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林鎮

拉林鎮

京旗文化旅遊區以黑龍江省五常市拉林鎮為中心,輻射4個滿族鄉及部分鄉(鎮)的滿族村屯,分布在24個旗屯和41個八旗窩棚(屯)中,滿族人口有12萬之多。拉林鎮位於五常市北50公里處,距哈爾濱市60公里,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條件便捷,電力通訊發達,是雙城、阿城等周邊鄰近市縣的經濟文化中心地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拉林滿族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五常市
歷史沿革,文化遺存,特色文化,京旗文化,滿族京腔,相關新聞,和珅索額圖後人,祭祖先談舊事,說京腔喝豆汁,百斤麵包餃子,

歷史沿革

拉林鎮至今有九百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京旗文化,與其他地區的滿族相比有其迥異性,同北京的滿族同源同根。清乾隆時期的京都移民,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更促進了京旗文化的融洽與發展,至今,該地區仍保留著大量的京旗文化遺存和京旗遺風習俗及較特殊的宗教信仰。滿漢功德牌2件,滿漢兩種文字的皇帝詔書2件。還有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具及石雕碣、木雕、磚雕、兵器等文物。很多文物在國內很少見,其價值無法估量。
自清乾隆九年始實施的“移民屯墾”政策的第一批移民到達的所在地,

文化遺存

拉林地區各滿族鄉鎮中,分布著當年的32個村落布局,民族構成基本保持原貌,各村屯滿族人至今仍操北京口音,有許多滿語辭彙和專用名詞、地名,以及食品、文藝、體育、服飾都保留著京旗的特點。
拉林鎮拉林鎮
拉林地區不僅京旗文化厚重,而且因距金上京會寧府很近,因此,金源文化遺存也非常多。其中有營城子、北土城子、東城子、西城子、南土城子、古城店、半里城子等7座金代古城遺址。有石人、石羊等5處金代墓葬。有看花樓、望海樓、御花園等金代建築遺址多處。還有金代運糧河、點將台、上馬台等遺址。
拉林地區在清代有很多寺廟,佛教文化層次較高,有華藏寺、關帝廟等。世界佛教領袖宣化上人就出生在拉林。
拉林京旗文化,獨具特色,歷史背景深厚,文化內涵豐富,文化內涵豐富,是18世紀中葉到20世紀國中國京都文化和東北邊疆文化碰撞的產物,是漢民族文化同地方民族文化融合的結晶。它不僅為黑龍江流域的歷史文化文明增添了底蘊,也為我國提供了寶貴的人文旅遊資源,具有很高的開發利用價值。

特色文化

京旗文化

黑龍江省五常市拉林鎮,是自清朝乾隆九年始實施的“移民屯墾”政策的第一批移民到達的所在地,這數批移民在祖宗的發祥地耕種勞作、繁衍生息,在與當地居民進行文化的相互碰撞交融後,便在黑龍江逐步形成了具有京都文化色彩的拉林京旗移民文化。京旗文化是黑龍江滿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型,拉林鎮是京旗文化的搖籃,哈爾濱市委、市政府的相關檔案已經把京旗文化列為哈爾濱特色文化的類型之一,京旗文化的旅遊開發已經列入我省及哈爾濱市、五常市的旅遊規劃當中。據參與規劃的哈爾濱市社科院地方史及旅遊發展研究所所長、研究員王晶介紹,京旗文化是黑龍江滿族文化的一個重要類型,其歷史背景深刻,文化內涵豐富,是黑龍江民族文化不可多得的瑰寶。五常市拉林鎮是京旗文化的搖籃,至今在黑龍江五常拉林鎮及周邊地區還保留有當年旗屯布局的完整形制,而且副都統衙門、巴爾品故居、永海故居等重要的遺址仍在,幾千件珍貴的家族譜書譜單、祖宗畫像等器物還保留在後代手中,在民間喝豆汁兒的習慣仍然保留,語言中的京腔京味仍可聽到。這種獨具特色的文化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旅遊開發價值,在全國,尤其是北京、黑龍江等地學界、政界得到廣泛的共識。
拉林鎮拉林鎮
人們對這份極其珍貴的歷史遺存的研究探討及保護開發的腳步一直沒有停止過。2000年哈爾濱社科院地方史及旅遊發展研究所開創了這項研究,並成立了京旗文化研究所,出版了《拉林阿勒楚喀京旗文化》 、《京旗文化研究》等著作。與此同時,五常市委、市政府也組建了京旗文化開發辦,積極推進京旗文化的保護與利用。2000年10月,由省民族事務委員會、哈爾濱市社科院、哈爾濱赫氏滿族文化研究所和五常市委市政府聯合召開了《黑龍江·哈爾濱京旗文化五常高峰論壇》。京旗文化的概念得到了廣泛的認同。
清乾隆九年(1744年)農曆八月二十八日,一千戶閒散旗人離開自己居住的百年老宅——北京順天府宛平縣草帽胡同里的一座座四合院,穿燕山、過山海關、沿松遼平原北上,經過兩個多月的跋涉,來到了冰天雪地的五常拉林,建屯立旗,開始了自食其力,“出則為兵,入則為民,有事徵調,無事耕獵”的屯墾戍邊生活。此後,從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至二十四年(1759年)又有2000戶北京閒散旗人移居到拉林阿城地區,建立了32個京旗滿族屯落。於是,異於當時東北地區並帶有濃郁京都色彩的特殊的文化區域出現在白山黑水之間。
調撥北京閒散旗人到拉林阿勒楚喀,讓他們到滿族的發祥地學習農業,練習騎射,恢複本族舊俗,既能解決旗人生計問題,又可延續國祚,是清代中葉實施的一項帶有戰略意義的舉措。這項決策始於乾隆九年,歷經乾隆、嘉慶、道光三朝,持續近百年,成為清政府的國策之一。

滿族京腔

在五常市拉林滿族鎮的一些旗屯內,滿族人至今仍操北京口音,有許多滿語辭彙和專用名詞、地名,以及食品、文藝、體育、服飾都保留著京旗的特點,這些文化都是與北京的滿族同根同源的。五常市將著力打造京旗文化旅遊區。
據了解,以北部拉林滿族鎮為中心,輻射4個滿族鄉及部分鄉鎮的滿族村屯,形成了京旗文化區,包含了24個旗屯和41個八旗窩棚(屯),滿族人口達12萬人之多。
拉林至今有900多年的歷史,在漫長的歷史進程中,積澱了深厚的歷史文化,尤其是京旗文化,與其他地區的滿族相比十分特殊,與北京的滿族同根同源。清乾隆時期的京都移民,不僅促進了民族團結,更促進了京旗文化的融洽與發展,使拉林成為京旗文化的發源地。京旗文化作為京都文化的一個分支,在東北邊疆的開發建設過程中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經調查發現京旗文化遺存、文物資料1100多件,其中有史料價值的270件,包括滿漢兩種文字的譜書19冊、譜單41件,清末旗人照片2張,器皿47件,家具33件,宗教祭祀用品57件,滿漢家書遺錄4冊,滿漢功德碑2件,滿漢兩種文字的皇帝詔書2件。還有大量的生產生活用具及木雕、磚雕、兵器等文物。

相關新聞

和珅索額圖後人

哈爾濱向南60公里,黑龍江五常市第一大鎮,拉林。
時間向前推移262年,公元1744年,農曆八月廿三,乾隆皇帝一道聖旨,3000戶八旗子弟相繼離開了皇城來到拉林。此後,包括索額圖、和珅、鰲拜、譚泰、傅恆等八旗子弟的族人們,在拉林地區按各旗方位建起24個旗屯,稱為“京旗24屯”,這些八旗子弟過起亦兵亦農的“兵團”生活。
索額圖索額圖
乾隆的這道聖旨讓這個古鎮形成迥異於東北地區的“京旗文化”,而今,大清已成歷史,舊時的八旗貴族已成地道的農民。然而,他們還在用自己的方式續寫著“京旗文化”的歷史。
2006年1月4日,記者走進拉林,記錄八旗子弟的後現代生活。
2006年1月4日,索額圖第十二代孫何玉歧卷了支旱菸,又和鄰居付英儒殺了幾盤棋。
63歲的付英儒先輩是乾隆九年戍邊到拉林的,但他已不知道自己的滿族姓氏了,他對何氏家族很是羨慕:“早年,老何可是正宗的正黃旗貝勒爺,索額圖是康熙的老丈人,像我們這樣的人見著都要問安。”
付老說的“早年”是262年前的乾隆年間,那時的何氏姓赫舍里,何氏族譜上記錄著何玉歧是赫舍里·索額圖的第十二代孫。如今73歲的何玉歧是拉林鎮紅旗鄉孤家子村的農民,他的主業是種地,但在農閒時,下棋、抽旱菸、和族人們嘮嘮祖上的事兒,就成了何老的主要營生兒。

祭祖先談舊事

2000年,一本叫《拉林阿勒楚喀京旗原案》的清朝檔案被發現,檔案記錄了262年前索額圖、和珅、鰲拜等家族大移民的整個過程。
拉林的八旗後裔們從沒忘記過那段輝煌的家族史。每到大年三十,何氏家族就會跪請出“老影”(即祖宗的畫像),族人會從各處趕來,一起祭祖,談論那段歷史。現生活在拉林鎮雙橋子村的和珅後人和氏家族亦如此。
何玉歧說,索額圖的“老影”近3米高,1994年被盜。何玉歧家保留了一張“老影”的複製品,何老還是把它卷好掛在家裡西牆上。何老說:“滿族以西為大,老影都放在西牆,所以在我們這兒,西炕是不能坐的。”
拉林鎮鎮長賈洪林介紹,該鎮各村的名字多以旗名為名,“京旗24屯”在拉林都可找到,比如雙橋子村就是鑲紅旗的頭屯,和珅後人和英琦家就住在那。這些戍邊八旗子弟也給拉林留下了大批歷史文物,據拉林鎮初步調查,珍貴文物就有3000餘件。

說京腔喝豆汁

“過節、結婚串門走禮叫‘走事兒’,走事兒時,年長些的婦女進門還行清時的禮。”
在孤家子村,村民們講話一點沒有東北口音,年輕人的國語很標準,而上些年紀的人,說話都帶著幾分京腔。
為了不讓記者犯規矩,在何家做客的付大爺京腔京韻地低聲提醒:“別說錯了話兒,在這兒得管勺子叫馬檔子(音)。”付老講,索額圖的小名兒叫勺子,為了避諱,滿族何氏都叫勺子為馬檔子。
陪同記者走訪的拉林鎮宣傳委員蘇龍說:“如果5月來,你還能喝到我們這的豆汁兒。”“提起豆汁都知道北京有,其實我們這的比北京的好喝。”蘇龍說,“北京的豆汁兒是加綠豆的,這的豆汁兒是用黃豆、小米、大餷子一起發酵製成的,樣子像優酪乳,比較稠,酸甜口兒。”

百斤麵包餃子

到雙橋子的初衷是走訪和珅後人和英琦家,看看和珅“老影”。這也是拉林8張老影中,現存的惟一一張真品了。 但和英琦說,前幾次搞研究的來看了幾次,之後家人總有人生病,這一定是祖宗怪罪了。最後,記者只得到一張蘇龍隨哈爾濱社科院研究員來訪時,拍到的和珅“老影”。
和珅後人和英琦和妻子展示和珅“老影”和珅後人和英琦和妻子展示和珅“老影”
雙橋子村會計賈洪文見記者有些失望,便請記者到自家,請出賈氏族譜和媽媽口袋。“媽媽口袋”是另一種形式的家譜,賈洪文講,舊時滿族家裡每生一個男孩就綁一個五彩線或藍布條,男孩再有了兒子就在代表他的布條下再綁布條,有幾個兒子就綁幾個,女兒不計。
賈洪文說:“我們賈氏滿姓是嘉佳氏,也是清時的望族,有這張族譜時就有了這個黃色的媽媽口袋了。”
從賈家出來,記者又被雙橋子村村長趙亞平擋下,說,“到我家吃點滿族的凍豆腐餡凍餃子去。”趙說,家裡包了一百斤面的餃子,要用大缸裝,這裡的人都有包凍餃子的習慣,正是包凍餃子的時候,這些餃子要一直吃到正月十五。
趙說:“現在的八旗後人們都不會說滿語了,是地道的農民。但這好面兒的性格還是遺傳下來了。可以說我們這的人樸實、豪爽,也可以用老百姓的話講,善侃能吹,講排場。”
何玉歧老人講:“何氏在瀋陽還有親呢。現在瀋陽鐵路黨校的財務科科長何紅超就是我們本家,論起來,他是我的侄子。去年他還來認親了呢。”
和珅和珅
回到瀋陽,何紅超給記者講了他的尋根故事。“我父親就是孤家子人,後來到哈爾濱工作,我也是1988年從哈爾濱調到瀋陽來工作的,”何紅超說,“從小我父親就常給我講,說我們是索尼、索額圖的後人。我一直對這個很感興趣,離開哈爾濱那年就回到孤家子看過何氏的族人。還看到了族譜,在上面找到了我爺爺的名字。還有那張老影兒,那時還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