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首先研究了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理論與方法學體系,包括基本概念、基本理論、技術方法以及實施可持續發展評價的質量管理;然後分別從社會經濟政策的環境影響評價、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價兩個角度,就基本理論、程式和內容、關鍵技術等三個方面構建可持續發展評價的實施與管理框架體系;最後,通過小城鎮“三集中,敗策、環保“三同時”策的環境影響評價以及“兩控區十五”規劃、關閉小造紙廠的環保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價等四個案例研究,初步套用了可持續發展評價的理論、技術方法與實施框架。《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可供各類政策、規劃編制與管理部門工作人員,尤其是從事環保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的管理人員,以及高校及科研院所從事政策制定與政策分析、戰略環境評價和可持續發展的研究人員、高年級本科生、研究生和教師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
  • 出版社:科學出版社
  • 頁數:295頁
  • 開本:16
  • 定價:48.00
  • 作者:包存寬 王金南
  • 出版日期:2009年2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030239652, 9787030239655
  • 品牌:科學出版社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主要內容包括:政策環境影響評價是政策層次的戰略環境評價,是戰略環境評價的核心內容,通過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深入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採取預防措施,從政策的源頭控制環境問題的產生,體現了“從源頭和過程控制”的戰略思想。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價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圖書目錄

前言
第一篇 政策蜀持續發展評價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學
第一章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評價概述
第二節 可持續發展政策體系
第三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與環境政策評價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影響評價
第二章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基本理論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理論
第二節 系統分析與複雜系統簡約處理理論
第三章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方法學
第一節 評價原則和標準
第二節 基本思路與工作程式
第三節 主要評估方法
第四節 可持續發展效率評估方法
第五節 可持續發展的影響評估方法
第四章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的質量管理
第一節 複雜工作的科學管理方法
第二節 公眾參與
第三節 評價組織能力建設
第二篇 社會經濟政策的環境影響評價
第五章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理論
第一節 政策學基本原理
第二節 政策分析的基本原理
第三節 政府缺陷理論與政策缺陷分析
第四節 政策影響發生機制
第五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程式設計的理論依據
第六章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的程式和內容
第一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系統
第二節 政策環境評價程式
第三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的基本內容
第七章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的關鍵技術方法
第一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方法論基礎
第二節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基本方法
第三節 政策環境影響的綜合快捷評價方法
第三篇 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影晌評價
第八章 中國環境政策體系
第一節 概述
第二節 中國環境政策體系的基本內容
第九章 環境政策評估的程式和內容
第一節 環境政策評估的過程
第二節 環境政策評估的基本步驟和主要內容
第十章 環境政策評價的關鍵技術方法
第一節 環境保護成本效益的確定和計量
第二節 環境經濟價值評估方法
第四篇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案例
第十一章 小城鎮“三集中”政策環境影響評價
第一節 “三集中”政策分析
第二節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
第三節 環境影響減緩措施
第十二章 環保“三同時”政策評價
第一節 “三同時”政策分析
第二節 環境影響識別與評價
第三節 “三同時”政策改進的建議
第十三章 《“兩控區十五”規劃》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第一節 《“兩控區”規劃》概述
第二節 “兩控區”控制方案確定
第三節 確定評估範圍和方法
第四節 預測評估方案結果
第五節 評估結論和建議
第十四章 關閉小造紙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估
第一節 中國關閉小造紙政策概述
第二節 評估範圍確定
第三節 評估方法選擇
第四節 政策實施影響評估
參考文獻

文摘

插圖:


第一篇 政策蜀持續發展評價的基礎理論與方法學
第一章 政策可持續發展評價與戰略環境評價
第一節 可持續發展評價概述
一、基本概念
(一)可持續發展
從字面上看,可持續發展的概念有“發展”與“可持續性”兩層含義,但核心是“發展”。《辭海》(1990)中對發展的定義是:“指事物由小變大,由簡到繁,由低級到高級,由舊質到新質的運動變化過程”;可持續性,即現存的生態狀況需要在一定福利水平上維持人類的生活,其中包括後代人的生活。但是,可持續發展的概念並不是兩個概念的簡單相加,其內涵之豐富遠遠超過了兩者之和,是可持續性在時間尺度、空間尺度上對發展的本質作出了限定(朱啟貴,1999)。
《我們共同的未來》(1987)就把發展的概念從單一的經濟領域擴大到了社會領域中那些具有進步意義的變革,指出“滿足人的需要和進一步發展的願望,應是發展的主要目標,它包含經濟的和社會的有成效的變革”。相應地,“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損害後代人滿足其需要的能力的發展”。因此,可持續發展強調了發展的時間尺度。也有學者從區域性、系統性和實踐性三個尺度重新定義了可持續發展,即“可持續發展是在不危害後代人和其他區域滿足其需要能力的前提下,以滿足當代人的福利需求為目標,通過實踐引導特定區域複合系統向更加均衡、和諧和互補狀態的定向動態過程”(曹利軍,1999)。
(二)可持續發展評價
1.可持續發展與環境影響評價的關係
可持續發展模式要求重新調整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係,這些關係的變化將不可避免地改變人們的利益分配關係。市場調節雖然有效地解決了其中的許多問題,但是,並沒有解決全部問題,這些無法由市場解決的問題被歸為市場失敗問題,要求政府給予解決,政府由此承擔了提高市場效率及直接解決市場失敗問題的責任。政策是政府解決問題的基本途徑和手段,因此政策就相應地成為保障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工具。

序言

當今世界,全球及區域可持續發展面臨的問題往往是多方面的,但是環境問題一直是眾多問題的核心。也就是說,可持續發展的核心問題是環境狀況與環境問題。如果從較為寬泛的角度理解,環境問題可以視為一條由“環境問題產生”到“環境問題解決”的因果鏈,那么,影響這條環境因果鏈的因素可以分為影響環境問題產生的因素、影響環境問題解決的因素和影響環境問題的背景因素等三類。相應地,從環境影響因素類型出發,政策可分為上游型政策、下游型政策和背景型政策:上游型政策,如經濟政策、產業政策、技術政策、能源(類型與價格)政策、財政政策、城鄉建設政策、扶貧政策等,處於這一因果鏈的上游,與是否導致環境問題及其嚴重程度密切相關,尤其是往往從根源上能夠直接影響環境問題的產生;下游型政策,如環境管理法規、環境技術、環境投資、國際合作等處於環境因果鏈的下游,與如何控制、治理、管制環境問題有關。這些政策主要由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負責制訂與實施,通常是著眼於解決已經產生的、比較突出的環境問題;背景型政策,此類政策直接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公民的環境意識、市場制度等相關,既影響著環境問題的產生,又影響著環境問題的解決。這三類政策尤其是前兩類政策是解決環境問題這一人類社會可持續發展面臨的核心問題的關鍵所在。相應地,可持續發展評價的關鍵環節就是對這兩類政策的評估,尤其是社會經濟政策的環境影響評價和環境政策的社會經濟影響評價。
政策環境影響評價是政策層次的戰略環境評價,是戰略環境評價的核心內容,通過對資源環境承載能力進行深入分析、預測和科學評價,採取預防措施,從政策的源頭控制環境問題的產生,體現了“從源頭和過程控制”的戰略思想。因此,政策環境影響評價是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工具和手段。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