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狗港

打狗港

打狗港之名源自高雄歷史上的古稱──打狗,其語源為該地台灣原住民平埔族西拉雅族的分支馬卡道族〈Makatao〉的稱呼“takao”,後漢人譯為“打狗”。港口位於今台灣高雄市,為高雄港前身。

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遍植刺竹作為防禦工事,以抵禦來犯的日本倭寇中國海盜,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竹林””〈Ta-kao〉發音似閩南語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台灣日據時期因“打狗”〈Ta-kau〉,音近日文發音的“高雄”〈Taka-o〉,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初期的打狗港原是漁港,在清治時期正式開港前的打狗港,行政區上屬於鳳山縣治的轄區。在清治時期,打狗港原是台灣南部僅次於安平港的第二大港,但由於安平港港口逐漸淤積,使得當時前來台灣貿易的洋船都難以入港,於是打狗港便漸漸取代安平港的地位。

也因為當時打狗港附近的腹地逐漸開發,加上逐漸開發的打狗地區民生物資物價較為低廉,於是外商紛紛轉移至打狗來採買民生物品以及設立貿易據點。清治時期打狗港正式開港前後,打狗港便已成為英、美商人爭逐的地盤,但由於美商經營不善,加上英國領事館在此設立,因此打狗港逐漸成為英商的地盤。而隨著對外貿易的逐步發展,打狗港附近也開始產生許多新的聚落,高雄市目前許多地名,如旗后庄、鹽埕埔莊、哨船頭、苓仔寮、三塊厝等地便是此時隨著打狗港的開發而開始發跡。

基本介紹

歷史背景,哨船頭,旗後地區,綜述,旗後燈塔,旗後炮台,旗後天后宮,苓仔寮,三塊厝,二十世紀建設,地名由來演變,

歷史背景

打狗港自明鄭時期以來,主要都是以漁港的角色為主,直到鹹豐八年(1858年),清政府與英國、法國簽定《天津條約》,確定打狗成為台灣地區四個開放的通商口岸之一,打狗港才由漁港轉為商港。但直到同治三年(1864年)清政府頒布暫行章程後,打狗港才正式開港。開港之初的打狗港並未設定海關,洋商需至廈門淡水海關繳稅,手序相當煩瑣。為了解決此一問題,清政府於1864年5月5日設立打狗海關。
1875年的打狗港入口1875年的打狗港入口
打狗港正式設定海關後,旗後地區的港區邊開始有外商聚集,為當時港區最繁榮的地區之一。1864年時英國對台灣的貿易成長達到百分之百,於是英國正式準備來台設定領事館以便擴展貿易。在英國領事商郇和(Swinhoe)的努力下,英國於1864年11月7日在打狗設立領事館。儘管清治時期外商不斷來到打狗港投資,不過由於當時清政府資金不足,且發展重心為台灣的軍備海防,因此打狗港並未在清治時期形成大商埠。

哨船頭

簡介
“哨船”意指巡邏船,雍正年間,清政府為鞏固海防,設海防於此地,為哨船頭一詞之起源。目前哨船頭遊艇碼頭又稱為一號船渠,位於高雄市鼓山區,為觀光碼頭。
哨船頭街道
哨船頭街道乃是清康熙年間,最早的起源是當時的移居至此的移民所填的海埔地所形成的漁村。在雍正十一年時,哨船頭為安平水師右營的打鼓汛兵營的所在地。而同治二年打狗開港以後,外國商人等共同設計開墾山地,並塡埋海埔。當時的海關、外國領事館均設定於此地。
早期發跡的海港
哨船頭也是高雄港區最早期發跡的海港,曾是船貨、釣具及倉庫混雜的地方。高雄市政府在2000年開始重新規劃整建,2004年正式啟用的為鼓山漁港哨船頭遊艇碼頭,位於高雄港一港口內,為政府經營,該碼頭至高雄市區約3公里並有公車行經,碼頭可供為55呎之動力艇或帆船約15艘停泊,其中浮動碼頭區之10處船席,每一船席均提供給水設施及供電設施。碼頭緊鄰之哨船頭公園是視野極佳的海岸公園,與對岸的旗後山扼住高雄港第一港口。哨船頭港區內有豐富之歷史及自然資源。
雄鎮北門
 雄鎮北門最初建於明鄭時期,清康熙三十年(1691年)建城牆,城牆為三合土及紅磚砌成,門上有5個雉堞,有窺孔供瞭望戍守之用,是旗後的鎮北門戶,牡丹社事件後清政府另建有兩尊炮台,在日本接收台灣的台灣民主國時期,對抵抗日本進駐打狗港有重要地位。位於高雄哨船頭往西子灣中山大學的馬路邊小山丘上,是高雄市發祥地旗後的鎮北門戶,也是清代從旗後往鳳山舊城的交通要衝。
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1867年的打狗港哨船頭
打狗英國領事館為於1865年建於清打狗港北岸的鼓山上,是當時英國掌理海關稅務工作的重要據點,而且由於當時英國擁有領事裁判權,因此領事館也設定有巡捕及牢房,用以囚禁在打狗地區違反《打狗領事港口規章》的華人與洋人。在台灣目前現存的西式近代建築中,打狗英國領事館的年代最為久遠。
高雄水產試驗所
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現址原為英國領事館哨船頭海濱館舍址所在。1869年時英商水陸行經台灣道台黎兆棠許可,在哨船頭填築海灘官地,而海濱館舍本體應建於1872年以前,1877年經台灣道台夏獻綸許可,將現址轉移給英國使用。1926年日據時期時,日本政府取得該地區土地所有權,1929年台灣總督府針對有關台灣漁業事業及相關單位,正式成立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並在基隆台南設定支場。而高雄地區則於1932年設立高雄州水產試驗場,從事罐頭製造的實驗。1939年改稱台灣總督府水產試驗場高雄支場,並於翌年增設水產皮革試驗工場。1941年正式成立水產試驗所高雄支所,從事魚類皮革改造,1945年又改稱台灣省水產試驗所高雄分所,繼續從事水產研究。台灣省政府成立後,於1947年公布台灣省水產試驗所組織規程,1948年先改屬台灣農林公司水產分公司,次年再改隸台灣省政府農林廳,其主要工作為改進台灣水產業及辦理試驗研究。
今日的打狗港今日的打狗港

旗後地區

綜述

同治二年成立旗後海關分關,打狗港自此成為國際商港。旗後的通山里一帶成為商賈聚集的交易場所,洋行、商店林列,形成當時打狗地區最繁榮的商業市街。今天后宮旁的通山巷,當時為外商雲集之處,碼頭邊的福聚樓是高雄酒家的濫觴。而在電信方面,牡丹社事件後,丁日昌巡視旗後,並於光緒三年奏準設立電報線二線,總長約95華里,且設旗後分局,是台灣電報局的創始。
旗後燈塔旗後燈塔

旗後燈塔

1860年英法戰爭之後,打狗港成為台灣四個通商口岸(其餘為雞籠滬尾安平)之一,進出港區船隻逐漸增多,但由於港口導航設施不足使得初期的打狗港區經常發生船難事件。光緒九年(1883年)港口地區始於旗後山上建立一座由英國技師建築的西式燈塔,見距約十浬。
日據時期時,日據政府於大正七年(1918年)擴建高雄港時重修燈塔。但二戰期間略受損害,之後又對旗後燈塔屢加整修,目前所用的導航設備光力強度為八十五萬支燭光。

旗後炮台

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正式收復台灣,並撥調水師把總一員及水兵一百名駐紮在打狗仔旗後。具《鳳山縣誌》所載,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時,旗後汛有炮台一大座,並有中國式大炮六門,道光廿二年(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之夠,當時的清政府於旗後修築炮台一座以座防禦。同治十三年(1874年),由於牡丹社事件的影響,清政府為加強海防,在旗後(威震天南)及港口(雄鎮北門)兩地修築等炮台,構成中、低射程火炮威力,以共扼打狗港。旗後炮台乃聘英國工程師設計屬西式炮台,但入口卻為中式八字門,共設有大炮四座。
旗後天后宮旗後天后宮

旗後天后宮

旗後天后宮有三百餘年歷史,前身為清康熙年間(明鄭永曆年間),福建漁民徐阿華因在海上遭遇颱風漂流到旗後所建的“媽祖宮”,目前是台灣三級古蹟,為打狗港地區歷史最古老的寺廟之一。而現今的天后宮,是於1926年由信徒蔡吉六發起重建的。
旗後天后宮的建築屬於南方系統的廟宇建築,材料上以石材為基礎,磚砌牆,木頭為廟頂。廟前廣場以紅磚砌成,廟會時做為野台戲的看台以及廟祭時擺設供桌、供物之用。在打狗時代,廟埕則作為曝曬漁網以及臨時修補竹筏、漁網的場所。

苓仔寮

苓仔寮位於今日高雄市苓雅區,打狗時代,苓仔寮為農漁兼具的村落,是漁民卜居及搭蓋寮屋收藏羅網的地方。在舊志記載,苓仔寮又被稱為“能雅寮”(苓、能台灣閩南語同音)。又因該地沙灘突出似洲堵,故又名“苓洲”。苓仔寮面臨高雄港,位居鳳山和旗後兩大聚落間,為苓雅區最早形成的舊市街。鳳山縣採訪冊記載:“能雅寮街,在大竹里,縣西南十里,逐日為市。”苓仔寮的舊部落有時也被分成頂寮和下寮兩部分。東半部靠近過田仔的地方,地勢較高,叫做頂寮,多陳姓。西半部靠海地區,地勢低洼,叫做下寮,多孫姓,頂寮廟為安瀾宮,祀奉天上聖母媽祖;下寮為鼓山亭,祀奉保生大帝吳本。按苓仔寮的開發,是瀕海的下寮逐漸向頂寮發展。高雄市苓雅區以五福路最為繁華。
清治時期時,“苓洲晴景”為當時的鳳山八景之一。

三塊厝

三塊厝,今日的三鳳中街一帶,為清治時期高雄九大街市之一,屬於三民區的舊部落。鳳山縣採訪冊記載:“三塊厝街,大竹里,……縣西十里、逐日為市”。清治時居民利用三塊厝的溪水路由海路經打狗港而下,南通今日的前鎮。而中國唐山來的貨物則溯三塊厝溪直上三塊厝港,在今三塊厝中街販賣,為當時重要貨物人員集散的重要水陸運樞紐。日據時期,政府在此地興建三塊厝驛(三塊厝車站),使三塊厝莊除既有的水運優勢,成為高雄地區最重要的水陸運輸樞紐,並將高雄由牛馬車及人力車時代帶入鐵路運輸時代。

二十世紀建設

1899年日據初期時,當時的台灣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巡視南台灣之後,決定開始開發打狗港。因此1900年6月起日據政府開始對打狗港進行探勘及調查,使日據政府對打狗港的氣象、地形、地質、潮流等各方面詳細的資料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但是築港計畫後來卻因經費不足而遭到擱置,直到1904年後打狗車站的建立,日據政府才正式開始建設打狗港。1908年1945年期間打狗港共歷經三次的築港計畫。1920年時,日據政府正式將打狗改名為高雄,同時打狗港改名為高雄港。之後日本人積極建設高雄,包括修築鐵路、建設高雄港、設鐵路新站、城市規劃,並引進煉油、機械、造船、水泥等工業。

地名由來演變

十五世紀左右,此地的原住民番馬卡達奧族,遍築荊竹抵禦侵來的倭寇。平埔話中的“竹林”發音似“打狗”(Takau),故漢人稱之“打狗”亦或“打鼓”。日據時代因其名不雅,改名為“高雄”,打狗音近日文發音的“高”“雄”(Takao-)。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