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相公(宋時人們對王安石的戲稱)

拗相公(宋時人們對王安石的戲稱)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拗相公”即宋時人們對王安石的戲稱。因為王安石極為固執,不允許任何人反對他,一心想把他的政策實施到底。這是他個性上的缺點,他無法接受忠言,不願承認自己的錯誤,別人反對他反而增強了他要實施新法的決心。由於變法期間出現了用人不當、天災人禍等問題,因此給人民帶來了很大的災難。很多人因此深恨王安石,稱呼家裡的豬為“拗相公”。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拗相公
  • 原稱王安石
  • 資料:《蘇東坡傳》第八章 拗相公
  • 原因:性格固執
王安石一外號,通俗短篇小說,概述,相關資料,

王安石一外號

那場政爭的悲劇之發生,就由於王安石個性上的缺點,他不能接受忠言,他不願承認自己犯錯。朋友對王安石的反對,只增強了他貫徹他那政策的決心。有人告訴我們,說個性堅強是一種重要的美德,但是卻需要予以精確地說明:就是說堅強的個性是用去做什麼事。王安石很可能還記得學生時代曾聽見一個平常的格言,說“決心”為成功的秘訣,自己卻把固執當做那種美德了。王安石在世時,他在文學界是以“三不足”為人所知的。“三不足”就是“天命不足畏,眾言不足從,祖宗之法不足用。”這是蘇東坡贈與他的標誌。這位“拗相公”不容任何方面有人反對,朋友方面,或是敵人方面。他能言善道,能說動皇帝相信他的強國之策,決心要把他的計畫進行到底。這就暗示他要壓制一般的反對意見,尤其是諫官的話,諫官的職責本來就是批評朝廷的政策和行動,並充當輿論與朝廷之間的橋樑。
中國政治哲學的基礎,是好政府必然是“廣開言路”,而壞政府則不然。所以開始論到新政之後,自然爭論迅即湧向一個更基本的問題,就是批評與異議的自由。這次交戰,宰相王安石贏了第一回合;但是此後,全國官員分成了兩個陣營,陷於朋黨之爭,直到宋朝滅亡而後已。幾年之後,變法方案即遭修正,或予中止,但是兩派的裂痕則演變愈甚,其後果亦更加嚴重。在朝廷上此一政爭,成了“流俗”與“通變”之爭,這兩個名稱在當代文學裡曾多次出現,而王安石亦最喜愛用。凡是王安石所不喜,或與王安石持異議者,王安石皆稱之為“流俗”派,而他與其同黨則稱之為“通變”派。王安石攻擊批評者,說惡意阻撓新政。在另一方面,反對派則攻擊他,說他“視民間清論為流俗,視異己者為腐敗。”劉摯則稱:“彼以此為流俗,此以彼為亂常。”王安石這位宰相排斥反對他的御史之時,反對派對他更重要攻擊的,是他欲“鉗天下人之口”,也就是使天下人不得批評政府。——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八章 拗相公

通俗短篇小說

概述

宋時一短篇通俗小說,新近才發現。這篇小說預示著中國通俗小說的來臨,反映出部分民間輿論對王安石的反對和批評。

相關資料

中國最早的通俗文學至今尚存在者,其中有一篇預示中國小說的來臨,是一個短篇小說,叫《拗相公》。那是宋朝通俗文字的短篇小說集,新近才發現,這足以表示,王安石死後不久,在通俗文學之中,他便以其外號為人所知了。——林語堂《蘇東坡傳》第八章 拗相公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