抲蚰蟲

流傳於紹興縣馬山、皋埠、齊賢和上虞縣東關一帶的民間舞。舊時,農民痛恨蚰蟲之類病蟲害,每 年農曆四、五月間,常於廟台演出此舞,以祈消災豐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抲蚰蟲
  • 流傳地:紹興縣馬山、皋埠
  • 定義:民間舞
  • 寓意:祈消災豐收
扮演者兩人。一飾“蚰蟲精”,一飾“雞山大帝”。“蚰蟲精”著綠襖,戴特製面具,裹黑 色長褂,作殘害青苗狀。“雞山大帝”上場捉害蟲,邊追邊舞,直至將“蚰蟲精”啄殺斃命 。其時,扮“雞山大帝”者對觀眾喊:“蚰蟲殺死,年成好哉!十三成半豐收羅!”全舞以“ 蚰蟲精”獨舞為主,“雞山大帝”伴舞、道白及唱詞。“蚰蟲精”舞蹈動作有甦醒、梳洗、 照影、覓食、用計、撲食、下船、過渡、忘物、拜物、數羅漢、打扇、夸佛、罵佛、吞吃、逃命、伏法等18節。舞蹈貼近生活,自然樸素,節奏明快,敘事性強。伴奏以“小敲”( 即小鑼、小鈸)為主,“雞山大帝”上場時,伴以粗獷的“紹鑼”(大鑼、大鈸),音樂效果對比鮮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