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訓練基礎

技能訓練基礎

《技能訓練基礎》是2004年中南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彭元。

基本介紹

  • 作者:彭元
  • ISBN:9787810619059
  • 頁數:278
  • 定價:19
  • 出版社:中南大學出版
  • 出版時間:2004年4月
  • 副標題: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資助課題
內容介紹,作者介紹,

內容介紹

1 緒論
1.1 問題的提出
高校的擴招極大地拉動了學生和家長對高等教育的需求,隨之而來的是普通高中招生場面火爆,而中等職業學校的招生或門庭冷落、或陷入混亂。人們並不十分理性的追求高等教育的結果,助長了社會對人才層次、類型需求的不合理,盲目要求高學歷、多證書的現象比比皆是。在激烈的競爭市場中怎樣爭得一席之地,“出口暢,才能進口旺”已經成為中等職業學校辦學最現實、最關鍵的理念。所謂“出口”,是相對“進口”而言的,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通道有哪些?哪些因素制約“出口”的暢通?怎樣才能確保“出口”暢通?這些都是擺在中等職業學校面前的現實問題。“出口”問題解決好了,對學生而言,是其一生中發展的轉折階段一個新的起點;對學校而言,是其良好的教育教學質量的最好證明,是其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動力;對整個職業教育而言,是其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求的體現,是其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標誌。因此,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有著十分重要的理論意義和實踐意義。
1.2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1.2.1 指導思想
堅持以鄧小平理論、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精神為指導,以《職業教育法》為依據,從落實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和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體要求出發,圍繞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口”這箇中心問題,積極探索新形勢下中等職業學校學生順利“出口”的新思路、新方法,從而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以及中等職業教育三方的和諧健康發展提供指導性的建議。
1.2.2 研究方法
1.2.2.1 文獻研究法 廣泛收集國內外相關資料,對大量治療進行分析、綜合、比較、篩選與歸納,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廣闊的思路。
1.2.2.2 調查研究法 運用問卷、觀察、訪談等方式收集研究問題所需的資料,並對資料進行整理、分析,為課題的深入研究提供有力的論據。
1.2.2.3 實驗研究 梳理相關資料,形成了職業教育五業觀,將其在實驗學校進行宣講,以求研究結論的正確性、推廣性。
1.3 研究的主要過程和活動
1.3.1 問題的形成與課題設計
20世紀末,我國中等職業教育出現了滑坡現象,一方面,中等職業學校生源嚴重不足,許多學校辦學舉步維艱,另一方面,社會對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有效需求不足,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成為困擾學校發展的一大問題。許多學校在困境中認識到只有“出口暢才能入口旺”。怎樣才能做到“出口”暢?許多學校紛紛在學生畢業時的就業指導上下功夫,試圖使學生掌握一定的就業擇業技巧,從而順利“出口”。我們通過電話訪談、走訪調查和文獻查閱等途徑了解了一些中等職業學校在就業指導方面開展的工作,認為大多數中等職業學校所做的工作還只能算作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治標不治本”的做法,還不能從根本上、全面地、多渠道地、分方向地解決學生的“出口”問題。由此,我們試圖研究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口”這個問題。
1.3.2 調查研究
在確定了研究的問題之後,我們從調查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就業觀入手,精心設計了調查問卷,於2003年4月深入長沙縣職業中專、長沙市財經職業中專等中等職業學校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2004年5月,我們又精心設計了有關擇業觀的問卷,再次深入職業學校進行調查,共發放問卷500份。之後,我們對回收的問卷進行了統計分析。與此同時,我們通過電話訪談、當面訪談等方式從學校、在校學生、畢業生等方面入手了解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業情況、創業現狀、創業教育現狀等情況。大量的調查為我們深入地開展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1.3.3 專題研究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我們於2002年9月、2004年3月、2004年12月、2005年3月召開了專題研討會,對課題涉及的各個問題進行集中研討,要求各子問題研究負責人在全面查閱相關文獻的基礎上進行專題研究,對調查研究的結果進行深入分析,進而在理論上提升,形成有指導性的可供實踐操作的文字材料,發表相關論文。
1.3.4 實驗研究
通過調查研究和專題研究,我們初步形成了“職業教育五業觀”,用於指導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口”問題。課題主持人凌雲教授於20004年3月6日和10月12日分別到長沙縣職業中專和汨羅市職業中專對學生進行“職業教育五業觀”的專題講座。課題參與人王浪於2003年3月18日和2005年9月22日應邀在長沙縣職業中專對學生進行升學指導。結果表明,職業教育“五業觀”對於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學習、成才、就業有著重要的指導意義。
1.3.5 綜合研究
2005年1月,我們在收集了大量文獻資料、掌握了大量原始材料的基礎上開始對課題進行綜合研究,對一些觀點進行闡述和提煉,編寫《職業教育“五業觀” 》一書,以及著手整理結題材料。
2 研究內容
我們認為,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遠不只是集中在學生畢業之時面臨就業或升學的簡單問題,而應以系統的眼光來審視學生在校學習的全過程。因此,我們將研究內容主要集中在以下三個方面:
2.1 職業教育與人力資源開發研究
這是一個重要的思想前提,只有充分認識到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地位和作用,學校才會以高度的責任感來培養每一個學生,全面考慮社會職業對人才素質的要求,深入研究學生的個性心理,將職業教育教學作為一座貫通職業和個體發展之間的橋樑,而不是為“出口”而“出口”、為“出口”促“進口”短期的功利主義的眼光來對待學生的“出口”問題。
現代研究已表明:職業教育能促進人力資源開發已成為一個重要的事實。
2.1.1 職業教育是人力資本形成和積累的主要途徑
根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羅伯特·盧卡斯的經濟成長理論模型,人力資本可以分為專業化人力資本和社會一般人力資本,而對經濟成長起直接作用的是專業化人力資本。這兩種人力資本的形成都可以通過兩種途徑獲得:即通過與生產分離的學校教育和在實踐中學習。在生產高度社會化的今天,如果單純依賴或主要依賴“在實踐中學習”的方式,則無論是對專業化人力資本的形成或人力資本總體水平的提高,都將是低效的,不能適應現代經濟尤其是未來知識經濟社會對人力資本的要求。相對而言,職業教育,特別是學校職業教育,既對學生進行一般知識技能的傳授,又對學生進行專業化的教育,形成專門領域的職業技能,因而能同時擔負起一般人力資本與專業化人力資本形成的任務。由於學校職業教育是有目的、有計畫、有組織地開展教學活動,有較高素質和豐富經驗的教師隊伍,在教學體制上,既強調校內實踐性教學,又注重與企業在實踐性教學中的緊密合作,因此職業學校人力資本的形成與積累是高效的,可更好地適應現代經濟對面廣量大的各種人才的需求。
2.1.2 職業教育能促進人力資源質量的提高
事實已充分表明,資源和資本競爭的時代已逐步被勞動者的勤勞和高質量的人力資源或人力資本以及由人力資本質量所決定的科技競爭的時代所代替。現代經濟發展證明,就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成長而言,人力質量提高對經濟成長的貢獻比物質資本和人力數量的增加重要得多。一方面,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可以替代自然資源,以緩解資源的短缺;另一方面,高質量的人力資源不僅能開發和有效利用自然資源,而且能創造新的物質資源以彌補原有資源的不足;再一方面,高質量的人力資源對經濟成長可以產生倍數效應。
2.2 職業指導與學生“出口”的研究
職業指導“外適於社會分工制度之需要,內應天生人類不齊才性之特徵”,可以較全面的將其定義為:以個人的身心特點、意願與社會的需要相協調為前提,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職業意識和做好職業準備,協助他們選擇合適的職業、專業並使其獲得之,以及幫助他們從業實踐或實現創業的一項具有科學性等特徵的社會服務工作。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的內涵可以體現為三個方面:其一,職業指導是充分體現主體主動性的教育;其二,職業指導是個性潛能開發、培養創造能力的教育;其三,職業指導是教育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橋樑。充分認識這個內涵,職業指導就不應局限於“就業指導”更不能局限於“就業前指導”這個狹隘的視野,它應該涉及學生為職業活動作準備的學習期間的方方面面,這些方面怎樣影響學生“出口”,取決於師生的觀念,包括學業觀、畢業觀、就業觀、擇業觀和創業觀等。
2.2.1 學業觀
所謂學業觀就是指對學業所持的觀點、態度或看法。認識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學業情況,至少應包括以下四個方面:
2.2.1.1 職業人的能力
所謂“能力”,是指人們順利實現某種活動的心理條件,研究職業人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運用“人”的這種能力。從現實套用的形態看,能力要素包括體力、智力、知識、技能四部分。人的體力是人從事各項活動的基礎,是智力、知識、技能得以存在的載體。人的智力、知識、技能三者之間有緊密的聯繫,三者之間相互制約、互為影響:智力是一種能力、一種潛力;知識是對具體理論和現實經驗的掌握,是思想的內容或者思維材料;技能是行動方式,是操作技術。
2.2.1.2 職業知識的獲取
職業知識的獲取,是指在職業知識傳遞系統中學生對職業知識的接受及占有。職業知識不同於普通文化知識,因為職業知識主要是對自然科學知識和社會科學知識的套用,將其轉換為某種技術和某種手段,使其能對自然界進行變革,更好地服務於人類。因此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要“在學中做、在做中學”,學習職業思想、職業倫理、職業道德、職業技能、職業技術等。
學生在學校獲取職業知識必然要以課程作為中介。首先,要樹立正確的課程觀。由於每種職業、每個專業對職業知識的要求各異,職業教育的課程觀應該是基於工作過程的,在此基本原則上,職業教育課程選擇要以職業教育學、勞動學、教育經濟學和心理學理論為基礎,根據“以職業實踐活動為導向”的課程模式,從學生的認知、課程的技術作用、學生的自我實現、社會發展的需求和學科知識內在邏輯體系來綜合考慮,以求實現課程的效益最大化。其次,要以正確的教學觀來保證職業知識的獲取。我們認為,現代職業教育教學觀應該具有這樣一些特徵:其一,教學過程關注“人性”;其二,教學習得重視“隱性”,即“隱性”知識的習得;其三,教學內容突出“技術性”“技能性”。
2.2.1.3 職業技能的獲取
職業技能是個體在職業活動中形成的一種主體性經驗,是具有一定規範的職業活動方式。要從這方面促使學生順利“出口”,關鍵是要培訓學生掌握熟練操作的技能。根據技能形成的階段和熟練操作的心理機制,中等職業學校可以利用以下幾種有效方法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對於簡單的機械性動作職業技能的訓練,可採用重複練習法;對於複雜的職業技能領域,可採用任務簡化方法、職業技能分解法和階段分解法等部分聯繫法;對於閉鎖性職業技能,則可採用整體練習法;還可根據運動負荷量的大小,採用集中或分散練習法。
2.2.1.4 職業能力的獲取
職業能力是一個多層次、多序列的結構,從總體上講它可以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即從事生產活動所必須具備的一般能力、專業技術知識、操作性知識和操作技能和專業技術能力。對於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而言,畢業之時要能夠順利就業,在校期間應該重點培養職業問題解決能力和職業創造能力。職業問題解決能力形成的基本途徑是通過一定的職業活動,積累有關職業知識和職業技能,掌握一定的操作策略,並對已有的職業技術知識與職業技能進行概括化與系統化。職業創造能力是在職業活動中表現出來的一種與職業相關的創造性活動能力,作為一種特殊能力,可以通過一定的訓練加以開發與提高。根據職業學校學生的學習動機、學習基礎等實際情況,職業學校要遵循多元智力理論,充分運用頭腦風暴法、戈登技術等方法來培養學生的職業創造能力。
2.2.2 畢業觀
畢業為狹義上的結束學業,職業學校學生在畢業時是人生的一個轉折點。正確對待畢業要從以下幾個方面來著手:
2.2.2.1 畢業實習
畢業實習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環節,通過實習,學生對生產過程(如工藝流程、銷售環節等)有了全面了解,熟悉了自己將來可能的工作崗位,掌握了崗位要求,能更順利的進入職業。畢業實習應把握以下原則:操作性原則、科學性原則、教育性原則、計畫性原則、示範性原則、安全性原則、適應性原則、手腦並用原則、循序漸進原則、、生產性原則、針對性原則、自覺性原則。畢業實習中培養操作技能的方法有:講授指導法、參觀指導法、示範指導法、練習指導法、實習指導法、虛擬指導法、模擬訓練法、案例教學法等。完整的畢業實習應有嚴格的成績考核,才能真正使畢業實習達到應有的效果,為此,這學校要制定相應的考核內容、原則、標準、方式和要求。
2.2.2.2 畢業論文(設計)
畢業設計(論文)是需要培養設計(論文)能力的專業在校教學過程中的最後一個套用性環節,也是畢業生離校前的總結性獨立作業,能使學生綜合運用所學各學科的知識和技能,按照培養目標的業務要求,進行全面的、系統的、嚴格的專業技術基本能力的訓練,是對學生順利“出口”的一個基本要求。由於畢業設計(論文)具有過渡性、綜合性、實踐性、獨立性和探索性等特點,因此應把握好其過程中的各個階段。在選題方面,既要滿足教學及生產需要,又要注意具有典型性、先進性、綜合性等,並適於學生水平;在調研階段,要強調讓學生深入實際、親身實踐,側重培養學生自我獲取知識的能力;在設計(論文)階段,教師要偏重於引導、啟發學生的獨立工作和創造活動;答辯則是全面考核學生掌握知識程度及綜合能力的重要方面,可考核學生的知識水平及表達、思維、概括等能力,成績的評定則是依據這些方面來進行。
2.2.2.3 畢業應對策略
畢業應對是指應屆畢業生根據社會需求和個人需求對畢業後的去向如就業、創業、升學或待業等作出的選擇和安排。職業學校學生畢業應對策略主要有下列四種:第一,就業策略,主要有成長性就業策略、功利性就業策略、無選擇性就業策略、隨機就業策略;第二,創業策略,主要有開創新職業策略、創設就業崗位策略、職業工作內涵創新策略;第三,升學策略,主要有高職升學策略、成人高考升學策略、自學考試升學策略、其他非學歷專業進修策略;第四,待業策略,主要有調整性策略、伺機性策略、職前待業策略、創業前待業策略。
中等職業學校的學生如果能夠正確掌握這些策略,其“出口”問題應該是良性的。但目前許多學生都出現畢業應對失措或畢業應對焦慮的現象,為此,中等職業學校應努力抓好畢業應對策略指導。其一,轉變教育思想、更新教育觀念;其二,確立全新的畢業應對策略指導工作體制;其三,全方位、多層次開展畢業應對策略指導。
2.2.3 就業觀
就業是全社會所有具備勞動能力的人所面臨的最普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現象,同時也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後面臨的最現實的問題,對此,學生要以平和的心態看待,學校要予以高度的重視和正確的指導。
2.2.3.1 我國就業現狀
一方面,我國勞動就業面臨著新生勞動力快速增長、現有勞動力嚴重過剩、勞動力需求量逐漸降低等嚴峻的挑戰,另一方面,經濟回升、高科技迅猛發展、第三產業不斷繁榮、非正規就業越來越多等等,又為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機遇。
2.2.3.2 重新認識就業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職業不斷變遷,呈現以下幾種趨勢:其一,社會職業種類越來越多;其二,社會職業結構變遷的速度愈來愈快;其三,腦力勞動職位在社會職位總額中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其四,職業活動的內容不斷棄舊更新;其五,職業將向高科技化、智慧型化、專業化方向發展;其六,職業的流動性增強。透過這些發展趨勢,我們有必要重新認識就業。首先,要重新認識“就業”的概念,只要從事的勞動合法,能發揮自己能力與才幹、同時又能服務於社會,這種勞動不論是否相對穩定,都可以同等視為就業。其次,要對中職生的就業前景有充分的認識。從人才學的角度看,最佳的人才結構合理化標準是“寶塔”型結構,從人才市場調查的情況看,大部分崗位應該由技術型、技能型、套用型人才來承擔,中職生就屬於這種層次和類型的人才;從國內外就業率看,中等職業學校不少專業出現畢業生供不應求的情況,由於具有專門技術和技能,許多國家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率比本科生、研究生的就業率要高;從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看,一方面勞動就業制度不斷改革和完善,為職業學校畢業生的就業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環境,另一方面,在今後相當長的歷史時期內,現代製造業、社會服務業以及一些新興的或特殊的職業類型等,將會大量吸收具有中等技能的就業人員。綜上所述,中職生的就業前景將會越來越寬闊。
2.2.3.3 就業指導
從根本上說,就業指導就是要幫助中職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增強畢業生適應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的能力。職業指導具有教育性、引導性和實踐性等特徵,應遵循國家需要和個體發展同一性、理論聯繫實踐、普遍性和個性相結合、長期性和階段性相結合和協作性等原則。在內容上,包括專業選擇的指導、就業理論指導、就業政策法規指導、就業心理指導、就業信息指導、就業技巧指導、走向職業成功的指導等;在方法上,做到“五個結合”,即與思想教育相結合、與各科教學相結合、與學生日常管理相結合、與課外、校外活動相結合、與親職教育相結合。
雖然各級各類學校相繼建立了就業指導機構,開展就業指導方面的工作,但普遍流於形式,收效甚微。加強就業指導工作必須健全就業指導機構、完善就業指導機構的職能、加快專職就業指導教師隊伍的建設等方面採取行之有效的措施。
2.2.4 擇業觀
擇業包括兩個方面的含義:一方面是就業者對用人單位的選擇,另一方面是用人單位對就業者的選擇。
2.2.4.1 擇業的意義與應遵循的原則
擇業無論對社會還是對個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主要體現在:有利於實現勞動者與職業崗位的最佳化組合;有利於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提高勞動生產率;有利於維護社會穩定,促進安定團結。中職生在認識到這些重要意義的同時,擇業也要遵循以下原則:主動擇業的原則、服從社會需要的原則、發揮個人素質優勢原則、有利於發展成才的原則。只有這樣,才有助於個人“出口”找到合適的職業崗位,有利於個人的成長、成才和職業理想的實現。
2.2.4.2 當前中職生擇業心態的特點及原因
當前中職畢業生在求職擇業心理方面的表現千差萬別,比較典型的擇業心態有:功利心理、安全心理、求便心理、從眾心理、依賴心理、自卑心理、挫折心理、攀比心理。多個調查結果表明:這些心態複雜交錯,呈現出一些特點:其一,成就動機水平高,但害怕面對現實;其二,擇業心理期望高,但缺乏信心和競爭力;其三,實現自身價值願望強,但缺乏艱苦創業的心理準備。究其原因,有內在的也有外在的,內在原因主要由中職生身心發展的特殊性和過分強調自我價值兩方面決定。外在原因主要來自擇業指導和創業教育相對滯後以及中等職業教育在人們的心目中依然社會地位低下兩方面。
2.2.4.3 擇業指導
中職畢業生是初次就業者,在人才已經進入市場的今天,擇業指導對於幫助他們在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遵循良好的道德準則和行為規範基礎上選擇職業並獲得成功,無疑是十分必要的。首先,要幫助中職生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念,包括勇於面對競爭的觀念、先就業後擇業的觀念、自主創業和終身學習的觀念、到基層和農村去的觀念、發揮專業所長但也注重綜合素質的觀念;其次,指導中職生客觀全面地評價自己;再次,指導中職生恰當地運用擇業策略。
2.2.5 創業觀
創業分為三個層次,一是開創新的職業,二是創建就業崗位,三是創造輝煌業績。全面認識創業,有助於中職生大膽創業,為“出口”開闢廣闊的天地。
2.2.5.1 創業的意義和方式
創業正日益受到全世界的關注,因為創業的意義廣泛:創業往往伴隨著創新,可以推動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創業是解決社會失業問題的有效手段;創業鼓勵競爭,有利於社會資源更合理的配置;創業有利於知識向資本的轉化;創業型企業將會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因此,創業的方式越來越多,比較典型的有網路創業、加盟創業、團隊創業、大賽創業、概念創業、內部創業等,這些方式無疑應該成為中職生創業可參考的重要途徑。
2.2.5.2 創業教育
對於中職生來說,創業是一個複雜的綜合性很強的過程,需要勇氣、能力和智慧。創業教育具有很強的現實意義,一方面,創業教育直接反映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要求,另一方面,創業教育是學生自身發展的需要。然而,目前中等職業學校開展創業教育還存在認識不足,觀念落後,方法不當,手段落後,課程設定缺乏活動性和綜合性,評價體系不完善,師資不適應,外部環境不利等等問題。開展好創業教育,在指導思想上,要遵循方向性、教育性、實踐性、社會性、輔助性等原則;在內容和任務上,要著重培養創業精神、掌握創業本領、引導創業行動、產出創業成果,其中,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培養是創業教育的核心內容,也是職業教育的落腳點。在方法和途徑上,可通過開設《創業教育》課程、舉辦創業設計大賽、學科滲透、訪談創業成功人士等來進行。
2.2.5.3 創業教育的實踐與經驗
許多中等職業學校在不斷改革和發展中逐步認識到創業教育的重要性,深入開展創業教育理論與實踐的探索,以就業為導向、以創業為動力,積累了一些典型的經驗,比如,實踐中形成的創業教育模式有:學科課程模式、活動課程模式、基地建設模式、項目協作模式等,創業教育成功的學生也不斷湧現,這些都值得中職生學習和借鑑。
2.3 中職生人文精神的培養
在科技日新月異不斷造福人類而人們的思想行為隨之功利化的環境中,社會同時也在呼喚和諧,和諧的職業、和諧的工作環境、和諧的職業人,這種和諧應該來自於人文精神。中職生如果能成為一個和諧的人,一個具有人文精神的人,其“出口”問題就有了堅強的精神支柱,許多問題將會迎刃而解。
2.3.1 中職生人文精神的培養途徑
主要途徑是全方位加強人文教育,包括加強校園文化建設、加強課程體系、課程內容建設、開展形式多樣的社會實踐活動等;重要的手段則是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因為職業學校的教育目標職業定向性十分明確,學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占據了他們在校光陰中的大部分時間,專業課程主要傳授科技知識、進行技能訓練,科學知識和技能訓練本身飽含著人文因素和人文精神,將它們融合在專業知識中、浸潤在技能訓練中,這就是“滲透”,使關於物質世界的知識與人有機地結合起來,突出了在認識物質世界規律和處理物質與人的關係中人的主體地位,這與職業教育教學的職業定向性和技能主導性不但不相衝突,而且富有現實性,更突出了其重要性;從“滲透”的角度和方法探討人文精神在專業課程教學中的展現,可以從學生、方法、教學環境和教師四個方面來進行。
2.3.2 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探討
2.3.2.1 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原則
第一,以人為本的原則。主要體現在尊重學生的人格地位和主體地位以及承認學生的個別差異,相信學生的個人潛能兩方面。這是一個重要的前提和基礎,也是貫穿整個教學過程的一個基本宗旨;第二,情感交流原則。教學過程是師生之間共同學習、相互交流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情感交流是最基本的交流。遵循這一原則應注意情感體驗和情感轉移兩方面;第三,開放性原則。主要是指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注重教學內容的開放和教學評價的開放。
2.3.2.2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操作要點
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可以從兩方面來考慮:一是要從專業課程教學內容內部挖掘人文精神,因為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術是人類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結晶,其中無不涉及處理人與人的關係、人與自然的關係、人與社會的關係,飽含著人文因素,關鍵在於教師如何去點化這些人文因素;二是教師要身體力行地傳承人文精神,因為人文精神是貫穿體現在人的行為中的精神,是某種行為的指導思想和內在靈魂。“本立而道生”,教師良好人文精神的表達,是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必要前提。基於這兩點認識,我們認為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要掌握以下四個操作要點:一是溢於情感——在平等交往中表達人文精神;二是源於知識——在教學內容中挖掘人文精神;三是起於現實——在共同探究中追尋人文精神;四是止於境界——在體察涵詠中提升人文精神。
2.3.2.3 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的策略問題
專業課程教學的主要任務是傳授專業理論知識和進行技能訓練,尤其是結合專業理論知識和技能進行內部滲透,因此,要講究教學中滲透的策略問題,這種教學策略歸納起來至少應體現有機、適度、靈活三個方面。
3 研究的主要結論與對策建議
3.1 研究的主要結論
3.1.1 結論之一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是一個系統問題,而非集中在學生“出口”之時的單一問題。解決好“出口”問題,中等職業學校必須樹立全局觀念和質量意識,重視中職生的學業、畢業、就業、擇業、創業等各個培養環節的質量。否則,要做到中職生順利“出口”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3.1.2 結論之二
職業指導是職業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中等職業學校必須高度重視。職業指導應該涉及為學生進入職業作準備的各方面的指導,與社會機構的職業指導相比較而言,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更應該體現為一種教育行為,其內涵和外延都應有所擴大。在實踐上,應該由就業安置的短期行為擴展到對中職生整個職業人生的指導活動;在空間上,應該突破單一的職業介紹的框架,滲透到學生在校接受職業教育的各個領域;在內容上,除了職業介紹、個性測試外,還應該包括職業意識、職業道德、職業能力的培養和訓練;在方法和途徑上,不僅應有授課等形式,還應有諮詢、職業調查、測試、訓練等形式。職業指導工作做好了,學生的順利“出口”才有了客觀因素的保障。
3.1.3 結論之三
中職生有必要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為未來的職業生活定位。中等職業學校要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氣質、特長等條件,遵循多元智力理論對中職生進行職業生涯規劃與設計的指導。
3.1.4 結論之四
我們提出的“五業”,是指學業、畢業、就業、擇業和創業。學業是基礎,畢業是轉折,就業是起步,擇業是進步,創業是升華。
關於學業,中等職業學校在對中職生加強職業知識獲得的同時,尤其要注重其職業能力的形成,真正掌握進入職業的資本。
關於畢業,中等職業學校要把好學生畢業實習、畢業設計的關口,幫助學生架起專業與生產實際之間的橋樑。同時,要指導學生恰當地選擇畢業應對策略,開闢畢業後就業、創業、升學、待業等多條渠道。
關於就業,中等職業學校要指導學生正確認識“就業”,從人才學、國內外各學歷層次人員的就業率、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等多方面看清中職生就業前景,有的放矢順利就業。
關於擇業,中等職業學校要指導學生在正確評價自我和環境的基礎上,恰當運用擇業策略,努力尋找一種“適職”狀態。
關於創業,中等職業學校要著重培養學生的創業精神和創業能力,引導、扶持學生創業。
3.1.5 結論之五
中職生的人文精神是影響其“出口”的重要素質,中等職業學校要重視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中職生專業課程的學習占據了他們在校光陰中的大部分時間,在他們不可能有充裕的時間和機會接受專門的人文知識教育以培養人文精神的情況下,在專業課程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成了一條切實可行的途徑,專業課程教師要充分認識這一點。
3.2 對策建議
3.2.1 中等職業學校要充分認識職業教育在人力資源開發中的作用,要樹立質量觀念,要把解決學生的“出口”問題作為提高辦學效益的增長點,形成“進口旺
中間保質量 出口暢”的良性循環。
3.2.2 中等職業學校要將職業指導當作一項系統工程來抓,將其貫穿於學生在校學習的各個時期、各個領域。
3.2.3 中等職業學校有必要引進或培養專門的職業指導師,對學生進行職業指導。
3.2.4 學生人文精神的形成與專業課程教師的“滲透”能力如何緊密相關,學校要從源頭上抓起,努力提高教師的人文素養,從而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
4 存在的問題
4.1 掌握的資料特別是國外的原版資料還非常有限,缺乏對國外職業學校學生的“出口”問題的比較研究。
4.2研究計畫中關於“建立適合中等職業學校的就業指導網路中心”的工作已作了理論探討和試點工作,由於資金不足推廣不夠。
4.3 對職業教育“五業觀”的理念宣傳力度不夠,推廣途徑不多。
5 今後研究的構想
5.1 職業教育“五業觀”的提出主要是針對教師的,教師如何將“五業觀”影響到學生,調動學生的主體性、主動性,使學生真正認識到“出口”問題與自身素質緊密相關,這個問題有待進一步研究。
5.2 及時收集、剖析中等職業學校職業指導成功的案例,並將其在理論上提升,形成有推廣性的理論成果。
5.3 中等職業學校如何引進或培養職業指導師,是一個有待深入研究的問題。

作者介紹

本課題的研究以促進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出口暢、進口旺”的良性循環為目的,在縱向上從學業、畢業、就業、擇業、創業等五個維度提出中等職業學校為促進學生順利“出口”而應有的理念和應加強的工作,力圖超越將“出口”問題簡單等同於學生畢業之時的就業問題這一狹隘的思維框架和工作範圍,使之成為一個系統問題受到學校、教師和學生的關注,從而有的放矢促進學生順利“出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