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擔

挑擔

挑擔,以肩荷物,如挑擔馱載者,杖八十,徒二年。或者指方言連襟的俗稱。

方言中是連襟的俗稱。指姐姐與妺妹的丈夫間的親戚關係。

“挑擔”本來指挑著東西,後來演變為挑著的東西之間的關係,進而引申為一種兩婿關係,是一種俗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挑擔
  • 外文名:carry a load
  • 拼音:tiāo dàn
  • 釋義:以肩荷
  • 出處:《元典章·兵部·禁例》
詞語簡介,詞語解釋,

詞語簡介

挑擔(挑擔)
挑擔tiāodàn
(1) [load]∶擔子
俗稱扁擔。一根長木,中間寬,兩頭略窄,呈扁圓形條型木棍,由於是扁圓形,俗稱扁擔。
(2) [shoulder]∶挑上擔子
把擔子放在肩上,擔子兩頭掛上物品,俗稱挑擔

詞語解釋

(1).以肩荷物。《元典章·兵部·禁例》:“各路差使人員往往強拖鋪兵並鎮店百姓挑擔行李及牽船隻。”《明律·戶律·鹽法》:“挑擔馱載者,杖八十,徒二年。”
(2).方言。連襟的俗稱。指姐姐與妺妹的丈夫間的親戚關係。(特指黑龍江牡丹江一帶,河南、山西、陝西、河北北部張家口一帶,也有此種稱呼,但僅用於介紹,並不直呼。)《茶香室叢鈔·稱謂之異》引 清 黎士宏 《仁恕堂筆記》:“ 甘州 人謂姊妹之夫曰挑擔。”
"挑擔”方言介紹:親屬稱謂反映人們的親屬關係和親屬觀念,在方言中有著不同的叫法,也蘊含著不同的內涵。陝西方言中“連襟”的稱謂就是一個典型。
在國語中,人們把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關係雅稱為 “連襟”,而在陝西方言中則俗稱為“挑擔”,也有叫“連襟”的。
連襟”這一名詞最早出現於杜甫的《送李十五丈別》。“孤陋忝未親,等級敢比肩?人生意氣合,相與襟袂連。”說的是杜甫晚年寓居川東,結識了一位李姓老頭,兩人很能合得來,經常在一起聊天喝酒,後來杜甫要離別,寫了這首詩回憶結交的經過。這只是形容彼此的關係密切,還沒有後來指的姐妹的丈夫之間的那種關係。北宋的馬永卿在《懶真子》寫道:“江北人呼友婿為‘連袂’,也叫‘連襟’”。洪邁曾給他的妻子的姐夫寫過“襟袂相連,夙愧未親之孤陋,雲泥懸望,兮無通貴之哀憐。”可見,宋朝流行的稱謂已經具有今天的意義了。後來隨著文化的影響和民族共同語的普及,“連襟”這一書面語的適用範圍也不斷擴大,直到今天,許多地方用“連襟”稱呼姐妹的丈夫。
而在“連襟”出現之前,陝西部分地區用“挑擔”這稱呼,意思都差不多,這是有一定的地理原因的。先看其歷史文化原因。封建社會裡,小農經濟是基礎,以父子為核心的宗法制為主導思想,其人際關係的深層結構是血緣親族組織,財產的繼承權也是由男子來完成,這體現了父權文化的主宰地位。這一文化心理反映在婚姻制度中就是“男女有別,男尊女卑”,反映在親屬稱謂中就是“長幼有序,尊卑不同”。陝西方言親屬稱謂的稱呼也受這一思想的影響。父系的親屬關係一般稱為“內”、“大”,母系的多稱為“外”、“小”。女方嫁到男方家,要隨男方稱呼親戚,叫男方父母也是“爸”、“媽”;男方叫女方父母為“叔(伯)”、“嬸(姨)”。男方稱妻子的姐姐為“妻姐”、“大姨子”,妹妹為“小姨子”,弟弟為“小舅子”。可以看出妻系的稱謂就不是很嚴格,那么,稱妻子的妹妹或姐姐的丈夫為“挑擔”“連襟”更是一種謔稱,體現了宗法制下的人倫關係。
再來看其地理文化原因。陝西南北狹長,由北向南可分為地理、歷史、文化、氣候、語言、人種截然不同的三大地區:陝北、關中、陝南。由於陝西省超過1/3的面積和人口均位於秦嶺以南,因此陝西省是中國真正意義上跨越南北的省份之一。陝西的境內的秦嶺被親切的稱謂父親山,渭河和漢江共為母親河。而朱䴉因為其分布地被稱為陝西的省鳥。陝西從北到南的延安、西安、安康被稱為三安,寓意三秦大地福泰安康。早期的農耕文化以自給自足為主要生產方式,對大多數農民來講,土地就是命根子,他們的勞動工具多為擔子等,運輸方式也多為肩挑和背背,經常能看到人們用擔子擔東西,擔子和農民便結下了不解之緣,而且一般都是男的擔擔子。所以,用“挑擔”形容兩個男人的關係就不難理解了。更為有趣的是,用“挑擔”形容姐妹的丈夫的關係是很形象的。的文化中,對妻系的稱謂本來就不很重視,再加上妻子妹妹(姐姐)的丈夫,沒有任何血緣關係,就又隔了一層。因此,兩個丈夫的關係就如同“擔子”的兩端似的,姐妹就是連線他們之間的“擔子”。特別是在,人們的生活習慣和農耕文化的特殊性造成“挑擔”稱謂的產生。在甘肅河西走廊、山西一片,以及河北保定等地都有相似的稱謂,都可能與其地域文化有關。
最後,“挑擔”到“連襟”詞義發生了轉移。“挑擔”本來都是挑著東西,後來指挑著的東西之間的關係,進而引申為一種兩婿關係,是一種俗稱。“連襟”也有相互關聯的意思,它們在引申義上有相似之處,後者顯得更“雅”一些。
可見,稱謂雖為一種外化的符號,但也承載著豐富的內涵。山西方言中“連襟”的稱謂便形象地表達了這一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