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子江船夫曲

1949年,余光中在廈門的《星光日報》上發表了,這是他首次發表的新詩。當時他是廈大外文系二年級學生,剛從金陵大學外文系轉學來廈不久。《揚子江船夫曲》是一首描繪川江船夫的詩歌,用今天的觀點來看,是道地的“鄉土文學”。我曾和先生談及此詩,余先生說,年輕的時候,他一度很喜歡臧克家的詩,可能受到一些影響。在廈門時,他剛剛踏入詩歌之門,寫詩也寫詩論,但對於詩歌的天地,莫測高深,憧憬遠多於認識。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揚子江船夫曲
  • 創作年代:1949年
  • 作品出處:《星光日報》
  • 文學體裁:鄉土文學
  • 作者:余光中
原文,相關信息,作者簡介,代表作品,

原文

我在揚子江的岸邊歌唱,
歌聲響遍了岸的兩旁。
我抬起頭來看一看東方,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嗨呦,嗨呦,
初生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順風時扯一張白帆,
把風兒裝得滿滿;
上水來拉一根鐵鏈,
把船兒背上青天!
嗨呦,嗨呦,
把船兒背上青天!
微笑的水面象一床搖籃,
水面的和風是母親的手。
瘋狂的浪頭是一群野獸,
拿船兒馱起就走!
嗨呦,嗨呦,
拿船兒馱起就走!
一輩子在水上流浪,
我的家就是寬廣:
早飯在敘府吃過,
晚飯到巴縣再講!
嗨呦,嗨呦,晚飯到巴縣再講!
余光中老先生余光中老先生
我在揚子江的岸邊歌唱,
歌聲響遍了岸的兩旁。
我抬起頭來看一看東方,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嗨呦,嗨呦,
初升的太陽是何等的雄壯!

相關信息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後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台,就讀於台灣大學外文系。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後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台後任詩大、政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台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複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台灣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後回歸。在台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餘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
80年代後,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台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詩人“。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著有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等余種。

代表作品

詩歌:《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鐘乳石》,《萬聖節》、《白玉苦瓜》、《鄉愁》、《等你,在雨中》等,其中《鄉愁》最為出名。
散文:《聽聽那冷雨》、《我的四個假想敵》、《憑一張地圖》、《隔水呼渡》、《從徐霞客到梵谷》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