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食習性

攝食習性

攝食習性是指動物攝食過程中,攝食部位、攝食方式、攝食高度等的總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攝食習性
  • 外文名:feeding habit
  • 內容:攝食部位、攝食方式、攝食高度
  • 作用:保障身體各器官的功能等
  • 特點:多樣性
  • 學科:動物生態學
爬行動物的攝食習性,水生動物的攝食習性,兩棲動物的攝食習性,哺乳動物的攝食習性,鳥類的攝食習性,

爬行動物的攝食習性

大多數蜥蜴吃動物性食物,主要是各種昆蟲。壁虎類(Gekkonids)夜晚活動,以鱗翅目等昆蟲為食物。體型較大的蜥蜴如大壁虎(蛤蚧,Gekkogecko)也可以吃小鳥,其他蜥蜴為食物。巨蜥(Varanus)則可吃魚、蛙甚至捕食小型哺乳動物。也有一部分蜥蜴如鬣蜥(Agama)以植物性食物為主。由於大多數種類捕吃大量昆蟲,蜥蜴在控制害蟲方面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蛇為肉食性動物,主要捕食活體動物和鳥類。蛇類的食物主要有鼠類、鳥類、昆蟲、蛙類、黃鱔、泥鰍、魚類、蜥蜴等。蛇飢餓時,也捕食同類。蛇以哪些食物為主,往往受到它棲息環境的限制。同時,季節的變化也影響著蛇的食性。在自然條件下,蛇忍耐飢餓的能力很強,在有水源保障的情況下1年不進食,仍然可以生存。蛇捕食時,是將獵物整體吞下。毒蛇捕食較無毒蛇。當捕到獵物時,毒蛇會將毒液快速注入其體內,而獵物被咬後2~3分鐘會中毒死亡,毒蛇即開始吞咽。而無毒蛇捕食到較大動物時,會用自己的身體把動物纏繞擠壓窒息,然後再慢慢吞咽。
烏龜是雜食性動物,以動物性的昆蟲、蠕蟲、小魚、蝦、螺、蚌、植物性的嫩葉、浮萍、瓜皮、麥粒、稻穀、雜草種子等為食。耐飢餓能力強,數月不食也不致餓死。烏龜為變溫動物。水溫降到10℃以下時,即靜臥水底淤泥或有覆蓋物的鬆土中冬眠。冬眠期一般從11月到次年4月初,當水溫上升到15℃時,出穴活動,水溫18℃~20℃開始攝食。烏龜壽命一般講能活100年,據有關考證也有300年以上的,有的甚至過千年。烏龜的生長較為緩慢,食蠕蟲、螺、蝦、小魚等,烏龜食性較廣,稻穀、小麥、豌豆、小魚、蝦、昆蟲、蝸牛等均吃,其中最喜歡吃的食物是小魚、蝸牛、玉米和稻穀。

水生動物的攝食習性

獅子魚體型小,最大約30公分長。體長形,柔軟,蝌蚪狀;皮膚鬆弛,無鱗,而有時具小刺。背鰭長,腹鰭於頭下,形成吸盤,用以吸附海底。分布於北大西洋、北太平洋及南北極冷水區。有些種,如北大西洋的獅子魚,生活於沿岸,另些,頭肛獅子魚屬的粉紅色種類棲居於深海。蓑鮋又稱獅子魚,鮋形目鮋科蓑鮋屬魚類的通稱。約有9種。中國產5種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暖水海域,為小型海洋魚類。
淡水魚是最常見的淡水生物。它是居住於淡水的魚類。地球的淡水面積少,淡水魚種類卻異常豐富,占總魚類的 41.2% 。全球魚類約28000種(己記載為26000多種),淡水魚約10700種。雖然總數比海水魚少,但淡水水域只占總水域2.5%,故淡水魚比海水魚豐富得多。平均每種海水魚可棲息的水體要比淡水魚高出7500倍。由於內陸河川常被分隔,致使淡水魚易於特化,所以在可棲息水體比海水魚少的情況下,仍有眾多種類。 淡水魚食蟲類等水中小型生物。

兩棲動物的攝食習性

兩棲動物3個目的體形異,它們的防禦、擴散、遷移的能力弱,對環境的依賴性大,雖然有各種生態保護適應,但比其它綱的脊椎動物種類仍然較少,其分布除海洋和大沙漠外,平原、丘陵、高山和高原等各種生境中都有它們的蹤跡,最高分布海拔可達5000米左右。它們大多晝伏夜出,白天多隱蔽,黃昏至黎明時活動頻繁,酷熱或嚴寒時以夏蟄 或冬眠方式度過。以動物性食物為主,沒有防禦敵害的能力,魚、蛇、鳥、獸都是它們的天敵。
非洲牛箱頭蛙是肉食的,而且非常貪吃,它們的獵物包括昆蟲、小鳥、小爬行動物、兩棲動物、齧齒動物等等,甚至會同類相食。 非洲牛箱頭蛙攻擊性很強,一次最多能跳出3米以上,它們會受到運動的刺激,幾乎會向跳躍範圍內的任何運動物體猛撲過去,然後將獵物整個吞下,獵物會窒息而死,或者在被消化前休克。如果獵物太大,非洲牛箱頭蛙甚至會吐出自己的胃,等到下一頓再吃它。非洲牛箱頭蛙長著像突出物的牙樣結構,據說當這些巨蛙合攏嘴巴時,它們的牙齒感覺就像碎玻璃。
牛蛙的食物構成以動物性飼料為主,尤其喜食活餌。在不同的發育階段,食性也不盡相同。蝌蚪可餵以蛋黃、血粉、角粉等,也可用豆漿、麩皮、麵粉等。幼蛙及成蛙的食物範圍包括:環節動物,如蚯蚓;節肢動物,如甲殼類蝦;軟體動物,如螺、蚌;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的幼體及哺乳類的內臟等。牛蛙生性貪婪,生長季節食量較大。用餌料盤餵食時,成群爭搶上盤,體弱、個小的往往被擠出盤外。牛蛙的最大胃容可達空胃容的l0倍。6~8月是攝食旺季,每月每隻平均攝食160g人工飼料。平均每天食5克為宜。牛蛙生性兇殘,經常發生大蛙吃小蛙的現象。因此,人工養殖牛蛙要大小分養,儘量避免其同類相殘。牛蛙能吃也耐飢。在食物極度缺乏時,牛蛙的新陳代謝水平會自然降低。在低溫冬眠期,牛蛙可以承受4個月至1年的飢餓,體重大幅度減輕。
鱷魚(Crocodile)唯一存活至今的初龍。冷血之卵生動物,長久以來的改變甚少,唯一水中或水陸的獵食者及清道夫。屬脊椎類兩棲爬行動物,其性情大都兇猛暴戾,喜食魚類和蛙類等小動物,甚至噬殺人畜。鱷魚主要以魚類、水禽、野兔、鹿、蛙等為食,屬肉食性動物。

哺乳動物的攝食習性

大多數熊食性很雜,既食青草、嫩枝芽、苔蘚、漿果和堅果,也到溪邊捕捉蛙、蟹和魚,掘食鼠類,掏取鳥卵,更喜歡舔食螞蟻,盜取蜂蜜,甚至襲擊小型鹿、羊或覓食腐屍。但是北極熊比較特殊,主要吃魚和海豹。熊的視覺和聽覺都不十分靈敏,但嗅覺非常發達。熊一般是溫和的、不主動攻擊人和動物,也願意避免衝突,但當它們認為必須保衛自己或自己的幼崽、食物或地盤時,也會變成非常危險而可怕的野獸。
馬的味覺感知能力一般,因此採食面很寬馬依靠味覺進行咬嚼性探究括動,馬口腔和舌分布有味覺感受器,亦叫味蕾。這些味蕾多集中於輪廓狀乳突、蕈狀乳突和葉狀乳突之中。馬的味覺感受並不靈敏,因此,馬採集食物的範圍很廣,馬也是最容易飼養的動物之一。很多的飼料馬都能適應,有的甚至是比較粗糙、適口性很差的飼料。在我國北方牧區,冬天馬匹主要採食草地枯草,有時甚至是樹枝和落葉,補飼是有限的。農區的有些秸稈馬也都食用,切鍘和適當粉碎更好。馬的味覺有很強的偏好馬雖然採集的範圍很寬,但對食物中的味道還是有所偏好。馬對苦味不敏感,對甜味和酸味的感受較為強烈。馬喜甜味而拒酸味。帶有甜味的飼料,如胡蘿蔔、青玉米、苜蓿草、糖漿這些都是馬最愛食用的。
蝙蝠類動物的食性相當廣泛,有些種類喜愛花蜜、果實,有的喜歡吃魚、青蛙、昆蟲,吸食動物血液,甚至吃其他蝙蝠。一般來說,大蝙蝠類一般以果實或花蜜為食,而大多數小蝙蝠類則以捕食昆蟲為主。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的蝙蝠許多以植物的果實為食,它們的食量很大。約有70%的蝙蝠捕食昆蟲,它們通常發出超音波探索獵物,多在空中捕食。蝙蝠捕食獵物十分敏捷,某些蝙蝠直接用口捕食,有些用翅膀攔截獵物到嘴裡,有的用尾膜像勺子一樣將蟲子舀到嘴裡,捕食方法十分多樣。蝙蝠的食蟲量很大,每個晚上能吃掉約三分之一自重的昆蟲。
食肉的蝙蝠很少,可能有兩種假吸血蝠經常捕食嚙齒類、小型鳥類、蛙和蜥蜴,目前對它們的行為了解很少,也不能確定它們是否是主動捕食。有的蝙蝠會釣魚,墨西哥兔唇蝠一個晚上能捕獲30多條小魚。食魚的蝙蝠僅有墨西哥兔唇蝠、索諾拉鼠耳蝠和大足鼠耳蝠。食魚蝙蝠的特點是腿長腳大,趾上有鋒利的鉤形爪。捕食時多貼近水面,用超音波探測小魚激起的浪花,伺機用腳抓住獵物。吸蜜的蝙蝠在生活習性上與蜂鳥有相似之處。它們進化出適宜吸蜜的特徵,比如口鼻長且細,下顎驟然減小,有細長且延展性好的舌頭。在吸蜜的同時,蝙蝠也為植物傳粉,尤其是一些在夜間開放的植物。

鳥類的攝食習性

鳥的食物多種多樣,包括花蜜、種子、昆蟲、魚、腐肉或其他鳥。大多數鳥是日間活動,也有一些鳥(例如貓頭鷹)是夜間或者黃昏的時候活動。許多鳥都會進行長距離遷徙以尋找最佳棲息地(例如北極燕鷗),也有一些鳥大部分時間都在海上度過(例如信天翁)。
火烈鳥以小蝦、蛤蜊、昆蟲、藻類等為食。覓食時頭往下浸,嘴倒轉,將食物吮入口中,把多餘的水和不能吃的渣滓排出,然後徐徐吞下。火烈鳥性怯懦,喜歡群居。在非洲的小火烈鳥群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鳥群。火烈鳥不是嚴格的候鳥。只在食物短缺和環境突變的時候遷徙。遷徙一般在晚上進行,在白天時則以很高的飛行高度飛行,目的都在於避開猛禽類的襲擊。遷徙中的火烈鳥每晚可以50~60公里的時速飛行600公里。喜群棲,常萬餘只結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