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可持續發展。

章節介紹

《政策性農業保險在我國的發展研究:基於風險管理視角的制度分析》共分為九章,具體研究內容如下:
第1章——我國農業風險管理制度及其面臨的危機與挑戰。本章從農業產量風險與價格風險的分析入手,比較了不同農業風險管理手段的作用與局限性,在此基礎上重點研究了小農體制下傳統農業風險管理行為和我國農業災後損失補償體系。主要研究結論是:農業保險是應對農產品產量風險的有效手段,小農體制下傳統農業風險管理行為存在嚴重的效率低下,容易導致要素投入降低和土地零碎分散,我國以農民自保和民政救濟為主體的農業災害經濟補償體系具有極大的脆弱性,帶來了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不穩定性;當前我國迫切需要實行農業風險管理體系的制度創新,重建適應市場經濟的以保險基金為主體的農業災害損失補償體系。
第2章——我國農業保險制度的歷史分析:試驗實踐及其評價。本章從歷史的角度追溯了新中國成立前的農業保險嘗試、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保險試驗及改革開放後農業保險的多次重複試驗、2004年以來的政策性農業保險試點等,重點考察分析了這些試驗的特徵、經驗和教訓。本書將我國農業保險試驗總結為5種組織經營模式,即商業性保險企業獨自經營模式,地方政府與商業性保險公司聯合經營模式,農村保險相互會社或保險合作社經營模式,以防為主、防賠結合的農業防災保險模式和政府部門直接或間接經辦的政策性經營模式,通過對這些模式各自優勢和不足的比較分析和評價,指出我國大規模開展農業保險的出路,只能是走政策性農業保險經營之路。
第3章——我國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理論依據。本章從保險標的屬性和國際農險實踐出發,將各國農業保險經營模式歸納為謹慎選擇的商業性保險經營和大規模開展的政策性保險經營兩種基本形式,比較了兩種基本模式的不同特徵,認為政策性農業保險是以服務於農業生產和農民、農村生活穩定為目的的經濟保障制度,具有社會保險的投保普遍性、實施強制性和財政支撐性等特徵。接著,重點探究了實施政策性農業保險的理論依據,認為政府介入農業保險的原動力在於:農業保險經營的高昂自然成本使農業保險難以商品化和市場化,需要政府介入以擴大有效需求;通過公共物品理論的分析,認為農業保險是一種宜於由政府強制提供給農民或通過激勵引導農民去消費的優效品;農業保險的發展存在明顯的外部效應,政府的介入可以節約交易費用;政府承擔綜合性、普遍性、大災性風險的能力強於市場;同時,政府還具有市場效率之外再分配的功能。
第4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風險認知與農戶需求分析。本章運用大量的問卷調查數據,分析了福建龍巖和漳州龍海兩個地區農戶對農業風險的感知狀況、農業風險管理策略、對保險的理解與認知程度、農戶保險需求與保費支付意願等。研究認為,農業產業化程度與農戶組織化程度等嚴重影響農民風險認知與參保意願;不同地區的農民對保險認可程度差異巨大,農業保險發展的市場環境不容樂觀;要進一步宣傳培育農民的保險意識和對保險產品的認知,提高農民參保的主動性和積極性;農業生產主要面對的是氣象災害的不利影響,應大力開展天氣保險的可行性研究等。
第5章——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制度模式選擇。本章在分析和借鑑國外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特徵和經驗的基礎上,提出了四種可供我國選擇的制度模式,即完全政府主導下官辦官營制度模式、政府支持下保險合作社經營的制度模式、政府主導下商業保險公司經營的制度模式和政府支持下相互保險公司經營的制度模式,並詳細比較剖析了各種制度模式具有的優勢與不足。建議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制度建立時機和制度模式選擇的決策權,應下放各省市區進行分散,由各省市區根據所在地區的制度環境和條件,從農業發展水平、農業生產風險和各參與主體行為等因素出發選擇適宜的制度模式,綜合考慮農民的接受程度、組織模式的經濟可行性和開展業務的便利性等。
第6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巨災風險分散機制研究。政策性農業保險的大規模、可持續發展,不僅需要有效的制度安排以提供有效的組織保障和制度基礎,還必須重視經營技術研究。本章從制約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經營技術障礙因素的分析出發,重點研究了農業保險巨災風險分散難的經濟學與數理理論,並結合我國實際提出了構建我國多層次農業巨災風險保障體系的建議,包括直接保險公司的農業保險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的政篥性農業再保險制度,以及作為最後保險人的國家農業巨災風險準備金制度。
第7章——政策性農業保險逆選擇風險及規避策略研究。由於農業保險的自願投保原則及農業風險的特殊性,隨著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大規模開展,農業保險的逆選擇問題日益突出。本章通過對農業保險中逆選擇風險表現形式與生成機理的研究,認為市場信息不對稱、保險公司針對農業保險的經營管理水平低下與機會主義傾向是其形成根源,逆選擇行為的存在會導致農業保險市場的價格扭曲、供求萎縮與效率損失。要規避農業保險的逆選擇風險,應廣泛開展農業保險的風險區劃與費率分區,促進區域風險一致性;同時,還可通過提高財政對保險費的補貼比例、實施一定條件下的強制投保、推行區域產量保險、調整保險期限等方式減少逆選擇行為。
第8章——政策性農業保險風險區劃及費率分區研究。本章主要以四川省樂山市油菜區域產量保險為例對農作物區域產量保險風險區劃、費率精算及費率分區的理論與方法進行了全面研究。本書利用油菜的產量數據,選取單產變異係數、災害損失率超過4%和12%的機率、農作物生產效率指數、農作物生產規模指數作為聚類指標,利用分層聚類分析法將樂山市10個區(縣)的油菜生產劃分為三個具有顯著性風險差異的風險區域,即低風險區、高風險區與中等風險區。在風險區劃的基礎上,從單產相對隨機波動(RSV)序列入手,採用參數估計法利用easyfit5.0統計分析軟體確定每個風險區的RSV序列服從的分布函式-JohnsonSB分布,再根據各風險區的單產波動情況選擇合適的保障水平計算其純費率,並在一定的經營管理費用率和風險附加的基礎上計算各風險區不同保障水平下的毛費率。最後將運算結果與實際費率相比較,提出農作物保險費率分區的現實意義。研究結果認為,作為地級市的樂山油菜生產存在三個不同等級的風險區,不同風險區域保險費率的差異性顯著,低風險區與高風險區的精算公平費率相差近5倍;計算農業保險費率時不同方法的選擇,也會影響到費率的高低,不同方法有其不同的優勢與局限性。本研究證明了參數估計法在農作物保險費率精算中具有重要套用價值。
第9章——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扶持機制研究。本章主要研究了我國政策性農業保險的財政補貼機制與稅收支持制度存在的問題與改革思路。通過對我國農業保險補貼現狀的研究,認為補貼制度缺乏法律保障、地方財政扶持呈現“短期性”特徵、補貼標準和補貼方式的確定缺乏科學性、再保險和巨災風險分散體系中的財政支持缺失;提出應儘快出台農業保險具體法規,立法明確財政扶持的制度目標、補貼險種、補貼對象,構建適合我國國情的多層次補貼體系。該部分還以關係國家糧食安全且為民眾衣食基本所需的八種大宗農作物和三類牲畜產品為政策性農業保險的主要對象,測算政府如果從保費、經營管理費、建立巨災風險基金三方面進行財政補貼所需要的資金規模。結果顯示,依照我國當前財政收支狀況,完全有能力對其進行足額補貼,即對政策性農業保險提升補貼額度、擴大補貼範圍,在財政上具有可行性。本章最後探討了政策性農業保險稅收優惠這一財政間接扶持方式的實施必要性、現狀、存在問題及改進措施,認為當前農業保險制度存在著稅惠範圍過小、稅率結構單一、營業稅稅基不合理、所得稅計征方法不科學等問題,提出通過提升稅收優惠的力度、科學界定所得稅計征標準、調整稅率結構等措施予以改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