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同名油畫)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同名油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是法國畫家達雅克·路易·大衛(又譯“達維特”、簡稱“大衛”)於1805-1807年期間創作的一幅油畫,現藏巴黎羅浮宮,它是畫家真實記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

為了鞏固帝位,拿破崙這位皇帝極其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號召力,讓法國人民以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時,拿破崙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畫家特為避免這一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崙的中心位置(拿破崙站起來給皇后加冕),又沒有使教皇難堪。

由於這幅畫有一百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飾,姿態和表情,複雜的環境和眾多人物所應該有的光影效果和複雜色彩層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難度巨幅人物組油畫。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 外文名:Le Sacre de Napoléon(法文)
  • 創作者雅克·路易·大衛
  • 材質:布面油畫
  • 國家:法國
  • 年代:1805-1807年
  • 規格:610×931厘米
  • 收藏地:巴黎羅浮宮凡爾賽宮(各一幅)
畫作背景,名畫欣賞,人物解析,創作過程,畫作對比,藝術構思,畫家簡介,

畫作背景

在19世紀初,雅克·路易·大衛受法國皇帝拿破崙之託,畫出包括加冕在內的當代大事。他受魯本斯的影響,從他的作品可得到普遍的證明,這構成了大衛藝術確立時的基石。在巨大構圖中的這個部份圖中充分發揮了大衛在肖像方面的才華,右側人物的頭部令人想起他年輕時對於古典羅馬雕刻的熱情。這幅巨幅的油畫,反映了1804年12月2日拿破崙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加冕儀式的盛況。作品宏大的構圖,眾多的人物以及華麗的服飾和輝煌的色彩,體現了新古典主義美術的典型特徵。這是法國著名畫家大衛(1748-1825)的一幅著名寫實油畫。畫家用了兩年時間(1805-1807)才完成這幅畫。
1794年,熱月政變發動後,法國新建的督政府並未鞏固,王黨的復辟活動便乘機猖獗起來。加上歐洲已建立的反法聯盟,嚴重地威脅著法國。此時,國內的人民運動又高漲起來。法國資產階級政權急需一個新的領袖來鞏固他們已獲取的革命成果,這個人不僅能抵禦外國的干涉,還能防止國內人民日益高漲的民主運動。在這種情勢下,拿破崙·波拿巴是法國巴黎大資產階級賴以穩固他們的既得利益的最合適的人選了。
拿破崙既是法國資產階級革命時期的偉大政治家,又是野心勃勃的軍事獨裁者。他所建立的法蘭西帝國,導致法國大革命的最終失敗,但在防禦外敵,加強法國實力方面,他又是一個英明的開拓者。拿破崙這一系列政治策略的成功,得益於他的“錦囊妙計”,那就是他穿上了古代羅馬的服裝,講著羅馬的語言來實現當代的任務,實現羅馬時代一些帝王所慣用的對外擴張的軍事路線。
畫家達維特所崇尚的古典主義藝術,也是以古羅馬風尚為範例,採用古羅馬的歷史題材以宣揚“當代的任務”,這在畫家前期的作品上尤為明顯。所以拿破崙在鞏固自己的帝國政權之後,仍然重視這位畫家的藝術才能,授予他以宮廷首席畫家的稱號,讓他和維旺·德隆共同來掌管美術事業。從此,達維特再度從徘徊與彷徨之中振作起來,以新的熱情為拿破崙的政權宣傳效勞,並傾注了他全部的藝術心血。這幅《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正是這個時期奉命而作的一幅巨製。

名畫欣賞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是畫家忠實記錄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聖母院隆重舉行的國王加冕儀式的一幅油畫傑作。為了鞏固帝位,這位皇帝極其傲慢地讓羅馬教皇庇護七世親自來巴黎為他加冕,目的是借教皇在宗教上的巨大號召力,讓法國人民以至歐洲人民承認他的"合法地位"。在加冕時,拿破崙拒絕跪在教皇前讓庇護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奪過來自己戴上。達維特為避免這一事實,煞費苦心地選用皇帝給皇后加冕的後半截場面。這樣,既在畫面上突出了拿破崙的中心位置(拿破崙站起來給皇后加冕),又沒有使教皇難堪。
身穿紫紅絲絨與華麗錦繡披風的拿破崙,已經戴上了皇冠,他的雙手正捧著小皇冠,準備往跪在他面前的皇后約瑟芬的頭上戴去。約瑟芬身後的紫紅絲絨大披風由兩個貴族婦女提著。在拿破崙的背後坐著那位教皇庇護七世,他無力地坐著,默認這一情景。整個氣勢十分莊嚴,人物多達百人,每個人物形象以精確的肖像來描繪,這裡有宮廷權貴、大臣、將軍、官員、貴婦、紅衣主教與各國使節。構圖之宏大,場面之壯觀,為畫家以前的任何作品所沒有的。達維特盡心竭力要畫好這一幅鴻篇巨製,他找人幫他製作了一座模仿加冕全景的木偶模型盤,以便按照總體構思進行畫面光線的調整。許多人被畫家請到畫室里來作模特兒。
這幅畫不愧是達維特一生的精心之作,它充分發揮了畫家的素描造型與色彩寫生的卓越才能:出場人物個個肖似,色彩服從整體構思,金光閃爍,富麗堂皇,表現了人物衣著與殿內環境的強烈質感。古典主義繪畫的嚴正性達到如此境地,這在畫家中可謂無以復加了。

人物解析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
畫面場景、角色的面部表情及總體布局,每個字元都標註了特定和獨特的作用。
  1. 拿破崙一世(1769-1821)站在畫面中心,身著加冕。
  2. 約瑟芬·德博阿爾內(1763年至1814年)接收來自皇帝,不是教皇手中的桂冠。。
  3. 庇護七世(1742年至1823年),主教在加冕儀式的畫面上,只是簡單鑲嵌在裡面,很難被識別。
  4. 查爾斯 - 弗朗索瓦·勒布倫(1739年至1824年),拿破崙·波拿巴的三個領事之一,他手裡拿著“查理曼大帝”的權杖。
  5. 讓 - 雅克·雷吉斯·德·岡巴塞雷斯(1753年至1824年),也是領事之一,後成為帝國的王子校長。他也握著“正義之手”的權杖。
  6. 路易 - 亞歷山大·貝爾蒂埃(1753年至1815年),1805年成為帝國元帥。
  7. 塔列朗(1754年至1836年),1804年7月11日成為帝國元帥。
  8. 查爾斯·拿破崙(1802至1807年),路易·波拿巴和霍滕斯博.阿爾德的兒子。
  9. 波利娜.波拿巴(卡羅琳·波拿巴),拿破崙的妹妹,她在注視約瑟芬的披風。
  10. 路易·波拿巴(1778年至1846年),皇帝的弟弟。他1806年成為荷蘭國王。
  11. 約瑟夫·波拿巴(1768年至1844年),皇帝的弟弟,他被授予皇家王子的稱號,並在1806年成為那不勒斯國王,1808年成為西班牙國王。
  12. 約阿希姆·穆拉特(1767年至1815年),帝國元帥,1808年他成為那不勒斯國王,他是卡羅琳·波拿巴的丈夫。
  13. 瑪麗亞·萊蒂西亞·拉莫利諾(1750年至1836年),拿破崙的母親。她被畫家安排在看台上。她實際的確沒有參加儀式,是因為拿破崙和他的弟弟呂西安之間的糾紛。但畫家大衛卻將她畫入大典儀式,為此,當拿破崙看到在1808年完成了的這幅畫時,十分感謝這位另類的畫家。
  14. 畫家雅克·路易·大衛被發現在看台上占有一席之地。

創作過程

這是畫家對拿破崙一世及皇后加冕禮儀式的忠實記錄。畫面中心形象是拿破崙從教皇手中接過的王冠,賜給皇后約瑟芬。羅馬教皇被請來參加儀式,想借教皇在宗教上的號召力來擴大自己的影響和肯定稱帝的合法權,不過只讓他坐在祭壇前作為後盾而已。受加冕的皇后長長的皇袍由宮女羅席福柯拉夫人和瓦勒特夫人牽著,中間平台上坐著皇后的母親,圍繞中心周圍站立著主教、王公貴族、將軍、各國大使以及前來祝賀的外國國王、王后等,畫中有近百人的肖像,據說很多是請真人來到畫室畫的。這幅畫構圖宏大,氣勢磅礴,構思巧妙,以肖像寫實手法創作而成,雖為拿破崙歌功頌德,但作為歷史畫卷是不朽的。
為了達到逼真,大衛把畫中許多人請去作過模特兒,對於滿是刺繡和金飾的服裝,畫家也作了一絲不苟的描繪。驕橫一世的拿破崙,畢恭畢敬的約瑟芬,遭到脅迫而無可奈何的教皇,以及如此宏大場面中的每個角色,都鮮明生動,決無雷同。安格爾的藝術典雅精美,他精於觀察,對形的追求以現實為基礎,但這並不妨礙他進行誇張。
在1808年至1822年間大衛親自複製這幅畫,為表示區別,大衛把畫中左邊和四位宮女中站在一起的第二位——拿破崙最寵愛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衣服顏色改為粉紅色,現收藏與巴黎凡爾賽宮

畫作對比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一共畫了兩幅,一幅現存羅浮宮,一幅現存凡爾賽宮。兩幅一模一樣,惟一的差別是在畫面中拿破崙最寵愛的妹妹波利娜.波拿巴的著裝色彩上。凡爾賽宮那幅著紅紗,另一幅在羅浮宮的著白紗。由於這幅畫有一百多個人物,每個人物都有不同的服飾,姿態和表情,複雜的環境和眾多人物所應該有的光影效果和複雜色彩層次的把握,是一幅世界著名的高難度巨幅人物組油畫。

藝術構思

《拿破崙一世加冕大典》在這幅畫中也有一些對現實的加工:畫中國王的母親出席了拿破崙的加冕禮,端坐於畫面中央的王座之上,而事實是拿破崙的母親出於對兒子的憤怒並未在那天露面;同時接受加冕的王后約瑟芬和為自己加冕的拿破崙本人也在畫家的妙筆下變得更為苗條和高挑了。在150多個見證這場加冕禮的人物中,身穿紅衣站在畫面右端的是外交部長塔列朗。畫面光線處理的技巧十分嫻熟,在一百五十個人物肖像中,很自然地突出了主要人物,並恰到好處地照顧到某件首飾上鑲嵌的寶石或某件衣物面料的柔滑。從某種角度來說,大衛是現代攝影師的先驅,就像他們紀錄世界重要人物的大事件,在油畫上展現出的奢華場景不禁令民眾浮想聯翩 。
畫家大衛原本打算繪製拿破崙為自己加冕的場面,但惟恐因此被視為輕蔑教皇,於是換成為約瑟芬加冕。由於畫面中的人物必須讓人一眼就認出來,所以花費了許多事前準備工作。大衛除了數量眾多的素描習作之外,也製作了教堂的模型、在其中排列某個弟子做的人偶,並且請了兩位助手。他請設計歌劇舞台的多勾提安排人物的遠近關係,並請點傑繪製版畫的素描。此作完成於1807年11月。

畫家簡介

雅克·路易·大衛(Jacques Louis David 1748年8月30日—1825年12月9日)是法國著名畫家,古典主義畫派的奠基人。他畫風嚴謹,技法精工。在資產階級革命民主派雅各賓專政時期,曾任公共教育委員會和美術委員會的委員。早期作品以歷史英雄人物為題材,如《荷拉斯兄弟之誓》、《處決自己的兒子布魯特斯》等。1793年完成名作《馬拉之死》。1794年雅各賓政權被反革命顛覆,經過五年的混亂,拿破崙掌握政權後,大衛做了拿破崙一世的宮廷畫家。1810年,達維特又完成了與《加冕》同樣宏大的《練兵場上的發旗典禮》 ( 簡稱《授旗式》),也是歌頌拿破崙功績的歷史性名作。但《授旗式》的宮廷色彩過於濃厚, 總不如《加冕》一畫來得感人。他的《荷拉斯兄弟的宣誓》、《布魯特》、《馬拉之死》、《網球廳宣誓》和這一幅歷史畫,是法國近代革命史的真實寫照,而這一系列藝術創造是用一種新古典主義藝術原則來完成的,它對於法國以至歐洲19世紀的藝術有著重大的影響。畫家的另外一些題材的作品,也反映出這位天才畫家傑出的繪畫才能《賽莉齊婭夫人肖像》、《雷卡米埃夫人像》、《劫奪薩賓婦女》。達維特的藝術是嚴肅的、雄偉的,有激動人心的感染力。因為它包含著生活的真理,因為它跳動著時代的脈搏,還因為它反映了藝術家真誠的信仰和激情,所以能喚起觀眾。"不妨說,達維特的藝術氣質是與法國中小資產階級在大革命時期表現出來的銳氣密切相關的,它是啟蒙學派的理想王國的理想在藝術上的表現。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