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豆狀角化過度病

症狀體徵,用藥治療,飲食保健,預防護理,病理病因,疾病診斷,檢查方法,併發症,預後,發病機制,

症狀體徵

好發於30~60歲的男性。損害初發於足背,為針頭大淡紅色疣狀角化性丘疹,表面粗糙,或為紅斑鱗屑性,形如凸鏡面或扁豆狀孤立斑丘疹,中央鱗屑較厚,外周鱗屑細小。若將鱗屑剝離,可見小的出血點,為銀屑病樣皮損。早期多為局限性。後期皮損增多,累及小腿、兩臂、掌跖等處。掌跖部的皮損為針尖狀角化性丘疹和凹窩。皮損對稱分布,軀幹部罕見。病程遷延,可持續終身。自覺症狀缺如或輕微。

用藥治療

可內服維生素E及維A酸類藥物。可外用角質剝脫劑如5%水楊酸軟膏等,或皮質類固醇類製劑、氟尿嘧啶(5-Fu)和阿維A酯(依曲替酯)等。表淺切除後不再復發。

飲食保健

1、多以清淡食物為主,注意飲食規律。
2、根據醫生的建議合理飲食。

預防護理

本病暫無有效預防措施,注意生活細節,早發現早診斷是本病防治的關鍵。

病理病因

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

疾病診斷

臨床上需與下列疾病進行鑑別:
1.灰泥角化病  角化性丘疹易於去除,且其下無出血點。
2.毛囊及毛囊旁角化過度病(Kyrle病)  皮損中央有角質栓,除去角質栓,呈火山口形凹陷,可累及任何部位,但掌跖部罕見。病理改變為毛囊角化過度、角化不全,並有向真皮穿透現象。
3.銀屑病  組織病理改變有特徵性,可以鑑別。
4.其他  如疣狀肢端角化症、脂溢性角化病、扁平疣。前兩者無真皮損害,後者表皮細胞有空泡變性。

檢查方法

實驗室檢查: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其他輔助檢查:
組織病理:表皮角化過度,偶見灶狀角化不全,棘層變薄。典型的改變是增厚的角質層呈乳頭狀凸起,類似塔尖,與扁平的棘層形成鮮明的對比。真皮上層緊靠表皮處可見有狹窄的帶狀浸潤,主要為淋巴細胞和組織細胞。

併發症

目前沒有相關內容描述。

預後

病程遷延,可持續終身。自覺症狀缺如或輕微。

發病機制

發病機制還不清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