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

《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是元代文學家虞集創作的一首小令。這是一首詠史作品,作者通過寥寥數語既形象地描繪了三國時期群雄逐鹿的局面,又稱頌了諸葛亮、周瑜等歷史人物的歷史功績。

全曲敘寫史實言簡意賅,發表感嘆情深意長。且格式上兩字一韻,一韻到底,不僅曲詞流暢清通,而且曲意警策深致。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
  • 創作年代:元代
  • 作品體裁:小令
  • 作者:虞集
  • 作品別名:【雙調】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
  • 作品出處:《道園學古錄》
  • 作品題材:詠史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鑑賞,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雙調】折桂令·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1
鸞輿2三顧茅廬。漢祚3難扶,日暮桑榆4。深渡南瀘5,長驅西蜀6,力拒東吳7
美乎周瑜妙術,悲夫關羽雲殂8。天數盈虛9,造物乘除10。問汝何如?早賦歸歟。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短柱體:元曲押的的一種方式。一句之中用兩個或兩個以上的韻腳。如《西廂記》中的“忽聽一聲猛驚”,聽、聲、驚三字為韻。又如《西廂記》第四本第一折中《抽葫蘆》的兩句:“人有過,必自責,勿憚改。我卻待‘賢賢易色’將心戒”,這裡以責、改、待、色、戒為韻,都可以視為短柱體的押韻方式。 作為元曲中“巧體”的一種,作品填用暗韻,極不易作,是一種難度很高的體裁。
2. 鸞輿:皇帝的車駕,亦指代皇帝。此處指代劉備。
3.祚【zuò 】:皇位。
4.桑榆:《淮南子》有“日西垂,景在樹端,謂之桑榆”之語,常用來比喻晚年、晚期。這裡比喻頹廢的漢室。
5. 南瀘:瀘水,即今金沙江。此處指諸葛亮渡瀘水,七擒孟獲之事。
6. 西蜀,蜀中之地。
7. 東吳,指孫權政權。
8. 雲殂【cú 】:死亡,云為語氣助詞。
9. 天數:天命。盈虛:圓缺。
10. 造物:指主宰創造大自然萬物的神靈。乘除:增減。與“盈虛”意近,都是指此消彼長的變化。
11. 歸歟:即歸家吧。歟,語氣助詞。

白話譯文

劉備親自出馬,三顧茅廬請出諸葛亮,無奈漢室氣數已盡,如同日落桑榆,難以扶持了。諸葛亮南下五渡瀘水,遠赴西南蜀地,全力抗擊東吳。
周郎巧妙計策真是好啊,關羽的死亡又多么令人悲嘆!天命的變化自有定數,造物主也自有安排。我問你,你又能怎樣呢?還是早些兒回老家去得了。

創作背景

這支【折桂令】是作者在“席上”所賦,元末陶宗儀在《南村輟耕錄》記載虞集作此曲的軼事,一次虞集在童童學士家宴集時,有歌伎順時秀唱了一支【折桂令】:“博山銅細裊香……”一句兩韻,(如:銅、風)名為“短柱”,虞集愛它新奇,就以席間所議蜀漢事為主題,即席賦成這支小令。

作品鑑賞

文學鑑賞

這是虞集所留下的一首詠史小令。如題目“席上偶談蜀漢事因賦短柱體”所述,小令借席上偶談的隨意形式,形象地描繪了三國時代蜀漢與曹魏、孫吳逐鹿爭雄的局面,讚頌了諸葛亮、周瑜等英雄人物的歷史功績。但作者的旨意在於感嘆古今盛衰,認為興亡成敗皆為冥冥天數所定,從而表達出希望早日歸隱的願望。
全曲前三句懷古,後兩句發表感嘆。首句主要寫諸葛亮的出場:“鸞輿三顧茅廬,漢祚難扶,日暮桑榆。”劉漢帝權難以自持,已經到了“日暮桑榆”、一蹶不振的地步,劉備三顧茅廬恭請諸葛亮出山輔佐。“深渡南瀘,長驅西蜀,力拒東吳”三句十二字緊承上句,寫諸葛亮的赫赫戰功。此句鋪陳排比,且對仗工整,氣度恢宏,突出顯示了諸葛亮的雄才大略。足見作者高超的寫作技巧。下句,則轉而寫周瑜智退曹兵的偉績和關羽被東吳敗亡的結果。此處巧用一“美”一“嘆”兩相對比,既總結了蜀漢、曹魏、孫吳逐鹿爭雄的興衰成敗,也表達了作者對歷史無盡的缺憾之情,在文意上還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
後兩句是作者在前面懷古的基礎,上發表自己的感慨:“天數盈虛,造物乘除。”作者認為天地間一切事物的盈虛、消長,人世間一切事業的得失、成敗,都是天數所定,造物所致,誰也無法逃脫這個命運;所以徒勞掙扎於世,還不如學陶淵明賦一首《歸去來兮》,早早歸隱山林。“早賦歸歟”巧化陶淵明歸隱的典故,委婉含蓄地表達了作者的歸隱之志。

名家點評

元代文學家陶宗儀:先生之學問該博,雖一時娛戲,亦過人遠矣。(《南村輟耕錄》)

作者簡介

作者虞集作者虞集
虞集(1272—1348),元散曲作家。字伯生,號道園,世稱邵庵先生,別署青城山樵。祖籍仁壽(今屬四川),宋丞相虞允文五世孫。曾師從吳澄學習,大德初(1297)至京師,以薦投大都(今北京)路儒學教授,除國子助教。大德六年(1302),除翰林待制兼國史院編修官。遷秘書少監,拜翰林直學士兼國子祭酒。文宗時(1328-1331)官至奎章閣侍書學士,受命與趙世炎等修撰《經世大典》,凡八百帙。虞集是元代中葉最負盛名的文人,寫有不少的文章詩詞。與當時的大詩人楊載、范槨、揭傒斯號稱“元四大家”,與柳貫、黃溍、揭傒斯,號稱“儒林四傑”。著有《道園學古錄》、《道園類稿》等。《錄鬼簿》列他人“前輩名公樂章傳於世者”。然其散曲作品,今僅存小令兩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