掇刀石組

湖北江漢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聯隊1961年命名。參考剖面位於湖北荊門掇刀石以南的團林鋪和楊家集一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掇刀石組
  • 命名:湖北江漢石油地質綜合研究聯隊
  • 時間:1961年
  • 包含:泥灰岩夾灰綠色粘土
沿革,特徵,

沿革

創名時的掇刀石組是指在湖北襄樊市以南出露的一套不整合於始新世紅色砂岩之上的塊狀、白色泥灰岩,時代為新第三紀。1978年,閻德發依據在荊門團林鋪泥灰岩中採得的哺乳動物化石,將它劃入上新統;並認為在掇刀石組的命名地點荊門掇刀石出露的是一套第四紀的沉積。因此,他建議將掇刀石組的層型剖面選在荊門以南的團林鋪和楊家集一帶。同時,他還發現在襄樊市以西,曾被稱之“烏梢嶺組”或“泥嘴組”的一套灰白色泥灰岩應與掇刀石組屬同一層位。另在宜昌、當陽一帶出露,曾被稱為“白石嘴組”的層位也應劃入本組中。雷奕振(1979)、李雲通等(1984),以及湖北地礦局(1990)均沿用這一觀點。1984年李傳夔等和1990年邱占祥等均認為掇刀石組的時代為晚中新世,可與華北保德組對比。

特徵

為灰白、淡紅色厚層塊狀泥灰岩夾灰綠色粘土;底部有礫岩層。不整合覆蓋於老第三系之上;與上覆第四系呈不整合接觸。厚20~60m。為一套河湖相沉積。含哺乳類化石,Hipparion cf. Ptychodus、Dicerorhinus ringstromi、Dorcatherium progressus等。這些化石為華北地區晚中新世三趾馬動物群中的常見分子。本組分布於湖北江漢盆地西部宜昌鴉雀嶺、枝江縣資福寺、當陽縣半月山以及南漳、宜城和荊門等地。宜城縣流水一帶出露為礫岩與瓷白色泥灰岩互層夾少量鈣質粉砂岩,厚度大於16m。在江漢盆地東部,包括雲夢、應城和孝感一帶,本組只在個別鑽孔中見及;岩性與西部地區相同,厚度不超過56m。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