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影構圖

攝影構圖

攝影構圖是照片畫面上的布局、結構。其具體含義是運用相機鏡頭的成象特徵和攝影造型手段,根據主題思想的要求,組成一定的畫面,使客觀對象比現實生活更富有表現力和藝術感染力,更充分更完美地揭示一定的內容。畫面結構要做到:明確主題、辨別主次、棄繁就簡、布局適宜。主體突出,恰當襯托以陪體和背景,使畫面既不雜亂,又不單調,多樣而統一,鮮明而簡練。簡潔、多樣、統一、均衡是構圖的基本要求。不加選擇、不分主次、紀錄式的自然主義與形式脫離內容,把形式視為藝術中的唯一重要因素的形式主義傾向,都是構圖中堅決反對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攝影構圖
  • 外文名:CAMERA COMPOSITION
  • 類型:概念
  • 常用方法:三分構圖法
相關概念,構圖,構圖的目的,構圖的性質,常用構圖,相關要點,創作構圖,空白留取,畫面均衡,線條的表現力,影調動勢,相關書籍,

相關概念

構圖

指將現實生活中的三維空間環境下的物體利用視覺特徵,有機的再現由邊角限定的二維空間內,並擔負著突出主體、吸引視線、簡化雜亂,給出均衡和諧畫面的作用,並通過畫面構造傳達闡釋更多的信息,反映作者對一事物的認識和感情。
構圖一詞是英語COMPOSITION的譯音,為造型藝術的術語。它的含義是:把各部分組成、結合、配置並加以整理出一個藝術性較高的畫面。在《辭海》中,談到"構圖"為藝術家為了表現作品的主題思想和美感效果,在一定的空間,安排和處理人、物的關係和位置,把個別或局部的形象組成藝術的整體。在中國傳統繪畫中稱為"章法"或"布局"。這個術語中包含著一個基本而概括的意義,那就是把構成整體的那些部分統一起來,在有限的空間或平面上對作者所表現的形象進行組織,形成畫面的特定結構,藉以實現攝影者的表現意圖。總之,構圖就是指如何把人、景、物安排在畫面當中以獲得最佳布局的方法,是把形象結合起來的方法,是揭示形象的全部手段的總和。
夜晚湖泊攝影構圖夜晚湖泊攝影構圖
構圖還需講究藝術技巧和表現手段,在我國傳統藝術里叫"意匠"。意匠的精拙,直接關係到一幅作品意境的高低。構圖屬於立形的重要一環,但必須建立在立意的基礎上。一幅作品的構圖,凝聚著作者的匠心與安排的技巧,體現著作者表現主題的意圖與具體方法,因此,它是作者藝術水平的具體反映。概括地說,所謂構圖,也就是藝術家利用視覺要素在畫面上按著空間把它們組織起來的構成,是在形式美方面訴諸於視覺的點、線、形態、用光、明暗、色彩的配合。
構圖是表現作品內容的重要因素,則作品中全部攝影視覺藝術語言的組織方式,它使內容所構成的一定內部結構得到恰當的表現,只有內部結構和外部結構得到和諧統一,才能產生完美的構圖。

構圖的目的

 
每一個題材,不論它平淡還是宏偉,重大還是普通,都包含著視覺美點。當我們觀察生活中的具體物象-人、樹、房或花的時候,應該撇開它們的一般特徵,而把它們看作是形態、線條、質地、明暗、顏色、用光和立體物的結合體。通過攝影者運用各種造型手段,在畫面上生動、鮮明地表現出被攝物的形狀、色彩、質感、立體感、動感和空間關係,使之符合人們的視覺規律,為觀賞者所真切感受時,才能取得滿意的視覺效果-視覺美點。也就是說,構圖要具有審美性。正象羅丹所說的"美到處都有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美。";作為攝影者,不過是善於用眼睛渤視大自然並把這種視覺感受移於是畫面上而已。
但構圖不能成為目的本身,因為構圖的基本任務,是最大的可能闡明藝術家的構思。
構圖的目的是:把構思中典型化了的人或景物加以強調、突出,從而捨棄那些一般的、表面的、繁瑣的、次要的東西,並恰當地安排陪體,選擇環境,使作品比現實生活更高、更強烈、更完善、更集中、更典型、更理想,以增強藝術效果。總的來說,就是把一個人的思想情感傳遞給別人的藝術,這話可真切地表達了構圖的目的。

構圖的性質

 
構圖和設計可以通用,因為它們的含義是一樣的。設計的精確概念和它的原始含義是構思,即藝術家為了明確而動人地表達自己的思想而適當安排各種視覺要素的那種構思。
構圖不僅指具體操作,而且還意味著把整個形態作為與複雜的攝影規則相聯繫而描繪的對象,把自然物象引入到一個現實的境界,成為不同於自然的一個獨立存在的世界。任何一幅優秀的攝影作品都是一個複雜的思想藝術的統一體。作品的複雜性是由生活的複雜性決定的。然而在畫面處理上貼切自然,五彩繽紛,渾然天成,絕少斧鑿痕跡,這是什麼緣故呢?原在就在於攝影者在創作時,就象"工師之建宅",經過一番選擇提煉,籌劃安排,組織結構上下了功夫,在"經營位置、置陣布勢"中體現了攝影者對生活的理解和匠心獨運。因此,我們在創作中一定要進行一系列的組織安排,巧思結構,精心布局,突出主要的方面,強調出本質的東西,並把作品的主題思想體現到鮮明的形象組織中去。
構圖學就是要研究一切構圖的結構形式和規律,研究構圖結構的原理和原則,研究構圖和各種思維形式的對應關係。構圖學必須建築在全部思維科學的基礎上。
但構圖是否也反映了客觀事物的規律,至今人們仍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有人認為"畫無定法",因為客觀事物千變萬化,情感思想內容更是紛紜複雜,所以誰也講不出構圖結構的規律。恩格斯說"自然界中的普遍性的形式就是規律",因此可見,規律就是普遍性的形式。實踐證明,構圖結構是有一定的規律的,在中國畫論時的"經營位置、布置、布局、結構、光色"等都是有關構圖規律精闢論述。
在中國傳統繪畫中把構圖結構稱為"章法"或"布局","展紙作畫章法第一"。位置經營如同圍棋,下子格格皆可落,切勿亂迷。素紙也可處下落墨,切記不可胡亂抒筆。棋有棋路,畫有畫理,一筆走失如棋敗局。古人將章法(構圖)比作下棋,攝影變如此,也要有一定的章法與布局,置陣布勢。
因此構圖稱為畫面總要,所謂總要就是綱要、概要的意思,畫面構圖象寫文章一樣,做到有章有法,有次有主,相互呼應,虛實對比,藏露隱現,簡繁適中,疏密無間等的構圖規律,服從於主題表現的要求,同時又要取得整體形式感的完美和諧的統一,這就是構圖最終的目的。

常用構圖

三分構圖法
無論是拍攝人像還是拍攝風景,構圖的好壞都直接影響到畫面的美感,這就是為什麼在拍攝同樣景物時有些人拍的好看,而有些人拍的就不是很好看的原因。下面介紹一種攝影中最常用的構圖手法——三分構圖法。
在攝影構圖時,將畫面的橫向和縱向平均分成三份,線條交叉處叫做趣味中心。當在觀察一副照片時,目光會優先被吸引到趣味中心的位置,所以在拍照時儘可能將主體事物安排在趣味中心的附近。當然,在使用三分法構圖時也可以將景物放置在黃金分割線處,這樣的話從視覺上看會比較美觀一些,比如建築物或者是地平線等等。其實在很多的單眼相機中,包括一些卡片相機中都內置有構圖輔助線功能,開啟這個功能相機會自動的在取景器中添加構圖輔助線,來幫助進行構圖。三分法對橫畫幅和豎畫幅都適用,按照三分法安排主體和陪體,照片就會顯得緊湊有力。

相關要點

創作構圖

攝影創作是一種最少固定最多例外,最少常規最多變化的精神勞動。當一個攝影者的頭腦被一個真實的情感意象所吸引、占有,又有能力把它保留在那裡並用視覺形象表現出來時,他就會創造一個好的構圖。攝影創作離不開構圖,就象上面所談的和寫文章離不開布局和章法一樣,它是作品能否獲得成功和重要因素之一,創作與構圖的關係就是那樣密切。
1、主題的形成
創作原意是藝術家形象的活動,藝術之所以不同於生活的複製主要飲食著創造和想像,包含著攝影者觀的激情和創造力,包含著形象思維力和概括力。無疑地,每個攝影者在他生活的任何瞬間,都有可能被某種思想感情所占據或激動,有時候這些思想感情使他難以擺脫。於是就開始在現實生活環境中熱心地尋覓這種思想感情的表現。攝影者在生活的瞬間中創造出攝影藝術作品來,這是一種奇特而高漲的激情形式。因此有些人把這種激情稱作為"靈感"的東西。這種靈感,心理學家認為是在創造活動中出現的一種心理現象。靈感是因思想高度集中突然爆發出來的創作能力。但靈感不是憑空而來,往往是經過一番苦思冥想後出現的,靈感的來臨常常帶有一定的偶然性,有時是在無意之中被觸發的。激發靈感的機緣很多,各種啟發因素的作用實際上是促使攝影者在想像中流動的,瞬間的未定形的思想感情明朗化並找到感性顯現的美的形式。周恩來同志說過,"長期積累,偶然得之",他解釋,"這種偶然得之是建築在長期的生活和修養基礎上的。從司空見慣的東西中,唯獨天才的藝術家才能夠發現美創造美"。正象羅丹所說的,"美到處都有,只有真誠和富有情感的人才能發現它"。生活和美緊緊聯繫在一起,生活中的一切無不飲食著美的因素,關鍵在於藝術家的敏感和想像力。藝術家的高於常人的敏感來源於不斷地努力觀察生活和藝術修養
攝影創作的主題挖掘是來自於生活的。主題的形成引起攝影者更強烈的創作欲望和創作衝動。主題是靈魂,是屬於思想性的東西。"意在攝先"是說在攝之前必須立意,意也就是主題,主題形成離不開社會實踐主題一是攝影家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逐步孕育而成的,二是從材料中提煉出來的。
2、主題與構圖的關係
主題確立後,藝術構思是形象思想最活躍的階段,在這個階段里雖有形象,但不是實踐階段。因此,事實上還有若干細節或人物形象可能尚有疏漏,而要完成創作意圖,必須具體地把在構思中的形象和畫面描繪出來。如何表現是個技巧問題,但技巧正是整個構思的組成部份,而構思的成熟又取決於認識的深度。為了獲得表現力,藝術家在畫面上說尋找"造型動機"物體結合和各種變化,以便找出其中最優秀的一種,這就是構圖。
作品的構思正是從構圖上體現出來的,沒有構思也就沒有構圖,構圖的過程正是構思發展和深主題的過程。
每個藝術家都生活在現實的社會裡,有自己紮根的土壤-人民和生活。離開了這沃土,生命之樹就會枯萎,藝術之光就會熄滅。作品總是體現著作者對生活的感受、思索、判斷和結論,透過作品可以看出作者的素養、思想、性格、情趣、要求和願望,在作品的後面是作者的個性,在真正的創作活動里,形象是具有強烈個性的。
構圖有它自身的規律和方法,攝影者根據他們內在的敏感來進行構圖,造型藝術是視覺的藝術,靠眼睛就能分辨出構圖的好壞。構圖在其品質上的特徵,首先應當使觀賞者不用去看作品標題,也無需介紹和註解,憑視覺直覺立刻可感受到作者的意圖。作者不能靠文字達意,用標題說話,靠人、物、景和整個畫面的結構去表現作者所要表達的感情和對生活的熾熱的愛。作品的主題思想,正是通過作者塑造的栩栩如生的具有鮮明個性的典型形象體現出來的,只有這樣的作品,才能使觀眾產生如聞其聲,如見其人,如臨其境的真切感。
所以在攝影創作進行構圖過程之前,先要尋找創作動機(立意的動機、造型的動機),而構圖則是創作藝術作品的一個過程,構圖是藝術作品一切因素的綜合。這種綜合,是能夠更全面地、更有力地表現作者思想意圖,也就是把作者的思想體現到可以感觸到的藝術作品形式的過程,所以,構圖正是按照藝術作品的內容把形式的一切因素連線在一起的。
黃金分割構圖下的美姿構成
如果我們已經清楚了黃金分割的構圖形式和人體比例,拍攝的時候就可以將被攝者安排在黃金比例上,並使被攝者的身材或面部也符合黃金分割構成。下面我通過一系列的示例,來分析在這種構圖形式下,美姿和構圖應該如何結合。
1、 身體和臉部處在黃金分割線或黃金分割點上
當被攝者美姿的重心點不僅僅在臉上,還要通過一些肢體語言或眼神、道具、環境、空間感等來綜合體現時,畫面需要一定的空間去展現。例(圖4)中,模特抬起的手臂帶來優雅的弧形,使身體的重心落在胳膊的中部,構圖時為了獲得飽滿的畫面和平衡畫面的輕重,我選擇把胳膊的肘部放在畫面的中心,而把模特的臉部放在左側的黃金分割線上。(圖5)中,模特向上抬起的手和手中的道具形成畫面的重心點,構圖時就可以使之處在畫面的中心,把臉部安排在左側的黃金分割點上。
陪體作用 
陪體在畫面的地位和作用
陪體是指畫面上與主體構成一定的情節,幫助表達主體的特徵和內涵的對象。組織到畫面上來的對象有的是處於陪體地位,它們與主體組成情節,對深化主體內涵,幫助說明主體的特徵起著重要作用。畫面上由於有陪體,視覺語言會準確生動得多。它的作用有如下幾個特點:
1、陪體深化主體的內涵。從作品《技革迷》來說明,畫面的主體是兩個工人,陪體是機器齒輪和桌上的飯,機器與工人和飯一起構成了生產技革的情節。由於作為陪體的大型機器旁邊,工作桌上擺著的盛飯、工人正在聚精會神的研究,使情節中潛藏著許多的內涵,機器和桌上的飯,是工人的形象語言,它反映了工人在四化建設中,廢寢忘食地搞技革的真實寫照,這裡陪體所幫助表達的視覺語言是文字難以表達的。
2、畫面處理好陪體,實質上就是要處理好情節。陪體的選擇要能用來刻畫人物的性格,說明事件的特徵,也就是要有典型性(如《晚年樂》)。
3、畫面陪體的安排必須以不削弱主體為原則,不能喧賓奪主,陪體在畫面所占面積多少,色調的安排,線條的走向,人物的神情動作,都要與主體配合緊密,息息相關,不能游離於主體之外。由於畫面布局有輕重主次之分,所以陪體在畫面上常常是不完整的,只需要留下能夠說明總是的那一部分就夠了。陪體全,主體會削弱,不要貪大求全,要從實際效果出發,取捨人有分寸感。
4、陪體的處理也有直接和間接處理,有時陪體不直接見諸於畫的情況,我們說陪體雖是與主體構成情節的對象,但有一些畫面與主體構成情節的對象不在畫面之中,而在畫面之外。畫面上主體的動作神情是與畫面以外的某一對象有聯繫,這對象雖然沒有表現在畫面之上,卻一定會出現在觀賞者的想像之中,這種表現我們叫作陪體的間接表現。
陪體的間接處理,重要的在於必須巧妙地安排好引導想像的媒介。
陪體的間接處理是結構畫面的一種藝術手法,它可以擴大畫面的生活容量,創造畫外之畫,讓觀賞者的想像來參加畫意的創造,引起欣賞的興趣和回味的餘地。所以結構畫面要做到像外見意,畫外有畫,畫幅有限,畫意有限。一些經典畫例給我們以範例,如《深山藏古寺》,只畫了小和尚下山溪邊挑水;《竹鎖溪橋賣酒家》,只在竹梢上寫一酒字;《踏花歸去馬蹄香》,馬蹄的香都不在畫面之內,畫面只見蝴蝶飛撲在馬蹄之中,只留給觀眾去想像。繪畫中的這些藝術構思很值得攝影者在立意和結構中學習,在選取素材,經營畫面時,同時要考慮抒情性、哲理性及含蓄的審美要求,要學會利用間接處理陪體的手法,加強攝影畫面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環境作用 
環境對烘托主體的作用
在許多的攝影藝術作品裡,我們常常可以從畫面上看到有些對象是作為環境的組成部分對主體、情節起著烘托的作用,以加強主題思想的表現力。作為環境組成部分的對象是處於主體前面的,我們稱它為前景;處於主體後面的,我們稱它為背景。
1、前景前景處在主體前面,靠近相機位置,它們的特點是呈像大,色調深,大都處於畫在的四周邊緣,前景通常運用的物體是樹木、花草,也可以是人和物。陪體也可以同時是前景。
A、利用一些富有季節性和地方特徵的花草樹木做前景,渲染季節氣氛和地方色彩,使畫面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用春天的桃花、迎春花作前景既交待季節性,又使畫面充滿春意;用菊花、紅葉做前景,秋色洋溢畫面;用冰桂、雪枝作前景,北國冬日的景象如在眼前,親臨其境。拍攝海南風光,用椰樹、芭蕉作前景,富有南國情調;用竹、紅棉,具有南方的鄉土氣息。這些前景對主題常常是有力的烘托。
B、前景用來加強畫面的空間感和透視感。 結構畫面對鏡頭有意靠近某些人或物,利用其呈像大,色調深的特點,與遠處的景物形成明顯的形體大小對比和色調深淺的對比,以調動人們的視覺去感受畫面的空間距離,視覺的效果畫面就好像有了縱深軸線,使人感覺不再是平面的了。一些有經驗的攝影者在拍攝展示空間場面的內容時,總力求找到適當的前景來強調出近大遠小的透視感,而且常常利用前景與遠景中有同類景物,如同是人、樹、山等。由於遠近不同,在畫面上所占面積相差越大,則調動人們的視覺規律來想像空間的能力就越強,縱深軸線的感受就越鮮明。
C、突出畫面內容的概括力 在表現一些內容豐富、複雜的事物的時候,有意將所要表現的事物中最有特徵的部分放置在前景位置上,是加強突出畫面內容的一個重要手段(如《為了一個數據》和《新炊間黃梁》)。畫面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為了展示農村生活日益富裕的景象,前景是兩隻新的鋁製水桶,上面擺著等著要下鍋的魚塊、肉類、蔬菜、白米等,由於它們處在畫面的前面,呈像大而鮮明,給了人們強烈的視覺印象,加強了對內容的概括力,增加了畫觀視覺感。
D、運用前景與背景景物作內容上的對比,來完成攝影藝術常用的對比手法(如《差距》、《第一接觸》),形成令人深思的主題。
E、前景給予人們一種主觀的地位感。加強畫面的地位感,如用門、窗、建築物等鮮明特徵的景物做前景,讓其在畫面上占有較大的位置,給觀眾以心理上的影響,無形中就會縮短觀眾與畫面之間的距離,產生一種身臨其境的親切感。這對增加畫面的藝術感染力是很有利的。給觀眾以地位感,在其它藝術文學創作中都是很重視的,要引人入勝,先要引人入境。象李白的詩句一樣,"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四句詩中第一句很重要,先說自己是在什麼地方,是在床前看明月,所以後面引發出來的思故鄉的情感才自然、真實。而攝影藝術會做到這一點,就常常藉助於前景來達到。
F、前景的運用可增加畫觀的裝飾美。 一些有規則,排列的物體,以及一些具有圖案形狀的物體,用來作前景,使畫面象裝飾了一個精美的畫框或花邊一樣增加了美感,顯得畫面生動活潑,跳躍(如《寶鋼圓舞曲》)、《新的高度》),將人物鑲嵌在中間,十分優美、優雅、自如。
G、前景有均衡畫面的作用 有時我們在畫面上發現空缺不均衡的時候,比如天空無雲顯得單調時,用下垂的枝葉置於上方,彌補畫面不足之處;有時畫面下方壓不住,上重下輕的時候,可用山石、欄桿做前景,色調深使畫面壓住陣腳,達到穩定、均衡的作用。
H、前景運用虛焦點的表現手法,給人們一種朦朧美的感覺。
在很多的攝影藝術作品中,很多人在前景的運用上,常常運用虛焦點,雜亂的景物來作前景,虛而且亂,觀眾不但能夠接受,而且還覺得有意思,這是由於人們對攝影藝術的審美趣味也在變化和發展,越來越趨向自然、真實、要求有現場的氣氛。前景的虛和亂可以強調出這種現場氣氛而且前景的虛也有助於突出主題的實,以虛襯實。前景的亂也是要打引號的。事實上是亂中有治,形似亂,卻是以不妨礙主體突出為原則的,如果亂得連主體都淹沒了,恐怕觀眾也難以接受,你自己也不滿意,所以它的原則是:"虛中求實,亂中求治"。
以上說的是前景的八個作用。事實上,前景的運用往往是同時起其中的幾種作用的,最好一箭射幾雕。總的來說,運用前景的意義是豐富畫面的辭彙,增加畫面的文采。但是切記,前景不可濫用,可有可無時,寧可不用,以求畫面的簡潔;另外,前景的形狀、線條結構要儘可能優美,與主體緊密聯繫和呼應,結合成一個整體,幫助表達主題思想。
2、背景背景是指在主體的後面用來襯托主體的景物,以強調主體是處於在什麼環境之中,背景對突出主體形象及豐富主體的內涵都起著重要的作用。
一切造型藝術家都很重視背景的作用,雕塑、繪畫、建築等藝術都非常重視背景對主體的烘托。黑格爾在《美學》中說過,"藝術家不應該先把雕刻作品完全雕好,然後再考慮把它擺在什麼地方,而是在構思時就要聯繫到一定的外在世界和它的空間形式及地方部位"。攝影藝術家同樣懂得,背景對一幅攝影作品的成敗有舉足輕重之勢。往往有這種情形:拍攝一幅作品,主體、陪體、神情、姿態都很理想,但由於背景處理不好而告失敗。攝影畫面的背景選擇,應注意三個方面:一是抓特徵;二是力求簡潔;三是要有色調對比。
A、首先要抓取一些富有地方特徵、時代特徵的景物作背景,明顯地交代出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時代氣氛,以加深觀眾對作品主題的理解,抓取其有時代特徵的景物,使人們了解時代背景。
如用冒煙的火車頭或工廠的煙囪作背景,在五十年代還是使人感到生意蒸蒸日上,祖國欣欣向榮的景象,能啟發人們的審美感情;但八十年代的今天,仍然這樣作背景,就會被說成是污染,反映碼頭工人也是如此。拍攝人像也很重視選取富有特徵的環境作背景來襯托人物的職業和性格特徵。(如少女不能先用大紅大花作背景),這稱為環境肖像。環境對人物的烘托,背景的襯托也有正襯、反襯之分,如幸福的兒童用鮮花盛開的花園作環境襯托,是正襯;如飢餓貧窮的兒童處在花花世界的繁華街道上,是反襯。
B、背景的處理力求簡潔。有人說過這樣的話,"繪畫和攝影藝術表現手段的不同,在於繪畫用的是加法,攝影用的是減法",因為繪畫反映生活總是給畫面上添上些東西,而攝影反映生活則總是千方百計地減去那些不必要的東西。而其中重要的是將背景中可有可無的妨礙主體突出的東西減去,以達到畫面的簡潔精煉。
從很多攝影作品上分辨出來,發現許多有經驗的攝影者都充分調動各種攝影手法以達到背景的簡潔。有的是用仰角度避開地平線上雜亂的景物,將主要對象乾乾淨淨地襯托在天空上;有的用俯角度以馬路、水面、草地為背景,使主體輪廓清晰,獲得簡潔的背景;有的利用逆光,將背景雜亂的線條隱藏在陰影中;有的用晨霧將背景掩藏在白色的霧靄之中;有的用長焦距鏡頭縮小背景,景物排除在畫面之外;有的用虛焦點柔化背景線條。這些方法都可以收到簡潔背景的效果。
C、背景要力求與主體形成影調上的對比(在彩色攝影中要有色調對比),使主體具有立體感、空間感和清晰的輪廓線條,加強視覺上的力度。
處理輪廓形狀的法則:暗的主體襯在亮的背景上;亮的主體襯在暗的背景上;亮的或暗的主體襯在中性灰的背景上;主體亮,背景亮,中間要有暗的輪廓線;主體暗,背景暗,中間要有亮的輪廓線。因為攝影是平面的造型藝術,如果沒有影調或色調上的對比和間隔,主體形象就要和背景溶成一片,喪失被視覺識別的可能性,所以有人把畫面景調色調的對比,比作運載手段,有了它,畫面形象才會凸出來送到觀眾面前。
背景的處理是攝影畫面結構中的一個重要環節,只有在拍攝中細心選擇,才能使畫面內容精煉準確,使視覺形象得到完美表現。

空白留取

攝影畫面上除了看得見的實體對象之外,還有一些空白部分,它們是由單一色調的背景所組成,形成實體對象之間的空隙。單一色調的背景可以是天空、水面、草原、土地或者其它景物,由於運用各種攝影手段的原因,它們已失去了原來實體形象,而在畫面上形成單一的色調來襯托其它的實體對象。
空白雖然不是實體的對象,但在畫面上同樣是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它是溝通畫面上各對象之間的聯繫,組織它們之間相互關係的紐帶。空白在畫面上的作用,如同標點符號在文章中的作用一樣,能使畫面章法清楚,段落分明,氣脈通暢,還能幫助作者表達感情色彩。下面具體分析一下畫面空白部分的處理及其所起的作用:
1、畫面上留有一定的空白是突出主體的需要
要使主體醒目,具有視覺的衝擊力,就要在它的周圍留有一定的空白,如拍人物也總是避免頭部、身體與樹木、房屋、路燈及其它物體重疊,而將人物安排單一色調的背景所形成的空白處,在主體物的周圍留有一定空白,可以說是造型藝術的一種規律。因為,人們對物體的欣賞是需要空間的,一件精美的藝術品,如果將它置於一堆雜亂的物體之中,就很難欣賞到它的美,只有在它周圍留有一定的空間,精美的藝術品才會放出它的藝術光芒。
2、畫面上的空白有助於創造畫面的意境
一幅畫面如果被實體對象塞得滿滿的,沒有一點空白,就會給人一種壓抑的感覺,畫面上空白留得恰當,才會使人的視覺有迴旋的餘地,思路也有發生變化的可能。人們常說:"畫留三分空,生氣隨之發。"空白留取得當,會使畫面生動活潑,空靈俊秀。空白處,常常洋溢著作者的感情,觀眾的思緒,作品的境界也能得到升華。
畫面的空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總是實處的延伸。所謂空處不空,正是空白處與實處的互相映襯,才形成不同的聯想和情調。比如齊白石畫蝦,幾隻透明活潑的小蝦周圍大片空白,沒有畫水,但人們覺得周圍空白處都是水。攝影畫面空白處與實處的經營,也應能激起觀眾豐富的聯想,利用空白來創造意境,在其它藝術中都有創造性的作用。
3、空白還是畫面上組織各個對象之間呼應關係的條件
不同的空間安排,能體現不同的呼應關係。所謂呼應,總是由兩個對象之間有一定距離構成的,如兩上對象緊挨在一起,也就無所謂呼應。一切物體因開頭不同,使用情況不同,線條伸展方向不同,光線照射不同等等情況,都會顯出一定的方向性,有向背關係,要仔細觀察物體的方向性,合理地安排空白距離,以組織其相互的呼應關係。
4、空白的留取與對象的運動有關
一般的規律是:正在運動的物體,如行進的人,賓士的汽車等對象,前面要留有一些空白處,這樣才能使運動中的物體有伸展的餘地,觀眾心上也覺通暢,加深對物體運動的感受,人的視線也是一種具有合乎人們欣賞的心理要求。總之,我們要善於靈活地,具有獨創地運用空白。
5、畫面上的空白與實物所占的面積大小,還要合乎一定的比例關係
要防止面積相等、對稱,一般來說,畫面上的空白處的總面積大於實體對象所占的面積,畫面才顯得空靈、清秀。如果實體對象所占的總面積大於空白處,畫面重在寫實,但如果兩者在畫面上的總面積相等,給人的感覺就顯得呆板平庸,這是一個形式感覺的問題。
我國古代繪畫論說:"疏可走馬,密不透風。"也就是說在疏密的布局上走點極端,以強化觀眾的某種感受,創造自己的風格。空白的留舍及空白處與實處的比例變化,的確是一項創造性的畫面布局的重要手段。

畫面均衡

在把畫面的各個部分組成一個完整的過程中,最後一步是要審查一下畫面是否均衡,因為均衡是人們在長期生活中形成一種心理要求和形式感覺。畫面均衡與否,不僅對整體結構有影響,還與觀眾的欣賞心理緊密地聯繫著。
現實生活中,一切穩定的物體都有均衡的形式:桌子四條腿是穩固的,如果三條腿則一定將它形成均衡的鼎足足勢才會穩固;蓋房子如果下面小上面大,就給人一種不穩固的感覺;挑擔子一頭重一頭輕,使人走路不便;勞動中人們的姿態顯然是求得身體均衡以合乎這一勞動特點的姿態……。許許多多的生活現象培養了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並且在人們的審美過程中起作用。
一幅畫面在一般情況下應該是均衡,安定的,使人感到穩定,和諧,完整。利用人們要求均衡的心理因素,可以從幾個方面來強調畫面的表現力:
1、強調一種莊重、肅穆的氣氛時,要求畫面的均衡平穩,甚至有意地採取對稱式的均衡,從四平八穩的對稱均衡中顯示出一種古樸的莊重的關係。
2、在一些強調幽雅、恬靜、柔媚的抒情性風光畫面及生動活潑的人物、情節畫面中,要求的是變化中的均衡畫面上可以有疏有密,有虛有實,但整體要求是均衡的。
3、均衡還可以從另一方面來加以運用。即有意地違反均衡的法則,使畫面人不均衡中造成某種動盪感,象受到外界衝擊一樣。利用不均衡的變格形式來深刻地表達主題。
以上我們詳細談了關於畫面構圖與布局的五個關鍵的問題,可概括為:
1)主體在畫面的位置和地位;
2)陪體在畫面的地位和作用;
3)環境對烘托主體的作用;
4)畫面空白的留取;
5)畫面要達到整體的均衡;
這對今後我們在攝影創作中很好地去運用和實踐,找出畫面布局的規律、重點手法,提高我們創用上的成功率起著重要的作用。

線條的表現力

假如我們進入了千變萬化,五彩繽紛的構圖形式的百花園中,面對著一叢叢藝術構圖的花朵,你首先看到的一定是各種姿態的形象,生動感人的人物造型,氣勢雄偉的礦山工廠,艷麗多姿的奇花異草和壯美秀麗的大好河山。那么,單純從構圖形式的角度,透過這些形象你又看到了什麼呢?是什麼因素構成了這些完美的形象和巧妙的布局?是光,是影調,是線條,還是色彩?大家都有各自不同的講法。
構圖主要是由兩大因素組成的,一個是線條,一個是影調。它們是一幅攝影畫面的"肌肉"和"骨架",我們可以從形式上看任何一幅照片,都會發現它們的畫面都是由不同形狀的線條和影調構成的,那么如何在畫面里根據主題和內容的需求來結構畫面的線條呢?下面分別談談線條的特點:
1、線條的提煉
(1)、神秘的線條感,我們的祖先是世界上用線條作為藝術表現手段的最早民族之一,這甚至可以追溯到七千五百年前的新石器時代,那時就已有用線條勾繪出來的形形色色的彩陶紋飾,在殷商時期就有古樸爽直的甲骨文和圓潤敦厚的象形文字,這說明很早以前人們就發現和運用了線條的藝術。
線條是客觀事物存在的一種外在形式,它制約著物體的表面形狀,每一個存在著的物體都有自己的外沿輪廓形狀,都呈現出一定線條組合。比如方形的桌子,長主形的柜子,它們有稜有角,有面有分界線,圓的球、圓形的柱子等有孤形的線條,樹木有垂直線,河岩有曲線,車船、樹、瓜果等生活中任何一樣東西都有自己的形狀和輪廓線條,物體的不同運動,也呈現出不同的線條組合,站立著的人和跑著的人線條結構都不同,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生活中對各種物體的外沿線條輪廊及運動物體的線條變化有了深刻的印象和經驗,所以反過來,通過一定線條的組合,人們就能聯想到某種物體的形態和運動。因此,所有造型藝術都非常重視線條的概括力和表現力,它是造型藝術的重要語言。
攝影藝術同樣必須重視線條的提煉和運用,要善於利用角度,光線,鏡頭等自身特有的手段,把不同物體的富有表現力的外沿輪廓加以突出和強調,使之清晰簡潔,藉以再現準確、鮮明、生動的視覺形象,說到線條的運用時,有些一般理解為某種線型的排列組合或者某種線條的圖案美和線條趣味,實際上只會在畫面上塑造可視的形象都離不開線條的提煉,比如,要想再現人的表情,動作,姿態,必須選擇角度,光線等,將人的面部線條動作姿態的外沿輪廊線勾畫出來,平展在畫面上,人們才能感受其表情,姿態和動作的內容,並受到感染,否則,形象就會消失。我們古今畫家們就是用這些豐富的線條技巧,線條的表現形式來表現人物和景物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運用線條來抒發自己的情感。所以說,線條是各種造型藝術表現形式的靈魂。
(2)、線條的功能
線條的功能可以歸納為以下三個方面:
A、線條可以作用於畫面的整體結構和主體形象的總的姿態,不管是大海、森林,還是高山和深谷,我們看到的自然現象,並根據其特點,選出橫、直、曲斜等線條形式,在畫面結構中發揮它主要的作用。
B、線條可以通過對主體、陪體和背景等細部的刻劃,造成不同的質感,量感和空間感。
C、線條在造成一件作品的旋律、節奏和意境方面,也起著很重要的作用。
線條並不是客觀存在的實體,它只不過是因光的作用形成的各種物體的輪廓線,不同影調之間的分界線和由過度色塊所組成的線型,甚至是根本不存在的人的視覺以及斷續模糊的虛線,這些不同的線條,大都是在作品完成後期才能看到。在實際生活中從事攝影創作活動時,如果不認真分析、觀察、體驗,就有可能忽視或體會不到線條的存在,因此,我們要對攝影眼的鍛鍊、才有可能充分利用線條來完成構圖。
(3)、線條的特點
我們把線條的特點和作用歸納分析,對我們進行攝影創作很有幫助。 線條它各自不同的特點:
A、垂直線條:可以促使視線上下移動,顯示高度,造成聳立、高大、向上的印象。
B、水平線條:可以導致視線上下移動,產生開闊、伸延、舒展的效果。
C、斜線條:會使人感到從一端向另一端擴展或收縮,產生變化不定的感覺,富於動感。
D、曲線條:使視線時時改變方向,引導視線向重心發展。
E、圓形線條:可以造成人們的視線隨之旋轉,有更強烈的動感。
用垂直線條表現英雄形象和工業建設場景,這樣有助於烘托形象高大,雄偉,向上,挺拔的藝術效果,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和場景的巍峨氣勢。
用橫向聯合線來表現民眾活動場面,農業生產和山水風光等內容作品,以強調畫面的遼闊,舒展,秀美寧靜的氣氛。
用傾斜線條來表現動體的體育活動,舞蹈等對那些需要加強畫面結構的變化和刻劃生產活潑形象的作品也會有運用。
用曲線和圓線時,多為了強調畫面的縱深感和動感使畫面結構更加豐富更富有藝術性。 線條的形式看起來好像很複雜,實際上只有進一步歸納起來,它只不過僅有直線和曲線兩大類,直線包括著垂直線立平線和斜線。
曲線的線條形式雖然比較豐富,但基本上都是波狀線條的各種變形。
2、線條的運用
人運用線條來表達事物的特徵
(1)、一幅畫面要根據拍攝對象的特徵,選擇和提煉一但富有代表性的線條來表達內容,感染觀眾。任何藝術都不是自然主義照搬生活,都要對生活進行概括和提煉,攝影藝術也不例外,凡是用取景框選取到畫面上來的景物,都應該經過作者的選擇、安排和提煉,其中重要的是運用線條。對鮮明簡潔的線條形式呈現於畫面,以發揮主線的表現力和概括力。
(2)、運用某種線條結構來傳達感情
在造型的藝術中,線條是重要的抒情手段,由於人們在長期的現實生活中對某些物體的線條結構積累了深刻的印象和感受,因此一拍到某種類型的線條結構就會產生了聯想,激發起相應的感情色彩,藝術家們在長期的藝術實踐中對線條定格表達感情的能力非常重視,藝術理論中對線條的表現力有這樣的詳述:水平線表現平穩,垂直線表現崇高,曲線表現優美,放射線表現奔放,斜線富有動感,圓形線條流動活潑,三角形線條穩定等。
攝影者應該有詩人的心靈,要把現實生活中各種物體的線條結構看成是生命的對象。樹木、花草、山、石等自然界的物體,要仔細研究它們外沿輪廊線條的形狀,姿態和伸展方向,利用它們各種形似來抒情。
(3)、運用富有特徵的瞬間所展示的線條來結構表現動作和情節
運動著的對象物體它的形狀姿態,輪廓線條則是正在不斷地運動和變化的,所以要提煉運動著對象的線條結構,除了其它的造型手段外,抓取瞬間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不同的瞬間,動體呈現的線條結構就不同,其造型表現力也不同。
A、高潮點的瞬間,動體的線條一般舒展流暢,剛勁有力,如跳高、跳遠、戲劇、舞蹈跳躍等。在高潮點按下快門,形狀線條優美舒展,能展示運動和力度和技巧,感情奔放。
B、運動的力的積聚階段;線條姿態富於變化,引而不發欲伸未展,婉轉蘊藉。
C、有些動作情節中富有表現力的姿態輪廓線條常常是在動作已經開始,但未完成之際,這樣的瞬間姿態會促使觀眾在想像中去完成動作的連續性。(如人與物)
D、運用線條的排列組合,創造畫面的節奏和韻律。
線條的重複排列成視覺上的節奏相似線條的變化和差異產生韻律。畫面上線條的形狀不同,排列疏密不同經人不同的視覺節奏,有的明快、有的柔和、有的急劇、有的緩慢。
最後,應該強調,線條的運用,一定要有利於主題的表達,要與內容緊密關聯,不能脫離內容單純追求線條效果。在攝影創作中要靈活運用。

影調動勢

宇宙間的任何事物,都存在著運動、變化的規律。攝影構圖形式表現也應體現這一運動規律,因為攝影是客觀與主觀相結合的畫面表現形式,其畫面形式的組合也不可能脫離物質世界運動的基本法則。正確認識自然規律,適應自然規律。
在攝影構圖形式的表現中,一種動勢的表現,是通過影調來取得的,但在影調的表現中要本著局部的影調要服從於整體影調;通過對比的美、和諧的美、節奏的美、韻律的美、比率的美、平衡的美、運動的美……在統一中求變化、在變化中求統一法則的綜合運用,來對攝影畫面動勢美感加以創造性的表現。
攝影對象的主體,是來自於客觀存在,在畫面形式表現中,應大膽、理性地創造和完善畫面。在這個過程中,還存在著對畫面的整理過程,也就是剪裁的問題,剪裁取捨是對畫面形式整體組織關係的局部增減,達到每一個局部都服從於整體的需要。
總之,構圖是攝影作品成為佳作的主要方面,這一點是所有攝影人所公知的。對攝影構圖的理解及快速反映,應是攝影家必備的素質。

相關書籍

《數碼攝影構圖從入門到精通》
我們需要怎樣學好構圖?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台相機,就仿佛被帶入了一個充滿魔力的世界。我們用它記錄下人生旅程中每一個感動的瞬間,把它定格成為可以永遠保存和分享的美好記憶。我們都希望自己的作品能夠吸引人的目光,贏得大家的讚賞。可是,我們常常會感覺到自己的照片不夠專業,為什麼有些人的作品更有吸引力?這在很大的程度上取決於構圖!優秀的攝影師有著很強的選擇和安排景物的能力,就好像遣詞造句一般,將景物梳理、排列,通過自己的獨特的視角將它們用鏡頭表現出來。那么,到底怎樣才能學好構圖呢?
攝影構圖
構圖從觀察和模仿開始
當我們探索一個陌生的領域,學習一項新的技能時,觀察和模仿是最好的老師,多看別人的作品,特別是優秀的作品,是一種直接的借鑑和學習方式。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繪畫、電視、電影、照片、廣告等等,都在傳達一種大眾的審美標準。有意識地分析、梳理、豐滿這些知識,並套用到攝影中,你會發現自己在這種潛移默化中提高了構圖技巧。
把經典的構圖規則熟記於胸
日常生活中的分析和總結會存在一些個人的局限性,當你對構圖有了一些基本的認識後,就應該系統地學習一些經典的構圖規則。比如,黃金分割和三分法則、透過框架集中視線、充分運用對比、關注線條和瞬間動作等等。這些規則是眾多的攝影師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把它們熟記於胸是學習構圖的捷徑。
讓構圖方法自動跳出來
記住了一些典型的構圖規則,並不等於就能拍出優秀的攝影作品。良好的構圖意識並非一蹴而就的,需要下苦功不斷練習才能得心應手。一種簡單的方法是,每次外拍之前,收集一些類似場景的優秀作品,將它們列印出來作為參考。只要持之以恆,練得久了,就會在腦子裡留下各種各樣的構圖技巧。當你置身現場拍攝時,相應的構圖方法就會自動跳出來供你選擇,這就是多練的結果。
打破陳規尋求突破
對於初學者,遵循構圖規則通常能夠拍攝出更好的照片。但是,在攝影的奇妙世界中,“美”沒有完全固定的標準。當我們能夠熟練地運用各種構圖技巧時,遵循某些固定的構圖模式往往會陷入局限的城池中。在掌握規律的前提下去突破,去創新,才能拍出更打動人的好照片,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真正意義上的做到“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作者】 光影視界. 編著
【出版社】 科學出版社
【定價】 58.00 元
【出版日期】 2010年9月
無論你是如何看待攝影,我們都不得不正視一個事實,僅僅擁有昂貴的攝影器材、掌握攝影技術知識,並不足以創作出優秀的攝影作品。很大程度上,給人留下深刻印象的好的作品與平淡的作品之間的區別在於構圖!如何拍出好照片呢?首先要重視構圖!
本書的目的是幫助攝影愛好者學習、掌握構圖的方法和要領,全書圍繞攝影構圖分為4個部分總計8章。
第一部分包括第1章和第2章,介紹如何培養敏銳的構圖意識和樹立基本的構圖觀念。構圖並不僅僅是掌握規則,更重要的是拓寬眼界、培養善於選擇的眼力,以攝影師獨特的視角觀察世界。這部分內容讓讀者在掌握構圖基礎知識的同時,在攝影美學方面得到啟發,進而運用這些知識在拍攝實踐中有所收穫。
第二部分包括第3章和第4章,重點介紹有效的構圖方法和經典的構圖規則。這些規則是眾多的攝影師在不斷的實踐中總結出來的,熟練運用這些規則是是學習構圖的捷徑。
第三部分重點介紹構圖中的光線和色彩,包括不同光線的特性、選擇和運用光線、調整和控制色彩、合理搭配和運用色彩等內容。攝影是用光的藝術而色彩則為畫面注入了情感,注重光線和色彩運用是優秀攝影作品不可缺少的元素。
第四部分則詳細介紹了構圖在攝影實踐中的運用。包括人像攝影、水景、山景、樹木、花卉、城市街景、園林古建、異域風情、動物昆蟲、靜物美食等眾多的攝影主題,教會您如何把學到的構圖規則融會貫通地運用到攝影實踐中。
本書的每個章節都是精心為讀者設計,大量的優秀作品和實拍場景能夠引導您學會提升照片的表現力的技巧,書中還列出了細緻的分析示意圖和詳細的拍攝參數,幫助您剖析和掌握它們在實際拍攝中的要領和技術細節。
本書適合希望拍出更好的照片的攝影愛好者。掌握構圖是一個不斷學習、實踐、體會的過程。將本書置於手邊,邊學邊練,融會貫通後,就會發現構圖規則將自然地成為您思考的一部分,並且不久它們將成為您的習慣!揮灑自如地拍攝出與專家相比絲毫不遜色的照片已經不是難事。
《非常攝影手記——大師構圖攻略》
基本信息
作者:顧榮軍ISBN: 9787121108730
攝影構圖
定價: 69
裝幀: 平裝
出版年: 2010-5
內容簡介
無論你對攝影構圖的見解如何不同,但是你總是要承認一點:好的構圖 作品要比差的構圖作品更有影響力,更能產生強烈的印象。所以攝影的終極 目標就是增加照片的主題效果,但一張毫無主題的照片,再完美的構圖,它 也是空洞而失敗的。 構圖是確定並組織元素以產生和諧照片的過程。照片中的每個對象就是 構圖中的元素。學習構圖就像是學習一門語言,一旦你學會一門語言,它就 不再是你需要不停考試的東西,因為說話已經是下意識的行為,說什麼才是 你關注的重點。我想攝影師、攝影愛好者、攝影發燒友,要努力的目標應該 是流暢地運用構圖這門語言,去表達自己想表達的。 跟其他藝術不同的是,攝影在本質上是挑選的藝術。必須從現實世界中 挑選一處予以框定,並且在框定的區域中對主體材料進行組織和布局。而挑 選其實就是有意識地對畫面進行編輯而不是被動地把一切都囊括其中。考慮 可以去除的主體,以簡化和增強信息。當你的框架中所有的元素都起作用而 並非浪費時,你就成功了。 我認為,在攝影中,真正意義上的絕對能讓照片漂亮的構圖規律是很難 總結的,但是建議攝影者應該對常規的規定進行檢驗,實踐還是有必要的, 因為只有檢驗了,方可確定自己是去遵循還是打破這些規定,攝影構圖上的 自由是在遵循規定和打破規律中實現的。 寫這本書,目的是想以自身實踐的方式,和大家一起去檢驗那些已經被 熟悉或忽視的規律。我不建議一定要按照我們實踐的規律來拍攝,相反一張 漂亮的照片可能正是由打破規律而獲得的。 讓我們從認識規律開始,嘗試打破規律,讓我們從實踐中獲得到真正的 進步。 作者顧榮軍
作者簡介
媒體與教育工作者 攝影藝術方向,碩士,上海工藝美院攝影教研組組長 ; 著《紙上江南》《從威海到煙臺》等
《攝影構圖》第2版
基本信息
作 者:羅雪編著
出 版 社:長江文藝出版社
攝影構圖
出版時間: 2009-11-1
開 本: 16開
ISBN: 9787894762306
定價:¥29.80
內容簡介
構圖,是攝影的骨架,是一張好作品存在的基礎。本手冊作為學習攝影構圖的理想讀物,由既有專業攝影水平又有豐富攝影教學經驗的作者根據國中級攝影愛好者需求與學習特點精心打造。手冊第一部分分幾個章節介紹了攝影構圖、取景與構思的基礎知識,第二部分是攝影構圖實戰技巧,從人像、風光、植物、靜物等拍攝主題以圖解例說的方式深入介紹了各種構圖方式在各類攝影主題中的套用。
300多個構圖案例、圖片參數以及詳細的解說將為你打開專業攝影師的拍攝錦囊,讓你不僅僅掌握各種構圖形式,而是學會如何將構圖與取景的創意思維貫穿到你的每一張作品中。有一天你會發現,你也可以像專業攝影師一樣來拍照。
數碼攝影技藝叢書:攝影構圖
基本信息
書 名:數碼攝影技藝叢書:攝影構圖
作 者:佳影線上
出版時間: 2009-6-1
ISBN: 9787500687474
開本: 16開
定價: 35.00元
內容簡介
該書是“數碼攝影技藝叢書”系列圖書中的一本。攝影創作是藝術表達的手段之一,攝影師通過攝影的方式來表達所思所見的大千世界,通過攝影畫面來展示自己的創作意圖。簡言之,攝影構圖就是攝影師把所要拍攝的對象,根據自己的創作構思和所使用的攝影器材,運用最富有表現力的形式,在畫面中進行最充分的表達。因此,成功的攝影作品都是內容與形式的完美結合。精良而有創意的構圖形式,對畫面起著決定性的作用。
該書通過研究攝影構圖的各式法則,從理論和實踐兩部分探討了如何更好地在方寸之間展開對形式美的表達。每一部分又分5個章節。
編輯推薦
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將精彩的瞬間、動人的美食、如畫的風景通過相機鏡頭記錄在照片裡,構圖取景是重要的拍攝因素。本書分攝影構圖基礎知識和攝影構圖實戰拍攝兩部分,從攝影構圖快速入門開始,依次介紹構成元素、藝術表現方式、構圖方式等知識,隨後分別介紹人物、風光、動物、植物、靜物等多種拍攝主題下的構圖技巧,以及如何靈活套用各種不同的構圖方式進行拍攝,獲得完美的照片。
《攝影構圖》
基本信息
攝影構圖
書名: 攝影構圖
作者: 郭艷民
圖書分類: 旅遊/攝影
出版社: 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書號: 9787811273656
發行時間: 2011年03月
地區: 大陸
語言: 簡體中文
叢 書 名:21世紀廣播電視專業實用教材
版 次:2
頁 數:234
印刷時間:2011-3-1
開 本:16開
紙 張:膠版紙
印 次:1
包 裝:平裝
內容介紹
攝影構圖是攝影創作的核心任務。《攝影構圖(第2版)》主要講授攝影畫面創作的內部構成問題,其中包括構圖藝術規律、畫面構成元素處理、拍攝角度運用、色彩處理。光線處理、運動攝影等主要內容。《攝影構圖(第2版)》對第1版的章節結構和內容做了較大的調整,加強了理論的深度,增加了一些新的圖片攝影圖例和影視作品片例,刪除了部分陳舊的圖例和文字。《攝影構圖(第2版)》可以作為各高校攝影專業、導演專業。廣播電視編導專業。照明藝術專業、電視新聞專業學生學習攝影專業知識的基礎課教材,也可以作為廣大業餘攝影愛好者學習圖片攝影、影視攝影的參考教材。
作者簡介
郭艷民,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任教於中國傳媒大學影視藝術學院攝影系,1994年畢業於中國青年政治學院,獲法學學士學位,1997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獲文學碩士學位,同年留校任教,2003年開始攻讀中國傳媒大學廣播電視藝術學專業,電視劇歷史與理論方向博士學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