掛劍

掛劍,讀音為guà jiàn,本詞以諱稱朋友逝世,典源有《史記》卷三十一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掛劍
  • 拼音:guà jiàn
  • 解釋:諱稱朋友逝世
  • 相關文獻:《史記》卷三十一
漢語辭彙,基本信息,詳細釋義,運用示例,劍法基本動作之一,釋意,實戰具體用法,套路中的要領,

漢語辭彙

基本信息

【詞目】:掛劍
【拼音】:guà jiàn
【解釋】: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詳細釋義

典源
《史記》卷三十一〈吳太伯世家〉~459~
季札之初使,北過徐君。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季札心知之,為使上國,未獻。還至徐,徐君已死,於是乃解其寶劍,系之徐君冢樹而去。從者曰:「徐君已死,尚誰予乎?」季子曰:「不然。始吾心已許之,豈以死倍吾心哉!」
《新序·節士第七》~22~
延陵季子將西聘晉,帶寶劍以過徐君,徐君觀劍,不言而色慾之。延陵季子為有上國之使,未獻也,然其心許之矣,使於晉,顧反,則徐君死於楚,於是脫劍致之嗣君。從者止之曰:「此吳國之寶,非所以贈也。」延陵季子曰:「吾非贈之也,先日吾來,徐君觀吾劍,不言而其色慾之,吾為上國之使,未獻也。雖然,吾心許之矣。今死而不進,是欺心也。愛劍偽心,廉者不為也。」遂脫劍致之嗣君。嗣君曰:「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於是季子以劍帶徐君墓即去。徐人嘉而歌之曰:「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釋義
   春秋時,吳王壽夢少子季札封於延陵,號延陵季子。他出使路過徐國,徐國國君很愛他的劍。季札已心許,準備回來時再送給他。等到回來時,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劍掛在徐君墓上,表示不能因徐君已死而違背自己許劍的心愿。後以"掛劍"為懷念亡友或對亡友守信的典故。亦以諱稱朋友逝世。
  

運用示例

唐 王維 《哭祖六自虛》詩:“不期先掛劍,長恐後著鞭。”
明 張煌言 《祭定西侯張侯服文》:“徒深掛劍之懷,每阻炙雞之願。”
蘇曼殊 《答蕭公書》:“今托 穆弟 奉去《飲馬荒城圖》一幅,敬乞足下為焚化於 趙公 伯先 墓前,蓋同客 秣陵 時許 趙公 者,亦昔人掛劍之意。”

劍法基本動作之一

釋意

太極劍基本技法之一,握劍使劍與手臂呈90度角,依靠掄臂製造的立圓阻擋來自後方和前方的橫斬式攻擊,同時利用交叉前進步法,發揮立圓的進攻作用。是一種攻守合一的劍招,在多數流派中均有使用。分正掛劍(右前方——右後方——左前方)和反掛劍(左前方——左後方——右前方)兩種基本用法。

實戰具體用法

主要有左右連掛進攻和中途變招等方法。
左右連掛進攻必須做到快速有力,必須配合急速交叉步法迅猛前進,如狂風暴雨,給對手造成手忙腳亂的壓迫感,否則此招將失去實戰價值。
中途變招要力求出其不意、迅猛如雷,同時不與掛劍的動作違背。常見的用法有掛劍接回身反刺、掛劍接腕花等。
理論上此招也可用於交叉步退後防守,但一般情況下不如反撩劍退守實用,同時,多數套路也都不用此招做退守,所以應當認為此招主要是偏向進攻的。

套路中的要領

①動作:劍尖後勾,立劍由前向後上方或後下方格開對方的進攻。 掛劍的時候肘部應當固定不動,靠肩部帶動劍運動。
②力點:劍刃前部。
③勁力:從腰經肩到臂貫至腕。
④要點:含胸,轉腰,劍貼身走立圓,舉劍和落劍的時候,劍鋒應處在身體的中間位置。
⑤眼看:劍身在後,目視前方,掛到前方的時候,目視劍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