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派

托洛茨基主義馬克思主義革命傳統的延續,源於俄國十月革命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列昂·托洛茨基托洛茨基稱自己為布爾什維克-列寧主義者,是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倡導者。托洛茨基主義,是以主張工人階級先鋒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反對史達林主義社會民主主義。在反對史達林主義上,托洛茨基主義者強調廢除史達林主義的官僚統治;在反對社會民主主義上,托洛茨基者倡導戰鬥性的工人革命。
20世紀的托洛茨基主義理論,有著三個獨特的成分,將之區別於其它馬克思主義思想流派:
不斷革命:主張帶有前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國家必須通過社會主義革命來實現民主改良(即所謂民主革命),以反對將民主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分割為兩個相互獨立篇章的“階段論”。
政治革命:主張通過政治革命,恢復蘇聯的工人階級民主。
過渡綱領:在工人鬥爭中倡議“過渡訴求” ,以獲得廣泛支持的可能,來跟資本主義對抗,甚至是在非革命的時候。過渡綱領是作為革命的“最高綱領” ,與資本主義下較小改革的“最低綱領” 之間的“橋樑” 。
在21世紀的今天,“政治革命” 的理論似乎已經不再適用,因為幾乎所有的官僚工人國家已經瓦解。雖然經過巨大的歷史轉變,不斷革命論仍然保持著其適當性的現實意義。雖有不同程度的改變,過渡綱領對於很多托洛茨基主義者來說仍然是正確的。
托洛茨基主義的形成,跟俄國革命後左翼反對派在布爾什維克黨內,和史達林派鬥爭的過程,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列寧在他晚年時,也是極力反對官僚主義,並力促解除史達林作為黨總書記的職務。托洛茨基秉承著列寧反對官僚主義的遺願,跟史達林派展開殊死鬥爭。
托洛茨基的政治思想,跟史達林最大的分別,就是反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提倡國際“不斷革命” 。
美國著名托派領袖,也是美國社會主義工人黨(Socialist Workers Party)創辦人的詹姆士·坎農(James P.Cannon)這么寫道:“托洛茨基主義並不是一個新的運動、新的教條,而是真正馬克思主義的復興、再生,就像它在俄國革命和第一國際初期所表現的和實踐的一樣。” 也就是說,托洛茨基主義並不是什麼新的馬克思主義流派,而是原原本本繼承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傳統的革命思想。
世界上有不少的組織,視自己來自托洛茨基主義傳統,稱自己為托洛茨基主義者,或托派。不過,他們之間卻在對托洛茨基理論有著不同的解析,因此托派組織派別林立,讓人眼花繚亂。
托洛茨基的“不斷革命論” ,主張在那些仍未完成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國家(也就是仍未實現土地改革和代議制民主的地方),無產階級必須通過同時執行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將革命進行到底。托洛茨基和列寧一樣,相信新的社會主義國家將無法在被充滿敵意的資本主義世界的圍困下維持下去,除非其它國家也相繼爆發社會主義革命。布爾什維克黨接納這個觀點,把俄國革命視為世界革命的一部份。布爾什維克黨的史達林派,於1924年接納“一國建成社會主義” 的理論,以合理化跟帝國主義國家妥協的做法。史達林派為了鞏固他們本身的權力地位,以及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支配權,對托洛茨基主義者展開鎮壓。
在馬克思主義的系譜上,托洛茨基主義屬於左派。托洛茨基主義者支持蘇聯的民主權利,倡導工人民主,反對跟帝國主義勢力進行政治交易,反對秘密外交,並擁護世界革命。
在1920年代,以托洛茨基為首的左翼反對派,在蘇聯和布爾什維克黨內有著相當大的影響,直到史達林於1928年對左翼反對派進行殘酷鎮壓。托洛茨基被流放,而他的支持者都被囚禁。史達林利用他在蘇聯日益膨脹的勢力,對世界各地的共產黨進行官僚操控,並把托洛茨基主義者開除出黨。自此,各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主義的基礎——黨內民主,已經蕩然無存。任何不同意黨路線的人,都被標籤為托派或法西斯份子,並遭受到殘酷的打壓。“托派” ,經常被史達林派用來套在異己份子頭上,誣賴他們是叛徒。
在史達林派的操控下,世界各地的共產黨支持資本主義政府,如美國共產黨,以及跟國民黨政府合作的中國共產黨。世界各地的共產主義運動和工人鬥爭,因而遭受到嚴重的挫敗。在中國1925—1927年國民革命運動,和1936-37年西班牙內戰中,工人階級遭受的慘敗,就是史達林主義路線一手造成的悲劇。
托洛茨基後來發展出一套理論,形容蘇聯工人國家已經淪為“官僚化的墮落工人國家” 。在墮落工人國家內,資本主義並未復辟,國有化工業和計畫經濟仍然存在;但是國家卻被少數的官僚階層所控制,而跟工人階級的利益起衝突。托洛茨基捍衛蘇聯,免受來自帝國主義勢力和國內反革命力量的攻擊,不過也號召在蘇聯內進行政治革命,以恢復社會主義民主。托洛茨基認為,如果工人階級不從史達林主義官僚中奪權,官僚階層為了肥己,將會讓資本主義復辟。在托洛茨基逝世40年後,蘇聯的官僚終於親手用資本主義復辟把工人國家埋葬。
托洛茨基和他的支持者,於1938年成立第四國際。托洛茨基認為,只有建立在列寧的先鋒黨理論基礎上的第四國際,才能夠領導世界革命,而第四國際必須作為反對資本主義和史達林主義而建立起來。第四國際成立之時(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托洛茨基主義是在拉丁美洲的智利、古巴和亞洲的越南等地的主要政治流派。在中國,也有著相當規模的托派運動,而其領導還包括了中國共產主義運動的鼻祖——陳獨秀。二次大戰後,第四國際在斯里蘭卡和玻利維亞一度是本國無產階級的主要代表,其中玻利維亞托派在1952年革命中曾面臨著奪取政權的機會。
成立第四國際的目的,是要捍衛蘇聯作為一個工人國家,通過工人階級控制的國有化生產方式,獨立於資本主義勢力的干擾;同時,也力圖推翻控制著蘇聯的史達林主義官僚政府。
每當史達林派掌權,他們必定首先迫害托派,把托派打為他們最可怕的敵人。因此,托派運動一開始就必須面對來自資本主義和史達林主義前後圍剿。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第四國際遭受到鎮壓,並面臨瓦解。托洛茨基於1940年,被史達林派遣的特務暗殺身亡。第四國際的眾多成員,不是在跟法西斯主義鬥爭中被殺害,就是被史達林派出賣,死在納粹手上。
二戰後,托洛茨基主義運動在若干國家遭到嚴重清洗。蘇聯紅軍在二戰後控制了半個歐洲。儘管史達林的最初目標是要在東歐恢復資本主義政府,以作為蘇聯和西方的緩衝地帶,資本主義很快地在這些國家被推翻,親蘇聯的官僚化“共產黨” 政府在這些國家上台。這對少數僅存的托洛茨基主義力量帶來了新的問題。他們曾預測二戰後將爆發革命浪潮(整個歐洲的確在二戰後幾年間處在革命邊緣) ,但是他們沒有預料到是紅軍來領導這些革命。這些新生的“共產黨” 政權,被形容為“變態工人國家” ,以作為跟蘇聯被形容為“墮落工人國家” 的類比。
第四國際在戰後的二十年間,緩慢地成長,而同時又發生派別的分裂。1956年的匈牙利人民起義,和後來蘇聯入侵匈牙利,促使不少東歐國家以及世界各地的主要共產黨知識分子,轉向托洛茨基主義。後來,當紅軍於1968年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鎮壓“布拉格之春” 時,托洛茨基主義再贏得更多支持。1968年歐洲革命浪潮的衝擊下,新的社會運動和工人階級鬥爭廣泛爆發,托派政黨積極參與在一連串事件和鬥爭中,在數量上發展的同時也開始出現愈演愈烈的分化:新的托派分子不滿於第四國際的蛻化,紛紛另闢山頭。例如1980年代初在英國的大規模工潮中誕生了工人國際委員會(CWI),它至今已成為較有影響力的新的托派國際政黨。
在1980年代末和1990年代初的史達林主義政權紛紛解體後,托洛茨基主義運動雖然也受到牽連,但是還是生存下來並很快的地恢復過來。今天世界各地都可以找到托派政黨的蹤跡,而在有些國家,托派政黨比起原史達林主義政黨的規模更大且更為活躍(例如在法國總統大選中,托派獲得的總票數已超過共產黨的三倍,而法共長期以來是僅次於意共的歐洲第二大共產黨)。托洛茨基主義運動,也是站在當今世界反對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最前線。
目前,世界各地有著來自不同流派的托派組織,主要集中在歐美、拉丁美洲一帶,近十多年來在亞洲、非洲也有驚人的開拓(例如在非洲奈及利亞,托派已成為該國工人中舉足輕重的一支實力派;又例如在長期以來極端反共的韓國、馬來西亞境內都已出現處於地下狀態的、紮根較深的、活躍的托派工人政黨),多數都跟不同的國際托洛茨基主義流派互相聯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