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鋪

鳳凰鋪,位於湖北荊門掇刀掇刀石。《荊門州志》中《重修掇刀石武廟記》記載:“自以上原名鳳凰鋪,東漢三國初,劉備劉表荊州後,關公往來於荊襄,曾掇刀於石,後人始更鳳凰之名而改掇刀石。”從這裡可以看出,掇刀石在三國以前的稱謂是鳳凰鋪。此稱謂據傳是因平王之孫、太子建之子——白公勝的妻子貞姬,曾於此地養鳥,引來百鳥朝鳳而得名。

荊襄古道曾是溝通楚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清時代成為長安至嶺南的主要陸路幹線。因此,荊襄古道上很早就設有驛站,如建陽驛石橋驛麗陽驛等;驛站之間又建立了許多郵傳鋪,如子陵鋪、州前鋪,鳳凰鋪、黃嶺鋪、團林鋪五里舖等。鳳凰鋪便是其中之一。這些驛和鋪是供古代傳遞文書的人中途更換馬匹或休息、住宿用的,也是當時管理荊襄驛道的基層組織。“鳳凰”是指因山川地理環境所形成的獨有的地貌特徵,這些獨特的地貌通過人們的想像從古到今留下一些美好的傳說。今天的掇刀石街辦鳳凰村就是因為村內獨特的地貌被古人想像成一隻美麗的鳥——鳳凰而得名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鳳凰鋪
  • 地理位置湖北荊門
  • 氣候類型:亞熱帶季風氣候
  • 門票價格:免費
地理位置,歷史傳說,

地理位置

鳳凰鋪的北面是虎牙關,三國時關羽往來荊襄,駐兵於鳳凰鋪。由於《三國演義》在民間的廣泛流傳,三國文化在鳳凰鋪取代了“鳳”文化,同時也補充了荊楚文化的內涵。所以掇刀石這個地名一直沿用至今,並以此命名掇刀石街道和掇刀區,鳳凰鋪也就淹沒在歷史的長河中,很少為人所知了。鳳凰鋪與鳳凰的傳說是分不開的。鳳凰鋪演變為鳳凰村又與小鳳凰和大鳳凰傳說有關。

歷史傳說

小鳳凰傳說:鳳凰村三組的張嘴子是鳳凰的身子,張嘴子兩邊的張家大堰和黃家大堰是鳳凰的翅膀,從現存的張家大堰的形狀看的確像鳥的翅膀;張嘴子北面三面包圍周嘴子的圈子堰,圈子堰的地貌天然生成一個大鳥的尾部與身子的結合部,到鳳凰村二組駱嘴子北面的長堰構成了鳳凰的尾巴;鳳凰村一組、二組的住戶村落則是鳳凰尾巴美麗羽毛上的彩紋斑點;張嘴子往南的長壋構成鳳凰的頸脖;鳳凰的頭頂就是現在鳳凰三組、四組與譚店五組交匯處壋邊的土冢子。這是一隻展翅欲飛的鳳凰,風水先生們為了不讓它飛走,就在它的尾部圈子堰東南堤邊、頸部張嘴子南頭、頭部鳳凰村四組廟堰前,各建一座土地廟,壓住鳳凰不讓它飛走。傳說中更為神奇的是:在明朝時期,圈子堰內有戶座西朝東的田姓人家,一年同時考取了兩個進士。後來人們都爭相傳說“鳳凰”是風水寶地。
大鳳凰傳說:據傳,清朝乾隆年間,有位外地的地理先生途經荊門,被這裡的地勢所吸引,他從南台甬壁、烏龜碑、天鵝池向南到關公坡、望兵石直至興隆崗。他發現,鳳凰三組的周嘴子是鳳凰的頭,張大堰、黃大堰是鳳凰的眼睛,鳳凰村二組是鳳凰的身子,鳳凰村一組是鳳凰的尾巴,天鵝池是鳳凰喝水的地方。因此推斷:這隻鳳凰眼望烏龜碑,欲從甬壁上歇腳後騰空而起,總有一天會飛起來的。。1953 年搞農業合作化,要取一個好聽的名字,當時任鄉長的田士昌便用“鳳凰”二字來正式命名。開始叫鳳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後改為鳳凰大隊,改革開放後又改稱鳳凰村,一直沿用至今。
鳳凰大隊從土改複查到查田定產都是中共荊門縣委的駐點。1959年大旱,由於大隊黨支部組織抗旱有力,大災獲得大豐收,人均產糧多,賣的餘糧也多,因此被中共荊門縣委樹為紅旗,黨支部書記詹良才被評為湖北省先進工作者,在武漢受到毛主席的接見,並冠以美名——“拖駁子”。因為這個村有一半的土地是黑土,所以插紅苕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1961年,為救災大搞度荒田,鳳凰村插紅薯的技術和經驗在全縣推廣。各機關、工廠、農村,人人動手插紅薯,秋後紅薯大豐收。1974年,荊門縣在鳳凰村修建了掇刀鳳凰水庫。從此,鳳凰這個名字就遠近聞名了。這一段歷史永遠讓鳳凰人民引以為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