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灰層

揚灰層

相信部分人在買房時都聽過“9-11層是揚灰層”這個說法,也確實有一部分人相信“9-11層是揚灰層”,就像有人堅定地相信“成龍”姓“成”一樣(“成龍”是藝名,其真名應該是“陳港生、房仕龍”)。所謂的“揚灰層”“浮塵層”“灰滯層”這些通通就是謠言而已,一個徹頭徹尾的謠言,其實很多人就愛以訛傳訛,見風就是雨,這條謠言起源於2003年一篇《售樓小姐真情自白》的網文,根本就是一家之言,不僅沒有科學道理,也沒有實踐的檢驗,更沒有專業測試數據的依託,說白了就是造謠。 有頭腦的人在網上搜尋“揚灰層”的時候,都會發現這個詞壓根就沒有一個權威的出處,倒是澄清這個謠言的言論很多,那些不懂跟著造謠的言論也不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揚灰層
  • 外文名:yang hui ceng
  • 類型:謠言
  • 屬性:造謠
  • 不懂跟著:言論也不少
謠言破解,來龍去脈,網友破解,

謠言破解

所謂的“揚灰層”純粹是個謠言,尤其是18層到頂的高層,9-11層因為處在中間,不高也不低,著實是個好樓層,房價也相對較高。樓層太低了的話視野、採光不好,你想想你周圍都是高樓林立,你買個低層多憋悶,而且小區內的聲音都能聽到,比較亂,也失去了買高層的意義;太高了的話萬一電梯壞了上下不方便,而且有些人從高處往下看有眩暈感,尤其是女士和兒童。
有些無良的賣房者,用這個謠言誤導買房人,這幾層他們自己內部人士留著住,要不就是留著漲價,還有就是通過這些所謂的“揚灰層”“噪音層”等等來減小購房者的選擇範圍,從而儘快購買。自己想想也知道,灰塵是有重量的,若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的話,它終究是要落地的,但是因為空氣的流動,灰塵受重力和風力的作用,漂浮在空中也是可能的,但不同的地區、風向以及不同的小區布局,所產生的氣流都是不同的,而不同的空氣濕度和溫度,也影響著灰塵的濃度,所以,拿來的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揚灰層”,實在是可笑之極,簡直是無稽之談。
中國很多家庭買房都是全家出動並“傾家蕩產”,要說謹慎是必須的,但是凡事要動腦子想想,不能聽風就是雨。我當初買房也是這個情況,為了這個所謂“揚灰層”,跑了十幾個小區,問了很多人,包括親身住在這幾層的,都說沒有感受到揚灰,至少和其他樓層是沒差別的。我也查閱了很多資料,其中央視13套的新聞專門請專家通過實驗數據說明,揚灰層根本不可信,只是謠言而已。
物理專家指出,10層左右是“揚灰層”的說法是不符合大氣物理常識的。因為在離地面三四十米高的地方,灰塵是不會停頓的。灰塵在距離地面10公里至52公里的大氣平流層都不會停下來。也就是說,一般普通高層樓都沒有所謂的揚灰層一說。
揚灰層只是一種說法,並未科學測定。一般情況下,空氣中的污染物隨氣流不斷沉降和流動,在空中沒有污染源的情況下,樓層越高,空氣相對越乾淨。所謂的“髒空氣停頓”,可能是指“逆溫層”現象。通常情況下,大氣層高度越高溫度就越低,空氣易對流,使污染物擴散。
但當秋冬季節及特殊的氣候條件下,氣溫可能會隨高度增加而升高,大氣就會出現“逆溫層”。逆溫層的厚度從幾十米到幾百米不等,像厚被子蓋在城市上空,妨礙城市污染物的擴散。但逆溫層的高度是變化的,污染物在逆溫條件下的分布也在不斷變化,並不會固定地停留在一個高度上。因此,僅以層高斷定“揚灰層”不準確。

來龍去脈

一、這個傳言起碼流傳於2003年,源於一個論壇的帖子,發帖人自稱置業顧問,宣稱要曝光售樓黑幕,結果此帖被被廣泛轉載,並演變為多個版本。比如:
中國經濟網: 2003-09-11 11:02 我是售樓先生, 告訴你們一些你們不知道的東東
大江網:2003-11-26 07:51 江西日報:“千萬別信我” 售樓小姐曝內幕!
新華網:2003年12月15日 07:31 置業顧問爆內幕:樓市幾大哄人花招
帖子原話是這么說的: “別以為高層中的九到十一樓不錯,那你大錯了,這些樓層正好是揚灰層,髒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我們是不會告訴你們的。”
後來又被添枝加葉:
由於“峽谷效應”的影響,眼下很多小區密集區高層住宅的中間位置有一個“污染物高密度區域”。說白了,這些樓宇的9-11樓之間灰塵會逗留其間,稍事休息,然後再慢慢“葉落歸根”,在此過程中,居住者會與灰塵“同呼吸共命運”一段時間後再“吻別”。
二、闢謠
這些傳言流傳很快很廣,但很快就被闢謠,比如:
新浪網:2005年08月03日09:31 武漢晨報:9~11樓空氣最髒?專家:沒有科學根據 
中國經濟網:2005年09月01日13:37 中國新聞網:專家解答9到11層是不是“揚灰層”
新浪網:2006年07月09日10:27 瀋陽網-瀋陽晚報:“9~11層是揚灰層”無科學依據 
桂龍新聞網:2008年04月10日 玉林日報:“揚灰層”傳說為何風雲再起 
搜狐網:2009年03月05日 四川線上-四川日報:專家解疑“揚灰層” 
三、如何防止被忽悠
網路信息90%以上自由傳抄的,有些屬於隨意杜撰或者調侃。我們看八卦新聞可信可不信,但是涉及到科學知識、技術原理的東西不能輕信,凡事先要問個為什麼。比如這個傳言可以憑我們中學的知識問幾個為什麼:
1.不同的城市海拔不同,地貌不同,冬天與夏天氣壓不同、白天與夜裡的溫度不同,這些差異都可以忽略不計嗎?處處、時時都一樣?
2.塵土飛揚主要是由於空氣流動造成的。在對流層從地面到十幾公里高的範圍內,空氣有規則的垂直運動和無規則的亂流混合相當強烈。怎么就30米高處特殊?
3.即使在一個相對氣流穩定,具有典型溫度、氣壓、海拔的高層小區內,“9到11樓”的範圍也是個“過於精確”的數字,要先存疑,多查證。

網友破解

轉載自果殼網,苦咖啡所寫,文章鞭辟入裡,寫的非常好。
流言: 高層建築的9至11樓是“揚灰層”,髒空氣到這個高度就會停頓。這裡的污染物密度最高。買了這幾層的房子,就只能一輩子吃灰了。
真相: 根據網路調查,這條謠言起源於2003年一篇《售樓小姐真情自白》的網文。[1]這份《自白》讓“揚灰層”這個辭彙成了壓在購房者心上的又一塊重石。“揚灰層”究竟可不可信?到底哪一層才是“揚灰層”呢?首先我們來看看關於大氣中灰塵的知識。
  • 灰塵的顆粒有大有小
我們平時所說的“灰塵”,屬於大氣污染中的顆粒物污染。按照這些顆粒的類型、大小,我們把它們分為粉塵(dust),煙(fume),黑煙(smoke),飛灰(fly ash),霧(fog),炭黑(carbon black)等等。有些顆粒物比較大,直徑(這裡及後文中的“直徑”均指空氣動力學直徑,它的含義請參考文末附註)可達幾十、上百微米,黏在衣服上、打在臉上都很明顯。有些顆粒物很小,只有幾微米,肉眼看不到。
小顆粒往往對健康更有害。因為直徑小於10微米的顆粒(PM10)會被人吸入體內,而且顆粒越小,被吸入後進入呼吸道的部位越深。直徑10微米的顆粒物通常沉積在上呼吸道;直徑5微米的可進入呼吸道的深部;直徑2.5微米以下的(PM2.5),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
  • 灰塵會懸浮在大氣中
灰塵顆粒也是有重量的。如果沒有其它外力影響、只受重力和空氣阻力作用的話,它們終究會落到地上。但是由於空氣中時時刻刻都存在著氣流(也就是風),灰塵在下落中總會不斷受到氣流影響。一些小顆粒的粉塵,極有可能在重力和風力的不斷作用下,長期漂浮在空中。即使一部分灰塵順利降落,也會有另一部分灰塵重新啟程,不斷進行著“揚塵——沉降”的循環。
氣流可以引起地面揚塵、讓灰塵保持在空中。但另一方面,它又可以把灰塵送走,起到稀釋作用。因此氣流對灰塵濃度的影響是複雜的,與風速、風向、地形等有密切關係。
在高樓林立的城市裡,風速、風向、氣溫等很多氣象條件都受到了建築的影響,同時城市中的車流人流也進一步擾動了氣流。因此,城市中的氣流特點與平坦地勢的氣流特點差別很大。不同的建築街道布局,會產生各種不同的氣流模式。因此,灰塵在大氣中的運動和濃度分布會呈現複雜、瞬息萬變的特點,很難把握其規律。[2]
  • 影響灰塵濃度的因素很多、很複雜
除了氣流以外,灰塵在大氣中的濃度還受到一些因素的影響,例如:
顆粒物的性質(組成,粒徑,比重,電荷,pH值等)。直徑大的顆粒易於沉降;直徑小的更容易受到外界擾動而懸浮在空氣中。
氣溫的變化。熱空氣可以把灰塵向上提起。同時,氣溫升高也可以加速顆粒物的擴散,降低污染。其影響同樣是複雜的。
空氣濕度。大氣中的小顆粒容易吸附水汽,凝結形成霧,懸浮在空中。這種情況下不利於顆粒物的擴散,其濃度會增大。但是當空氣濕度繼續增大時,顆粒重量增加了,沉降加快;還可能形成降雨,沖刷大氣中的顆粒物,使其濃度迅速降低。
上述因素都會對空氣中的顆粒物濃度產生影響。需要說明的是,氣象因素對顆粒物分布的影響是在大範圍內的作用,起作用的區域遠高於樓房的高度,也遠大於若干個小區的面積。具體到某一棟樓、某幾層的高度,就必須考慮具體建築布局、地形等因素的影響。[3,4]
  • 小顆粒物最大濃度區的高度不能確定
所謂“揚灰層”,一般的理解就是在這個層高周圍,大氣中的灰塵濃度最高,超過上下方的其它層。這個現象是否存在呢?
有學者對此做過模擬。他建立了相關的數學模型,經過公式推算發現:隨著高度的增加,空氣中的灰塵濃度有先增加後減小的趨勢。[5]也就是說對於某一直徑大小的顆粒物,可能會在某個高度上濃度最大。初聽之下,這和“揚灰層”的說法很接近。
不過還不能就此定論。首先,這個模型在建立時忽略了灰塵的重力,因而並不適用於重力作用明顯的、直徑較大的顆粒物。其次,即使對於小顆粒物,想要根據這個模型來推算其濃度最大值具體出現在什麼高度,也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
正如前文所述,城市中由於建築物的影響,空氣的無規則“湍流”加劇,氣流變化很複雜。在建築物附近,灰塵分布與建築物密度、高度、幾何形狀、門窗朝向、街道寬度和走向、綠化面積、空氣中污染物濃度等許多人為因素關係很大。這就必然導致了每個地區、每個小區,甚至每棟樓的情況都是不同的。再加上不同直徑大小的灰塵顆粒,濃度最大值出現的高度也不相同。因此,並沒有一個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揚灰層”推算公式。
  • 實踐檢驗:相比其它層,差別並不大
理論推導的結果是就算“揚灰層”存在,其影響因素也過於複雜,難以確定其高度。那么實際測量的結果又如何呢?
《新聞晨報》曾報導上海一小區的業主們在自己的住宅樓內進行了一次為期3天的小實驗,在3樓、10樓和23樓的主臥飄窗位置觀察積灰情況。結果顯示,三個樓層積灰程度並沒有明顯差別。當然,這個實驗非常粗淺,不過這種實驗的精神是值得鼓勵的。[6]
科學家也做過類似的實驗。在石家莊某高層建築附近的顆粒物監測結果顯示,空氣中直徑在0.5微米以下的小顆粒物在高度24米處(相當於8層上下)呈現最大值;直徑在2.5微米以下的在高度7米處(相當於3層上下)呈現最大值;而直徑在10微米以下的隨高度增加而減少。總體來說,近地面處灰塵的濃度較高。隨高度增加,灰塵總量(總懸浮顆粒物)減少了,而其中微小顆粒物所占比例則越來越大。[7]
這一觀測結果驗證了理論推論:不同直徑的顆粒物,其最大濃度區的位置也不同,彼此相隔很遠。不可能有哪一層匯聚了所有顆粒物的最大濃度區。
而對於某一種顆粒物的最大濃度區,情況又能有多嚴重呢?我們來看一下上面這個監測結果的具體數字:
直徑2.5微米以下的顆粒物在它的最大值處(3層上下)的濃度為0.3毫克/立方米,其它層高處為0.25毫克/立方米,只多出了25%;直徑0.5微米以下的變化幅度更小,從0.11毫克/立方米增至0.12毫克/立方米,增加了不到10%。(關於環境空氣品質標準的國家規定,請見附表。)這樣的濃度變化值並不算很明顯,也難怪上海那幾位業主沒有看出來積灰程度的差別了。
  • 結論:謠言破解。
說建築物的9至11樓是揚灰層,這是不科學的。大氣中的大顆粒物通常越靠近地面濃度越高;只有對於小顆粒物,在外力的作用下,有可能在某一高度存在一個最大濃度區。但是由於影響因素過多,並不一定所有樓房周圍都存在這個最大濃度區;即使存在,對於不同建築物和不同大小的顆粒,最大濃度區的高度也各不相同。更重要的是,不同高度間顆粒物濃度只是略有差別而已。
如果“揚灰層”真的有那么多灰,一看每個樓都像套了個游泳圈一樣,也就沒有必要討論了,絕對不會有人去那幾層住的。
名詞解釋:
空氣動力學直徑 ,又稱氣體動力學當量直徑(aerodynamic equivalent diameter)。表述粒子運動的一種假想粒子直徑。
總懸浮顆粒物 (Total Suspended Particicular,TSP),即指能懸浮在空氣中,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100微米的顆粒物。
PM10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10 μm),即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10微米的顆粒物。它們能長期飄浮存留於大氣中,影響大氣能見度。同時可以被人體吸入,沉積在呼吸道、肺泡等部位從而引發疾病。又稱為可吸入顆粒物。
PM2.5 (Particular matter less than 2.5 μm),即指空氣動力學當量直徑小於等於2.5微米的顆粒物。它們被人體吸入後,可深入到細支氣管和肺泡。又稱為可入肺顆粒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