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那人

支那人

支那,亦作至那、脂那、摩訶至那國等,可能起源自梵文(cīna),與震旦同義,原為古印度佛教經典對中國的稱呼。古印度佛教徒稱印度為中國,稱中國為支那,隨著佛教流行,這個名稱被傳播到中亞與東南亞,也影響了西歐。

這一辭彙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江戶時代之後日本民間成為一種對中國的普遍非正式稱呼。此用語在明治維新之後傳回中國,也在中國知識份子中使用,但隨著中日關係惡化,在抗日戰爭以後至現代,在中國地區,這個名詞被視為是一種種族歧視用語,用來貶抑中國人。在經中華民國政府抗議後,日本政府官方已宣布不再於正式場合使用這個名詞。中國目前視支那為一種具貶義的歧視字眼,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或稱呼中國人為“支那人”,對中國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侮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支那人
  • 外文名:Chinaman(中性偏貶義)Chink(貶義)
  • 泛指:中國人
  • 出現時間大乘佛教經典
  • 日語:シナ
發展歷程,爭議,

發展歷程

支那”一詞,最早出現於隋唐譯出的相關大乘佛教經典,以支那作為對中國的稱呼。在唐代之前的佛經,又稱中國為震旦[7]。學者一般相信,支那與震旦源自同一個語根。
在印度古代,又有支那與小支那的區分,中國相當於支那、大支那、摩訶至那,小支那為中國的某個屬國[8]。在《華嚴經》中,將中國與疏勒並舉,因此小支那可能是指疏勒或是于闐義淨《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中的夾注,認為支那指廣州,莫訶支那為唐朝京師(長安洛陽)。
“Mahachinasthana”為古印度對中國秦王朝的稱謂,“Maha”意為“大”,“china”是“秦”的音譯,“sthana”意為“國境”。唐朝僧侶在其著作將古印度對中國的呼稱“Mahachinasthana”音譯成了“摩訶脂那國”、“摩訶至那國”、“摩訶震旦”等。“Mahachinasthana”的意譯應為“大秦國”。不過唐朝僧侶並沒有意譯它,而是對它進行了音譯,於是漢語典籍中便開始出現了一組同義音譯詞:“脂那”、“至那”、“震旦”、“支那”等。因此“支那”比較多見於佛教經典。“支那”一詞由中國九世紀初傳入日本。
在基督山伯爵第38章里:稱東南亞人為印度支那人——“您太過獎了,但我覺得自己除了能和阿加多先生或羅斯希爾德先生這些百萬富翁一爭高低以外,別無所長,我到巴黎又不是去做投機生意的,所以遲遲未去。現在您的好意使我下了決心。這樣吧,我親愛 的馬爾塞夫先生(這幾個字是帶著一個極古怪的微笑說的),我一到法國,就由您負責為我打開那個時髦社會的大門,因為我對於那個地方,象對印第安人或印度支那人一樣知之甚少。”
支那梵文:cina)原為隋唐時佛教僧侶對梵文中稱謂中國的一種漢字音譯,譯作至那、脂那等,一般出現在漢譯佛教經典中。這一漢字辭彙於9世紀初通過佛教交流傳入日本。
18世紀初,日本學者在學習蘭學(荷蘭學)時,將“支那”一詞與西方辭彙“China”對應起來,作為其在日語中的梵音譯詞。(China英音譯詞則為チャイナ)明治維新後,“脫亞入歐”的思潮在日本日益興盛,“支那”一詞開始在日語中大面積地替換原有對中國的各種稱呼。在日語中,該詞的漢字寫法與中文一致:支那,假名為“シナ”,羅馬字拼寫法一般有兩種:“shina”(平文式羅馬字)或“sina”(訓令式羅馬字)。
甲午戰爭令日本開始躋身東亞地區強權的行列,而中國的國力則進一步衰弱。
在1912年中華民國成立,中國有了一個新的正式稱呼“中華民國”,但“中華民國”這個國號並沒有立即得到世界各國的承認。清王朝倒台後,中國發生了內亂,各省獨立,南方的革命黨在南京成立了一個叫中華民國的臨時政府,但那時中華民國的範圍只限於南方數省,北方的大片土地並不屬於中華民國。此時清王朝倒台,已不能稱中國為“清國”了;而稱中華民國也不合適,一是因為那時中華民國還不能代表全國(南北和談後北方才承認中華民國的國號);二是因為日本政府一段時間內並沒有正式承認中華民國。在此情況下,日本政府放棄“清國”的稱呼轉而用民間慣用的“支那”一詞稱呼中國。
1913年7月日本政府明文規定:今後不論中國的國號如何變化,日本均以 “支那”稱呼中國。
1930年代時,日本已決定在外交正式場合棄用,但是“支那”一詞依然為日本上下廣泛使用。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戰敗之後,“支那”一詞才從日語的正式場合中被迫退出。
清朝末年,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把中國稱為“清國”或“大清帝國”,比如把甲午戰爭稱為“日清戰爭”。日本在甲午戰爭後開始使用支那一詞來稱呼中國,用於代替清政府國民政府,日本於二戰戰敗後停用,只為部分日本右翼等反華人士以及激進台獨支持者所用。另外,東海及南海的日文稱呼則以發音相同的片假名“シナ”(Shina)以避免使用漢字稱呼。 部分極端民族主義人士認為其帶有侮辱性。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政府接受中華民國政府的強迫,媒體、教科書、公文、公務員對支那的公開稱呼都禁止。
二戰後,這個用語在日本正式的公開場合已經不再使用,但日本民間和部分右翼人士仍用支那人稱呼中國本部的中國人。在匿名論壇(如:著名的2ch)用支那人稱呼中國人的人仍有不少。

爭議

然而問題在於,部分人認為一個稱呼在聽者耳里為蔑稱,即賦予了其相應的感情色彩,那就是蔑稱。譬如:非裔美國人(即美國黑人)中,很多在種族上屬尼格羅人種,但部分人認為稱呼黑人是“尼格羅(en:Negro)”是蔑稱。再如英語中 en:Chinaman (中國佬)從字面上是“中國人”的意思,但中國人認為有貶低的意思。或者日本自稱的 やまと 的漢字寫法可以是“大和”,也可作“倭”,但現代中文中稱呼日本人為“倭”或“倭人”往往有輕蔑的意思。
支那人
自從日本學者福澤諭吉提出“脫亞入歐”的主張和日本在中日甲午戰爭的勝利,日本許多學者歧視中國特別是清國的落後。而改用“支那”稱呼中國。嘲笑中國為“東亞病夫”。因此,“支那”由它本義和褒義變為歧義詞。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30年代,成為蔑稱中國的貶義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