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鐵花(非物質文化遺產)

打鐵花(非物質文化遺產)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打鐵花,是流傳於豫晉地區民間傳統的煙火,歷史悠久可以追溯到春秋戰國時期。它的採礦煉鐵業幾乎與中華民族的冶煉史同步興起。豐富的煤炭和鐵礦資源,為冶煉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鼎盛於明清時期,至今已有千餘年的歷史。

確山打鐵花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而且,這一千年絕技本就起源於老樂山道教文化,是一種由民間工匠及老樂山道人共同祭祀道教始祖太上老君而舉行的活動,後來演變為綜合性民間傳統慶祝儀式。目前是河南省僅存的大型民間傳統焰火,素有“民間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華第一鐵花”的美譽,於2008年被國務院文化部公布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打鐵花
  • 地理標誌:豫晉地區
  • 批准時間:2008年
  • 非遺級別:國家級
來歷,確山打鐵花,澤州打鐵花,文化傳承,象徵,表演,遺產保護,傳承意義,

來歷

打鐵花最早可以追朔到春秋戰國時期,鼎盛於明清,如今卻瀕臨失傳。

確山打鐵花

據河南確山打鐵花傳承人、智慧財產權所有人楊建軍介紹,源自於北宋時期的確山打鐵花大型表演原是老樂山煉丹道士與民間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每年春節共同祭祀太上老君祖師爺而舉行的一種儀式,後經千年流傳,不僅增加了鞭炮、煙花,還把耍龍燈、打銅器、游社火吸收進來,形成一種場面恢弘、氣勢磅礴、喜慶吉祥的獨特表演風格。表演時古樂齊鳴,十幾盤化鐵爐火光沖天,打鐵花藝人赤膊上陣,舞動著千餘度高溫的鐵汁自如穿梭,被擊打後的鐵花紛飛,可迸出幾丈高沖向空中朵朵綻放,場面蔚為壯觀。
每當打鐵花時,附近的龍燈會都組織龍燈趕來助興,在鐵花飛濺的花棚下穿梭,稱為“龍穿花”。“龍穿花”是顯示每個龍燈隊陣容、意志、技巧的最佳場合。“穿花”穿得最好的龍燈隊會受到同行和觀眾的好評及敬慕,也會受到打鐵花組織者的獎勵,日後便名聲大振。
古時候不僅大作坊、大字號的工匠組織舉行“確山鐵花”活動,村鎮集市中的小爐匠、小鐵匠鋪,也會舉辦小型的“打鐵花”活動。他們一般不搭花棚,也不舉行祭祀活動,只是選擇一棵不太高的柳樹或棗樹,把鞭炮、起火綁在樹上,把民眾自願捐送的廢鐵化成鐵汁,用木板或木杴往樹上打。這種小型的打鐵花活動,在生活水平十分低下、文化藝術生活極度貧乏的古代農村,給鄉民們帶來了無限的歡樂和振奮。這種有著濃厚的道教和行業特點的“打鐵花”活動,逐漸得到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喜愛和支持,成為確山縣的一項民眾喜聞樂見的民間傳統娛樂活動。
2008年,“確山鐵花”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這也是國內打鐵花類表演唯一入選國家級非遺的保護項目。近年來,“確山鐵花”曾先後在北京、河北、河南、湖南、湖北、浙江、安徽、福建等地展演展示,還開展了“確山鐵花”進軍營、進校園、進社區等大型公益性活動,每次均引起轟動。央視一套(朝聞天下)、四套(遠方的家)、七套(年味兒)、十套(鐵水變煙花)、十三套進行專題報導 ,北京(北京您早)、江蘇(漫天鐵花代代紅)、江西(金飛講故事)、浙江河南湖南、湖北、廣東、寧夏、深圳、香港等10餘家地方衛視和全國網際網路各大網站多次宣傳報導,2016年受著名導演孫周邀請參加拍攝微電影《鐵樹銀花》;同年受央視春晚節目組邀請登上2017春節聯歡晚會的舞台;2017年再次受到孫周導演邀請參加拍攝電影《人間喜劇》;2018年受邀參加中國第一屆農民豐收節暨電影節。

澤州打鐵花

山西晉城市古稱澤州及澤州府。《山海經》曾記:“虎尾山之陰有鐵礦”,指的就是今山西晉城市大陽至今還在開採的虎尾山礦區。晉國最早使用的煉鐵鼓風爐,首先在大陽發明和使用。連戰國最著名的“陽阿古劍”也產自這裡,它刀刃鋒利,削鐵如泥,當時的大陽已成為北方各諸侯國製造兵器所需生鐵的重要產地。
明、清兩代,澤州府(今山西晉城市)境內的大陽鎮採煤、煉鐵和鑄造行業最為鼎盛,不僅產有鐵鍋、鐵釘、鐵鎖等生活用具,而且鐮刀、斧頭、鐵鍬、犁鏵等農具樣樣齊備。《中國實業志》記載,清代山西冶鐵中心古澤州府(即今晉城市),熟鐵爐業爐數約計百餘座。
晉城司徒小鎮打鐵花晉城司徒小鎮打鐵花

文化傳承

象徵

最早的確山打鐵花活動,充滿道教的色彩和行業的特徵。宋代崇尚道教,道教廟觀遍布全縣,僅老樂山一處,就有“八宮二觀一拜台”之稱。社會上的金、銀、銅、鐵、錫五門工匠,與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個祖師——太上老君,所以,工匠們與道士們可謂師兄弟。“打鐵花”初源於工匠們的祭祀活動。遇到道教的重大慶典,道士們也會出錢出物,請工匠們舉辦“打鐵花”,為道教增添光彩。這無形中促進了“打鐵花”活動的開展。顯而易見,“打鐵花”的最初目的一是為了展示本行業的氣派,取悅於民眾,擴大影響,等於做一次廣告;二是討個吉利,利用“花”與“發”的諧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發”之意,象徵著事業發達興旺。

表演

“打鐵花”前,先要在寬闊的場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稱為“花棚”,花棚頂鋪一層新鮮的柳樹枝(柳樹枝細密、綿軟、水分多,不易燃燒),樹枝上綁滿各種煙花、鞭炮等。“花棚”頂部正中豎起一丈余高的桿子,稱為“老桿”,“老桿”頂上綁上鞭炮、煙花等,稱為“設彩”。
花棚旁邊立一座熔化鐵汁用的熔爐,用大風匣鼓風,把事先準備好的生鐵化成鐵汁待用,打鐵花用的鐵水需要達到1600℃~1700℃,即看到鐵水迸出金花才行。打鐵花雖然好看,但表演卻極具危險性。
打鐵花時,先把熔好的鐵汁注入事先準備好的“花棒”(一個拳頭粗細、一尺多長的新鮮柳樹棒,棒的頂端掏有直徑3厘米大小的圓形坑槽,用以盛放鐵汁),打花者一手拿著盛有鐵汁的“花棒”,一手拿著未盛鐵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擊盛有鐵汁的上棒,使棒中鐵汁沖向花棚,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跟一人,鐵汁遇到棚頂的柳枝而迸散開,又點燃棚上的鞭炮、煙花等,五彩繽紛、震天動地。
如有技高一籌的打花者,能一棒擊中老桿,點燃最高處的煙花、長鞭炮等,稱為中彩。此人將被當眾報出姓名,披紅戴花,獎勵錢物,十分榮耀。

遺產保護

2006年,“確山鐵花”申請了河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確山鐵花”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 ,這也是國內打鐵花類表演唯一入選國家級非遺的保護項目。
2011年4月18日起,澤州打鐵花習俗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4]2012年,晉城市澤州打鐵花習俗入選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傳承意義

打鐵花是中國民間習俗、民間藝術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它既與民眾的祈福願望、祈福習俗,又與道教藝術的世俗化密切相關,同時還融入了豫南地區的民間信仰、民間舞蹈、民間音樂等生活內容,文化內涵豐富,很有特色。
打鐵花民俗起源於春秋,雖屢有中斷,因技藝依附於道教,實施依附於鐵匠行業的開爐及民間年節及喜慶日等活動,故傳承不絕、綿延於今。
打鐵花場面恢弘壯觀、氣勢磅礴,在民眾中有很大影響。打花技藝性很強,傳承困難,投入大,急需保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