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羅伊特藝術節

拜魯伊特音樂節一般指本詞條

德國華格納音樂節是歐洲古典音樂界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第一屆華格納音樂節始於1876年8月13日,偉大的德國音樂家理察·華格納在拜羅伊特上演了他的著名四聯歌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自此後的100多年來,華格納音樂節與華格納家族緊密的聯繫在了一起,每年的8月至9月間,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紀念意義的華格納音樂節定期在德國小城拜羅伊特舉辦!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拜羅伊特藝術節
  • 開始時間:1876年8月13日
  • 音樂家:理察·華格納
  • 周期:每年的8月至9月間
摘要,華格納簡介,拜羅伊特劇院,

摘要

每年的8月至9月間,歐洲古典音樂界一年一度的傳統盛會-具有悠久的歷史積澱,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獨特的紀念意義的
拜羅伊特藝術節
華格納音樂節,定期在德國小城拜羅伊特舉辦.

華格納簡介

理查·華格納是德國偉大的作曲家、指揮家。他的藝術才賦從童年開始便已顯露,八歲時學會彈奏韋伯的《自由射手》,十四歲寫悲劇,十五歲時華格納第一次聽到貝多芬的《命運交響曲》,感受極為深刻,立下了畢生為音樂而獻身的決心。
華格納把主要精力投入到歌劇的創作領域。自1833年起,華格納開始了他動盪不安的音樂生活。1839~1849年間華格納的歌劇創作開始進入探索時期,他先後完成了《漂泊的荷蘭人》(1841)、《湯豪瑟》(1843~1845)和《羅恩格林》(1845~1848)等重要作品。上述三部代表作雖然取材各不相同,但都具有巨大的藝術感染力,也反映了華格納積極改革歌劇的意向。採用分曲結構打破了歌劇“場”的形式,或用分曲結構與“場”相結合。此外,華格納用結構自由、富於詩意的前奏曲代替了傳統的歌劇序曲;從舊的詠嘆調過渡到無終旋律。這些嘗試為他後來的樂劇改革奠定了基礎。1872年在路德維希二世支持下,演出他從構思到創作、演出歷經二十年之久的樂劇《尼伯龍根的指環》。該劇取材於八、九世紀北歐史詩《埃達》和十三世紀用中古高地德語寫成的史詩《尼伯龍根之歌》,是作曲家晚年的代表作。它由《萊茵河的黃金》(1853~1854)、《女武神》(1854~1856)、《齊格弗里德》(1856~1871)、《眾神的黃昏》(1870~1874)四部歌劇組成,分四夜上演。此外,1868年上演的《紐倫堡的名歌手》在華格納的創作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這部歌劇在音樂語言上吸收了豐富的民族音調,生動地描繪了十六世紀行會藝人的生活。華格納的創作道路以宗教奇蹟歌劇《帕西法爾》(1882年完成並上演)而告終結。該劇強烈的宗教神秘的本質,標誌著華格納創作思想的衰退。1883年華格納因心臟病逝世於威尼斯。
作為一個作曲家和歌劇改革者,華格納的世界觀為複雜,充滿各種矛盾。1849年的革命成為他的思想和創作的分水嶺。革命前的作品,內容上有一定的積極意義,藝術上較為協調完整;革命失敗後的作品,消極頹廢的傾向占據主導地位,藝術上也走入歧途。
這樣一條曲折而倒退的道路,深深烙印在華格納的音樂中。從他第一部有影響的歌劇棗以德國當時進步青年崇拜的羅馬護民官主英雄主人公的《黎恩齊》(1842),到最後一部宣揚基督教義的樂劇《帕西法爾》(1882),可以看出華格納接受過各種相互矛盾的思想的影響,在藝術上也有與自己改革政府相悖的作品。但就在這複雜的變化中,一種獨特新穎的歌劇體系逐漸形成。無論是早期代表作,還是後期代表作,包括另一種風格的《紐倫堡的名歌手》(1867~1868),不同程度體現了華格納新型樂劇的特徵。他宣稱自己的歌劇創作是戲曲、詩歌、音樂高度結合的“樂劇”,在這個最高的“綜合藝術品”中音樂只是手段,戲劇才是目的;樂劇的內容必須是能與音樂完美結合的“永恆不朽”的神話、傳說;成為連續不斷的整體。
華格納偏重運用樂隊的交響化手法,大量運用主導動機,並在聲樂和樂隊里不停地展開、演化,配合和聲上極端的半音化,形成“無窮盡的旋律”。這種獨樹一幟的“華格納主義”的音樂風格,在十九世紀下半葉和二十世紀初的西方音樂中,起了巨大的影響,華格納也成為音樂史上的重要人物。

拜羅伊特劇院

1882年的拜羅伊特華格納節日劇院
劇院設計平面圖
拜羅伊特藝術節(拜魯伊特音樂節)
今天的拜羅伊特華格納節日劇院
拜羅伊特藝術節(拜魯伊特音樂節)
場館名稱: 拜羅伊特華格納節日劇院
拜羅伊特藝術節(拜魯伊特音樂節)
場館又名: 華格納歌劇院
場館位置: 德國中部的法朗科尼亞小鎮
拜羅伊特,位於德國中部法朗科尼亞的小鎮上,這裡的環境很好交通方便,四周森林環繞是華格納的所在地,華格納最後幾年的生活,便在拜羅伊特的萬弗里德別墅里度過的。也是華格納音樂戲劇的發源地。拜羅伊特音樂節劇院是華格納親手創建的劇院。關於歌劇,華格納有著他自己的整套理論,他的歌劇大都取材於傳說或神話,一般劇院很難達到他要求的虛幻、縹緲的感覺。因而他一直想建立一座歌劇院,專門上演他的歌劇。1871年,他來到了拜羅伊特,由於有國王的鼎力相助,他得到了市政當局的同意,並提供了用以建造劇院和寓所用的土地。至於這兩所建築所需的費用,則由全世界的華格納社團來籌措,華格納他本人也舉辦了多次音樂會,來籌募建築基金。
拜羅伊特音樂節劇院的設計是由華格納和建築師共同設計的,雖然外貌並不特別,但內部結構卻非常獨特。劇院有1460個座位和包廂,舞台寬大,樂池很深,觀眾席相對較遠,根本看不見樂隊,這些特點使華格納歌劇的演出效果特別好,所以華格納不允許他的有些劇目在別的劇院演出。
華格納歌劇院,於1872年5月22日奠基,當日,由華格納親自指揮演奏《貝多芬第九交響樂》以示慶祝。估計華格納劇院工程費,約需25萬美元,而當時他們只有三分之一的款項在手,於是一面建築,一面籌款。
1876年8月13日,華格納歌劇院落成,華格納得到國王的經濟資助,在這裡舉行了第一屆拜羅伊特歌劇節。上演了《萊茵河的黃金》,次日演出《女武神》。16日上演《齊格弗里德》,17日演出《眾神的黃昏》(此二劇皆系首次演出)。凡是擅長演出華格納戲劇的著名演員都參加了這次公演,例如莉莉雷曼、馬泰爾納、尼曼、溫格等。指揮則由莫蒂、里希特和賽德爾等擔任。這次公演,曾引起全世界的注意,前來參加盛典的作曲家有聖桑格里格、安東·盧賓斯坦、柴可夫斯基古諾,各國的報社也都派記者前來採訪,盛況空前。然而為此盛舉虧損了一大筆財力,故華格納歌劇院無法馬上營業。
由於經濟原因,第二屆歌劇節一直到6年後的1882年才舉行,首日演出《帕西法爾》,由萊維擔任指揮,演員包括溫克爾曼、馬泰爾納、賴希曼和斯卡里亞等歌唱家。
1883年華格納逝世後,歌劇院由華格納夫人柯西瑪(李斯特的女兒)經營和指導。1883年和1884年,再度上演《帕西法爾》,1886年由《帕西法爾》和《特里斯坦與伊索爾德》二劇交替演出。1888年至1893年間,有5個紀念季節,上演《唐·豪塞》、《洛恩格林》、《帕西法爾》、《名歌手》和《特里斯坦和伊索爾德》等歌劇。1896年恢復上演《指環》等歌劇。之後,每逢此佳節均有歌劇演出。
1909年開始由華格納之子齊格菲里德接任經理之職。1923至 1924年,齊格菲里德赴美擔任指揮,藉以籌集款項,使華格納劇院的活動恢復以往聲譽。
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期間,間斷了演出活動。1930年齊格菲里德去世,一切責任便落到他太太維尼弗雷德的身上。 1930年夏季,第一位義大利指揮家托斯卡尼尼,指揮了《唐·豪塞》和《特里斯坦》的公演,次年托斯卡尼尼再度指揮《唐·豪塞》和《帕西法爾》演出,1933年的慶祝季節前數月,由於納粹黨希特勒執政的關係,托斯卡尼尼拒絕來德指揮,由理查·施特勞斯接替了他工作。歌劇節在此時被迫停辦。
1951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後,華格納歌劇院業務即由華格納的兩位孫子維蘭德和沃爾夫岡經手負責,維蘭德在這段時間,創立了一些新措施與改進,使經營上改弦易轍,尤其舞台的設計、布景方面有了革命性的改變,在歐洲樂壇上大放光彩。著名的指揮家如凱爾伯特、卡拉揚約胡姆和克勞斯等,均為拜羅伊特擔任客席指揮。對於無數華格納的音樂迷來說,無疑是他們心目中的聖地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