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序系統學派

支序系統學派(Hennig 1950, 1966)創立於20世紀五、六十年代,最初被稱為系統發育系統學(Phylogenetic Systematics)。它與傳統的進化系統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用經驗的方法重建生物的系統發育關係,並套用嚴格的進化原理,而不是只根據主觀的特徵加權,形成分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支序系統學派
  • 創立時間:20世紀五、六十年代
  • 地位:系統發育系統學
  • 影響與作用:給生物系統學的研究帶來了活力
簡介,基本要求,支序系統學派與演繹方法,影響與作用,

簡介

它與表型學的不同之處在於它嘗試找出分類單元間的譜系關係,而不是表型的或總體相似性的關係。Cladistics支序系統學派認為,判別系統發育關係遠近的唯一標準是共同祖先的近度(recency of commonancestry),共同祖先關係可以通過特徵的分布分析來發現,支序學派將特徵分為祖征(plesiomorphy)、共有祖征(symplesiomorphy)、衍征(apomorphy)、共有衍征(synapomorphy)和自體衍征(autapomorphy),認為只有共有衍徵才是共同祖先的證據,共有祖征及由趨同進化和平行進化形成的相似性均不能作為共同祖先的證據。

基本要求

支序系統學派強調分類系統必須嚴格反映系統發育關係,認為只有在共同祖先基礎上根據共有衍征建立的單系類群( monophyletic group;包括一個共同祖先的所有後裔)才是生物學上有意義的、真正的自然類群,支序分析的基本目標就是尋找單系群。支序系統學派不接受根據共有祖征建立的並系類群( paraphyletic group;包括一個共同祖先的部分後裔)和根據趨同現象建立的多系類群( polyphyletic group;包括多個共同祖先的後裔)。

支序系統學派與演繹方法

支序系統學派引進哲學上的假設--演繹方法(hypothetico-deductive methods)進行系統發育關係的假設與檢驗,提出了外群比較(out-group comparison)等方法進行特徵演化極向(polarity)的判別,引進了簡約法則(parsimony)進行同源特徵的一致性(congruence)檢驗,經過近幾十年的不斷改進和完善,該學派已建立了一整套科學的理論依據和實用的計算方法的體系。由於其嚴謹的方法論、清晰的推理過程與表達方法及其所得結果的可檢驗性,支序系統學已被大多數生物系統學工作者所接受,成為當今生物系統學研究的主要理論與方法,並在國際範圍內對生物系統學的研究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其套用已擴展到生物地理學、分子生物學、生態學、協同進化、生物多樣性等進化生物學的諸多研究領域。

影響與作用

在生物系統學理論發展的同時,隨著近年來分子生物學的迅速發展,快速分析蛋白質和DNA結構成為現實,從基因密碼直接探討生物的進化歷史已成為可能,分子系統學(molecular systematics)應運而生。保守基因的核苷酸已被證明可用來獲取眾多的特徵用於系統發育的推斷,18S rDNA已被發現適合於許多昆蟲類群的系統發育重建(Wheeler 1989)。新的方法與新的手段,給生物系統學的研究帶來了活力與挑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