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關理論

“把關人”理論是由美國社會心理學家、傳播學四大先驅之一的盧因率先提出的。他在《群體生活的渠道》(1947年)一文中,首先提出“把關”(gatekeeping)一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把關理論
  • 類型:理論
  • 提出:盧因
  • 出處:《群體生活的渠道》
1、"把關"的概念
對信息進行的過濾,加工過程就是把關。它是傳播過程中必然發生的行為,其目的在於爭取更多的客群和有效的客群。認識和研究把關過程具有重要價值,通過揭示把關過程,它使傳播對象使為懂得應如何評價已經過關的內容,並促使把關人對自己藉以決定取捨理由作出評價。
2、把關的原因
(1) 信息的差異性:客觀世界信息屬性,作用差別——過濾篩選
(2) 傳播者的差異性:傳播者目的不同——選擇滿足目的的信息
(3) 客群差異性:客群的需要心理差異——選擇不同信息滿足不同需要
3、把關的過程
(1) 蒐集信息:到社會自然界尋求適合傳播有傳播價值的信息;
(2) 過濾信息:根據傳播目的及信息客群情況,篩選、過濾已收集到信息;
(3) 製作信息:將研究確定要傳播的信息符號化化(編碼),加工成信息;
(4) 傳播訊息:將製作好的傳播品通過媒介網路發布出去,到達客群手中。
4、影響傳播者把關的因素
傳播者進行把關都有一定的標準,這種標準因傳播者所處的社會、媒介組織以及個人等因素的不同而有差異,認識影響把關因素可使傳播者把關更有效,更符合社會需要。
(1)政治、法律因素:把關時必然考慮的基本因素。
(2)經濟因素:如何處理社會與經濟效益的關係,我國把關人首要問題。
(3)社會、文化因素:社會價值標準體系,文化開放程度。
(4)技術因素:技術條件水平。
(5)信息自身因素:是否具有較強的傳播價值。
(6)組織自身因素:必然以本傳播組織要求規范傳統標準進行把關。
(7)客群因素:為實現傳播目的對客群了解。
(8)傳播者個人因素:世界觀、價值觀、個性特徵(個性創造力,經驗能力)、傳播方式(能力水平,個人編碼方式水平,個人傳播能力)。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