擲鐃鈸

擲鐃鈸

擲鐃鈸是閩南宗教民俗“做功德”過程的“普施”法事活動中的一項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項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擲鐃鈸
  • 拼音:zhì náo bó
介紹,功能,區別,特色,

介紹

擲鐃鈸是閩南宗教民俗“做功德”過程的“普施”法事活動中的一項帶有雜技性質的表演項目。它以鐃鈸為主要道具,可表演幾十種節目,可持續兩個多小時毫無重複,有時也可由藝人即興表演,自由發揮。

功能

擲鐃鈸使用的器具主要有:鐃鈸、七寸棒、軟剎、香爐。鐃鈸是銅製的佛教法器,也是佛教音樂中的打擊樂器。擲鐃鈸據傳是來自佛教中羅漢的傳說。在佛教五百羅漢當中,有一名“飛鈸羅漢”,也叫“飛鈸尊者”,他不但是佛祖得意弟子,還有一手絕技,能使鐃鈸在他手中飛來飛去,出招變化各種動作,故稱“戲鐃鈸”。和尚在“普施”時表演這種節目,就是戲弄這種法器,讓遊魂野鬼來看熱鬧,同時也施捨一些飯食、銀帛,叫遊魂野鬼不要去哄搶那些本來應屬於這場“功德”對象的“庫銀”。

區別

佛教和道教都為民眾“做功德”,但所供奉的“三寶壇”不同(佛教是“大雄寶殿”,道教是“三清殿”),誦讀的經懺不同,法器也有所區別。

特色

擲鐃鈸為男性獨舞,動作剛健有力,技術性強,表演時間長達兩個多小時。由於耗時長體力消耗大,表演時通常由兩人輪流進行。過去表演的動作除“轉鈸”、“飛鈸”、“繞鈸”外,還有“拿大頂”、“耍草帽”、“耍球”、“托酒瓶”、“鑽火圈”、“高竿頂鈸”、“踩高蹺”等種種高難動作,演出驚心動魄。在表演程式上,擲鐃鈸除開頭的“請鈸”、“推山”、“擊擦鈸”、“右輪鈸”、“拋鈸”和結尾的“直如送”、“誘包子”為固定順序外,表演者可隨意選擇動作即興表演。表演以打擊樂伴奏,由於表演即興成分多,無固定台位,無固定調度,打擊樂則隨表演者動作的變化,時急時緩,任意發揮,起烘托作用。
擲鐃鈸是有濃郁地方特色的表演項目,由於表演空間特殊、動作獨特,具有保護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